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最暖人间烟火气
□编辑/王莹
电视剧《人世间》播放后一度引发收视热潮,
这部剧改编自曾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梁晓声同
名小说《人世间》,所记录的,是一个“平凡的世界”——北方某城居住在贫穷的“光字片”的周姓人家三代人近半个世纪的生活故事,同时折射出中国社会的深刻变迁和人情百态。故事里没有太多明显的起承转合,有的只是周家人“一年又一年”的生活变化,他们走着走着,就走出了面对人生的百折不挠的力量,给这个时代下的万家灯火中,注入了任由人生坎坷、“我不啼哭,不哀叹,不悔恨”的坚韧生长之力。就像一曲野草颂,赞美了不屈不挠、顽强向上的生命精神,也让人重新审视苦难与幸福。
素材关键词:家文化——中国文化的“基因”
在电视剧中,主人
公周秉坤父母之间相濡
以沫的感情令人动容,
这份感情内敛却浓烈。
平日里,虽然分别多于
相聚,但他们始终互敬
互爱。1969年,周父去
重庆参与“大三线”建
设,与周母的这一次分离,足有六七年之久。终于,在周母盼星星盼月亮般的期盼里,周父回来了。他们热火朝天地聊着,隔壁屋里隔着玻璃窗看的孩子们也为父母感动。但相聚的时光总是很短暂,没多久,周父就要离开。离开时,周母拼命地往周父的包里塞东西。带太多行李不方便,可是他知道这是妻子无声的爱,不能拒绝。他说:“好好好,都听你的。”
热点素材\特别策划《人世间》:
最暖人间烟火气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王双辉
特别策划/热点素材
剧中最让人破防的是这一幕,周父去世后,周母支走所有子女,独自一人在零下十几度的夜里守灵。她紧紧握着丈夫冰凉的手,全身也渐渐变凉。执子之手,就是一辈子,告别这个世界时也牵手离开。他们用那份无微不至却润物无声的爱,给孩子们带来了生命里的暖。
【素材拓展】
“平如美棠”像极了一个形容词
《平如美棠》这本书的作者是饶平如,他八十岁时,妻子毛美棠去世。九十岁时,他画了十几本画册,并写了这本书来回顾二人六十载的相守时光。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25岁的饶平如收到一封让他回家相亲的家书,相亲对象正是比自己小三岁的毛家三小毛美棠。他们婚后的日子有争吵,但更多的是甜蜜。平如回忆自己“生平最美的一次中秋赏月”是和美棠在贵州时,“两人斜躺在床上一面啃月饼,一面想着家里。月光从四处窗户钻进来,在楼板上床头前满满铺了一大方。”1958年,平如遭逢厄运,被下放到安徽,一待就是22年。人事科美棠谈话,让美棠明哲保身,与平如划清界限。不管外人怎么劝,美棠始终不肯。22年的天各一方,美棠一个人拉扯五个孩子,一点一点地变卖自己的嫁妆来贴补家用,当连饭都很难吃饱时,她就去上海自然博物馆工地上扛水泥。
1980年,平如和美棠终于团聚了。此时美棠却身患重病,神志已不清醒,经常让平如做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但平如都一一照办。他在书中写道:“孩子们总是责怪我,她那时候已经糊涂了,可我总不能习惯,她叫我做的事情我竟不能依她。”2008年,美棠去世,平如开始一个人长达12年思恋美棠的日子。想美棠了,平如便会到上海的自然博物馆的台阶上坐坐,因为那有美棠的劳动。
热点素材\特别策划
《平如美棠》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写着这样一句话:“海并不深,怀念一个人比海还要深。”
99岁老爷爷的爱情故事为什么感动千万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故事有着横亘半个多世纪的沧桑感、大时代下的悲欢离合、一切现在人难以想象的考验,而且有个温暖的结局,和念念不忘的回响。
素材关键词:善意
在《人世间》里,周父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他有中国式家长的独断和望子成龙的期待,但绝非封建家长。在他的价值体系中,判断人的最高标准就是“好人”。因此,当他确认了冯化成和郑娟是“好人”时,便毫不犹豫地与女儿、儿子冰释前嫌。
周家母亲是个家庭主妇,讲不出教育孩子的大道理,但也一生与人为善。这种价值观也影响了子女,周蓉为了所爱慕的诗人奋不顾身地投入贵州山区的教育事业;小儿子周秉昆没有哥哥的才学,却
用正直和善良实践了道义的担当、亲情的守护,撑起了整个周家。他对待朋友真挚赤诚,总是帮朋友们解决各种问题;他免费把老房子借给下岗的肖国庆、吴倩夫妻。付出善良的同时,也使得周边世界充满了生生不息的蓬勃力量。
“一个人的价值,
【素材拓展】
“如果我是个超人就好了”
2021年7月,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不慎落水,岸上两个成年人先后下水救人,被卷入漩涡中。不少众听到呼救声赶到河边,却都因水流太急不敢贸然下水。此时,正在休假的四川省军区成都第一退休干部休养所四级军士长张昆闻声赶来,见四人被卷入急流,他毫不犹豫跳进河中救人。此处是
特别策划/热点素材
回水湾,河水顿时没过张昆的胸口,他赶紧
抓住岸边众递来的竹竿才没被急流冲走。
随后,张昆将竹竿一头成功递到离他最近的
落水者手中,在岸边众的协助下先后救起
两名成年人。将人救上岸后,张昆和旁边的
两个医生一起对其进行心肺复苏,救护车赶
到后,他才默默离开。
事后,张昆得知最后一名上岸的落水者
抢救无效离世的消息,自责不已。“我觉得作为一名军人,我没能保护人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很内疚,我要对大家表示歉意,对家属表示歉意,对不起,对不起……”
2022年3月24日,张昆被授予一等功。他说:“不论重来多少次,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哪怕真发生意外,我也不后悔!”
