警惕人口低密度给城市带来的新危害
展开全文
余永佳
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土地粗放开发以及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等偏差,必须尽快纠正。城市建成区只有保持较高的人口密度,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人口低密度弊大于利
人口密度与城市经济发达程度、市场繁荣度、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呈正相关关系,与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呈负相关关系。
纵观世界,凡是人口高密度城市,几乎都会感染人口膨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短缺、卫生状况恶化、物流资源供应紧运行等顽疾。
合理控制人口密度,有助于优化城市生态和市民住行环境。然而,如果城市由此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度控制和压缩人口密度,就势必会品尝到人口低密度弊大于利的苦与涩。纸嫁衣4第四章通关攻略
人口密度低,会产生以下几大弊端。
一是背离国情。领结婚证需要什么手续
中国人多可耕地少,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而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住行设施,都需要规范进行定期维护。若是人口密度过低,高额的土地成本以及城市生态保护、住行设施等开发维护费用就会超越市民的承受能力。长此以往,不仅城市财政不堪重负,生态和住行环境维护也将陷入难以为继的新困境,最终势必会严重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丧失优势。
城市人口密度低,必然会衍生人气匮乏、产业集中度低、公共设施短缺与闲置并存、资源配置无序与失衡共生等乱象,造成城市整体运营效率、经济上行动力和综合竞争力同步下滑,城市特有的集聚优势、规模优势、人才优势和创新优势就将丧失殆尽。
三是容易掉入土地资源高消费的陷阱。
为优化生态环境,一些城市建成区往往会将蓝绿占比定位在50%的高指标上。那么剩余的50%土地资源,是否能满足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土地资源高消费的需要?
首先是道路。
ktv最好唱的歌中国内地城市道路占比普遍偏低,这是城市交通的重要致堵原因之一。城市要想彻底摆脱交通拥堵困境,除了应进行道路结构与功能的升级改造之外,还必须保持25%左右的道路占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造顺应未来现代化城市高层次交通发展需要的“智能汽车、自行车、行人‘三分离’”的畅行道路网。
其次是建筑。
城市建筑大致可分为住宅建筑、公共建筑、产业建筑几大类。若按人口密度5000人/平方公里以及人均建筑面积100平方米来测算,每平方公里建成区的建筑总量仅50万平方米。如果有的城市为了追求田园化建筑艺术,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和禁止开发高层建筑,那么多层或低层建筑至少要占用10%以上的土地资源。
此外,城市人除了必须拥有住宅、写字楼、厂房、教室、医院等室内空间之外,还需要有占有更多的室外空间。例如:公共服务、行政办公、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商业金融、体育健身、文化娱乐、产业、仓储、车站、码头、广场、停车场以及军事设施等等,其室外用地占比不会低于25%。
由于土地资源不足,若是处理不当,就会出现人、车、路、房、蓝、绿互相争地的新矛盾。
二、人口低密度会引发新的城市病
人口低密度并非是城市建成区的一种健康发展模式,一旦全面铺开,生态环境和住行质量虽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新的城市病却会乘虚而入,并可能呈爆发之势。
例如:
城市摊大饼和边界无序扩张,一方面降低了人口密度,另一方面却导致虚胖症和浮肿病接踵而至。
人口低密度不仅会传染资源浪费、经济增长乏力、商务成本持续走高、人才外流以及市民生活质量、舒适度、便捷度下降等城市新病害,甚至还会使交通拥堵等痼疾旧病复发。
由于城区大幅度拓展和职住分离,市民出行距离远,“自行车+步行”的绿交通已难以承担远行重任。公共交通则深受客流量小、运行成本高等因素的制约,无法在增加线路密度、班次和服务时间等方面多挖潜力。
搞笑的名字长此以往,人口低密度最终催生出的将是一种市民出行离不开小汽车以及私家车大普及的新格局。人口密度为5000人先进性教育/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其机动车拥有量将超过2500辆/平方公里。届时若国内城市道路设计理念和运行模式未能出现新的变革,城市行车、停车以及交通疏堵、治堵,均将陷入新的困境。由出行难而诱发的家用小汽车崛起、上下班高峰时刻路堵车塞等交通病,又将成为城市的新痛点。
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方兴未艾。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城市土地产出率、综合竞争力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运行质量,我们必须要高度警惕人口低密度给城市带来的新危害,相关的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标准规范也应与时俱进。只要不超出生态的承载力,各城市就不应强行给人口密度套上紧箍咒,更不能将人口低密度作为城市健康和谐发展的新标签。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