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培养方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培养方案
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实行“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加强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培养模式。根据全球医学教育基本七大要素,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敬业精神、伦理行为和法律意识;具有较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及扎实的医学科学基础理论、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较高的科研能力、终身自主学习能力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良好的中、外文沟通能力和信息获取、管理、应用能力、较大发展潜能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高素质学术型临床医学人才。
国外有名医学院一、专业培养目标
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基础宽、能力强、具有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的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
具体培养要求:
1. 热爱祖国,热爱医学,具有崇高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正确的价值观、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和法律意识,自觉培养优良医德医风,维护病人利益、勤奋学习、严谨求实、富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为医学事业和社会的发展积极努力。
2. 具有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较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坚实的基础医学理论、系统的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3. 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指申请学位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对急、难、重症疾病能进行初步处
理。基本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
4. 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
5. 具有一定的预防医学和体保健的知识和能力,了解社会卫生系统的基本要素,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有较强的预防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宣教意识和能力。
6. 熟练运用英语,能熟练阅读专业文献资料、撰写论文和论文摘要,基本具备医学专业的听、说、写方面的交流能力;获得良好的信息管理和处理能力,能使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从数据库中检索、收集和分析有关卫生和生物医学信息。
7. 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表达和管理能力,善于人际交往(包括国际交流),富有团队合作精神。
8. 能够批判地接受信息、独立思考、独立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自我知识更新能力和自我发展潜能。
9. 身心健康,素养优良,能够履行建设祖国的神圣责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
二、修业年限和时间分配
1. 修业年限为八年。
2. 时间安排:
医学前期课程,时间一年;
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时间三年;
临床内、外、妇、儿及各科实习教学,时间一年;
临床二级学科培养、科研并完成学位论文,时间三年。
3. 时间分配
三、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1.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2. 主要课程:人体构造、分子细胞与组织、代谢与能量、医学遗传与胚胎发育、机体防御与免疫、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总论、病原生物学、药理学总论、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临床系统整合课程及学位课程等。
四、教学基本要求
1. 充分借鉴国内外长学制医学教育的有益经验,将学生的职业价值、态度、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多个方面的培养融合在整个课程设置和培养过程中。
2. 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学,拓宽基础实现医工、医理、医文结合,优化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增设选修课和讲座。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加强社会人文素质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 重视早期接触临床。在医学前期,概要介绍医学发展史、医院系统,以及主要医学学科的内容和特点。安排学生到医院的相关科室见习、观摩,帮助学生尽早熟悉专业和职业特点,培养学生对医学科学的兴趣,努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尽早进入职业角。
4. 强化外语教学。公共外语在医学前期分段教学,加强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要求在第五年末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并将其作为分流淘汰的硬性指标;医学专业外语贯穿在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及床边教学的全过程,从使用原版教材、双语教学、课堂讨论、考试、读书报告、查房、病例讨论、毕业论文等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听、说、写的能力。毕业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英语,具有良好的日常和专业交流的能力,能熟练地将英语作为工作语言。鼓励学生学习第二外语。
5. 课程设置强调整体性,各阶段既有侧重,又互相联接和交错。注重医学与人文、生理与心理和预防与的有机结合。合理安排课程和课堂教学时数。理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培养和素质教育并重,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课程设置体现认识论和方法论循序渐进的原则,基础与临床教育相互贯通,由浅入深,逐步深入,使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以培养高质量临床医学人才为主线,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以课程教学为主体,充分发挥主干学科总(导)论、模块式课程和整合式课程的优点,积极开展PBL、部分课程以器官系统为主线,打破传统的医学教学的普通基础—医学基础—医学专业的分段教学方式,采取前后期整合、淡化学科界限,开展融形态和功能、基础和临床为一体的立体式教学,使学生对人体的正常生理结构、疾病的诊断与有一个整体的概念。有
利于学生优化知识结构和改变思维方式,促进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相结合;个体疾病诊治与社会体健康维护相结合;理论知识与临床实
践相结合。
6. 改革教学方法。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设立分阶段的导师制,加强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指导。注重学生学习方法、自学能力、探索和创新性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善于思索,勇于探讨,自主学习。在进一步提高课堂授课和床旁教学的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增加自学和课堂讨论的时间,采用“以问题为引导”和“以疾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互动;积极运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采取精选、分散的方法,开设部分专业基础类、医学科学进展类的课程或医学高级讲座。
7. 注重科研能力培养,分阶段达到培养目标。在医学课程安排时贯穿“科研能力培养”内容,实验教学除完成基本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外,有规划地开展综合性和自主设计性实验,导师指导下的科研小组活动和社会实践,并向学生提供开放实验机会,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将临床科研训练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注重科研全程训练的每个节点。组织学生开展文献检索、课题设计、实验及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科研实践,并独立完成学位论文。
8. 加强二级学科的教学,保证学科轮转的覆盖面,保证临床实践的时间和质量。
9. 建立科学合理的客观的教学质量目标评估体系。分阶段确定培养目标及考核指标。认真进行质量监督评估,适当考虑不同阶段的出口,合理分流,并与其他学位相互衔接。
10.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行全程分段式导师制,为学生提供生活、学习的帮助和指导。公共基础、基础医学阶段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二级学科培养阶段,导师负责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并指导学生运用临床科研的基本方法,独立完成学位论文,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