社会生活是风,个人生活是草。风吹草动,总会使人的命运发生转折。
周志刚是周家的顶梁柱,老三线的革命工人,刚毅沉稳,吃得下苦,特别独立自主,他的口头禅是“我提醒你,你是在和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说话。”无论走在山区崎岖的路上还是在“光字片”的家中,他都能骄傲地挺起腰杆。这份自信,深深地扎根于他心里。但人到中年,各种家庭问题和社会新变化接踵而来,像浪潮一样把他和身边的人抛起来又按下去,周家面临着上山下乡的抉择。周秉义下乡离家,周蓉不辞而别,五口之家分处三省四地。周志刚拿着洗印好的全家福照片感慨:“这或许是我们全家最后一张全家福了!”
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恢复高考……物质生活的富足是每个人都想实现的目标:周秉昆一度搬离了象征贫苦的“光字片”,最终却被人欺骗,生活又回到了原地;他的朋友曾赶超、国庆都想用双手谋求幸福,在自己岗位上拼命地干,但突然有一天厂子没有了,他们不得不再次创业。这些人走过不同的人生路径,真实地感受过时代转型的压力,最终也收获了平淡中的心安。剧中,周秉昆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是“向前看”。在他看来,人未必都能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平凡的人生同样需要扎扎实实的脚步、兢兢业业的付出,善良在心,希望在前,脚步就有力量,生活就有劲头。苦嘛,嚼嚼咽了就好。
热点素材\特别策划
“家国情怀”
【素材拓展】
2022年2月14日情人节来临前,“84岁院士和妻子互赠贺卡40年”的话题冲上了热搜。两位老人贺卡中画上的爱心、写下的“晚霞岁月一起走过”引得网友们纷纷感慨:“老一辈的爱情好浪漫。”
这位工程院院士就是杜祥琬,如今已过八旬的他,历经天文学、核物理等多个领域,仍活跃于科研界。他说,自己的人生诉求就是服从国家需要。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这一年,杜祥琬从苏联学成回国,被分配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与邓稼先、周光召、于敏等人一起参与研制。研制需要大量复杂的数据计算,杜祥琬和同事们凭借人手一把的计算尺,经历无数次失败,终于摸清了原理的基本思路。
杜祥琬的父亲杜孟模,早在1926年初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党支部书记、中共北平市东城区委负责人,组织了一系列革命活动,可直到去世,他也不曾向儿子讲过曾为党做过的贡献,杜祥琬还是后来从一本书中才知道父亲的这些往事。
父亲生前一直支持杜祥琬投身科研、报效祖国。“当时他知道我学的是核物理,知道这个方向中国很需要。”杜祥琬说,父亲的家国情怀一直深深影响着自己,“上一代和我们这一代的使命不一样,但是要担当使命,要为了国、为了家”。
素材链接
《人世间》背后的故事
《人世间》中,周聪考上山东大学,孙胜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靠读书逆袭的故事,和作者梁晓声自身的经历如出一辙。他出生在哈尔滨一个普通
特别策划/热点素材
的工人家庭。父亲崇尚力
气,希望孩子们将来像他一人世间周秉昆的结局
样,靠手艺养活自己;而母亲
却很有远见,希望他们兄妹
五人能够靠文化立于社会。
他时常记得:在昏暗的灯光
下,母亲一边给他们缝补,一
边讲述故事的场景。“上山下
乡”运动开始后,梁晓声毫不犹豫地报名了,只为每个月可以挣得40元钱,为生病的大哥交医药费。在当知青的七年里,他既干体力活,也为兵团写稿、参加文学创作,只为多挣些钱给哥哥治病、贴补家用。始终坚持的创作为他赢来了人生的机遇。1974年,复旦大学来到兵团招生,他被复旦大学中文系成功录取。当时,他每月工资49元,要给父母寄20元养家。在他看来,人生本就应该担起应尽的各种责任。
写了大半辈子后,梁晓声很想好好写一部作品,向文学致敬。在57岁时,他开始了“马拉松”式写作长跑。每天早上,他削好一筒铅笔,在长方桌上摊开一沓沓稿纸,低头伏案开始10个小时的创作。回忆整个创作过程,他直言很痛苦:“写着写着,我的颈椎病越来越重,眼睛花了,手也不那么听使唤……由于焦虑,指甲当时都会扭曲,是半脱落的那种状态。”在工作室里,连续5年闭门写作,他终于完成了115万字的《人世间》。
时至今日,梁晓声仍然保持着写作习惯,每天在A4纸上写下约10页2000字左右的文字。他说:“必须坐定,你要懒下去,139页就是139页,它不会变成149页。克制自己的欲望,把精力放在自己能做得到且可以做得成的领域,才是最难得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