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形态与里坊、坊巷、街巷
传统村落形态与里坊、坊巷、街巷——以湖南省传统村落为例
伍国正  吴 
(此文发表在《华中建筑》2007年第四期)
摘  要:里坊、坊巷和街巷是中国古代城市的聚居形式。村落是农村聚落的简称,以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为特征,发展过程中同时受到城市聚居形态的影响。文章以有关里坊制、坊巷制和街巷式的历史和文献资料为依据,通过对湖南传统村落形态的分析,总结了街巷式村落形态的特点,从社会经济功能方面论述了村落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因子。文章最后指出了街巷式布局在当今和谐社会宜居社区的规划建设中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里坊  坊巷  街巷  村落形态
1 前言
传统村落形成与发展的因子是多方面的,如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域地形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传统的礼制思想、宗法制度、阴阳理论、风水观念、聚居伦理文化、趋利避害
的心理需求等等。人们对其研究侧重于不同的方面。本文试从城市聚居的里坊制、坊巷制和街巷式布局发展的过程出发,分析湖南明清村落形态特点,从村落发展的从社会经济功能方面论述其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因子以及对当今社区规划建设的意义。
2 从聚落到里坊
聚落是随着农业的出现而形成的固定居民点,以地缘关系为基础,以家族的血缘关系为生存纽带,早期聚落内部成员之间是相对平等的。随着人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聚落就分化成以农业为主的村落和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村落成为农村聚落的简称,成为长期生活、聚居、繁衍在一个边缘清楚的固定地域的农业人所组成的空间单元,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宽广舞台。”[1] 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和研究文献论述,城市聚落在早期表现为以商业手工业为主要构成和散居特征的附城邑寨——城市聚居区,随着阶级分化和等级制度的加强,这种“散居型中心聚落的附城邑寨转化为等级分化的集聚型中心聚落内的里坊。在这一过程中,……附城邑寨衍变成了城内的里坊;寨门、寨墙就自然地转变为坊门、坊墙”[2]
3 从里坊到坊巷
里坊是中国封建社会城市聚居组织的基本单位,为居民居处之所,起源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最终形成,并盛行于隋唐。据赵海丽女士考证,“里”指宅院,民户居处(《辞海》)。“坊”指城市中街市里巷的通称。《唐六典·户部尚书》:“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旧唐书·食货志》:“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里”多指居民居住的里,而“坊”的内涵较“里”大。里坊制度是古代城市的营建制度,也是统治阶级为了更有效地统治城内居民的管理制度。[3]
北宋时,取消了里坊制,城市居住区以街巷划分空间,里坊制发展为坊巷制。“北宋晚年至南宋,在东京、平江、杭州等城市相继产生了一种新的聚居制度——坊巷制,这是一种以社会的经济功能为基础的聚居制度。所谓坊巷制,就是以街巷地段来划分聚居单位,每个坊巷内不仅有居民宅邸,还有市肆店铺,除此之外,‘乡校、家塾、会馆、书会,每一里巷一二所’(《都城纪胜》)。坊巷入口处,叠立坊牌,上书坊名,坊巷内的道路与城市干道相连通,坊巷之间可以自由来往,这种坊巷按照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来规划功能结构以及配置服务设施。” [4]
元朝,城市居住区沿用了两宋的街巷式布局。以元大都为例,“城中的主要干道,都通向城
门。主要干道之间有纵横交错的街巷,寺庙、衙署和商店、住宅分布在各街巷之间。”[5] 明清的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如栉比的胡同分散在城市大街两侧,在胡同和胡同之间配以经纬相交的城市次要街道,大小街道上散布着各种各样的商业和手工业。胡同小巷则是市民居住区。
4 街巷式的传统村落
聚落形态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由远古聚落发展到城市聚居的里坊制、坊巷制和街巷式,反映了街巷从满足城市交通功能向体现居住者人文功能的转变;反映了聚居制度从以社会政治功能为基础向以社会经济功能为基础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城市的聚居制度与聚居形态之中,而且体现在村落的规划布局上——出现了街巷式的村落空间。
以湖南传统村落为例。历史上,湖南是个移民大省,从尧舜与“三苗”之,到楚人南来;从元代的“土司制度”,到清代的“改土归流”,大量汉民移入湖南,“尤江西举族迁入最多,有所谓‘江西填湖广’之说,带来深刻的文化影响。”[6] 湖南至今还留有许多反映历史特点,聚族
而居的古村落,其街巷式的村落形态体现了两宋以来城市聚居制度的的许多特点,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村落规划布局中的影响。
实例一:上甘棠古建筑
上甘棠村位于江永县城西南25公里夏层铺镇现有450多户居民,共1800多人,除7户人家是建国后迁入该村的异姓外,其他都是周氏族人。据上甘棠村的《周氏族谱》记载:周氏族人居山东青州,经多次迁移,于唐太和二年(公元827年),迁居甘棠山定居至今已有48是湖南省目前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古村落
村座东朝西,三面环山,村前是由东向西曲流而下的谢沐河图1,2)。河的对岸,左面是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文昌阁(公元1620年),历史上其东侧曾建有廉溪书院,左侧是前芳寺,右面是龙凤庵,前有戏台,后有旧时湘南通往两广的驿道;右面是周氏宗祠。
落背山面水,巷幽深,防御性好,外围无坊墙。沿谢沐河是建于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的石板路街道街道在南北两端及中间位置分设南札门(图3)、北札门、中札门。街道两边过去有酒肆店铺图4)和防洪墙,遗迹犹存。村的东西方向分成若干条主巷
道,主巷道与街道连接,直通村后山山脚,众多的小巷道横跨主巷道,与主巷道一起形成棋盘格局,组成民居内的交通网,型如八卦状。每条主巷道与街道连接处都建有门楼——坊门,现在主巷道尚存四座门楼。坊门作为族人的主要公共建筑及交通口,内架设条石凳供族人歇息或小型聚会,比较讲究,也很有特。现保存较好的四单坊门为明代建筑,门楼的抱鼓石及梁枋均明确记载“大明弘治六年(公元1494年)修”(图5),五单坊门的莲花瓣状驼峰呈明代早期建筑特征,一单坊楼于清代重修,九单坊门存有一对宋代石鼓,门楼于文化大革命后重修。周氏族人以“血缘关系”设“坊”,按“坊”聚族而居,全村分10族布局,曲巷幽深,最窄的小巷仅容一人通行。每个叉路口立有石碑,上书泰山石敢当。这样以山、河为障,以街、巷交通,较好地解决了全村的安全防范问题。
上甘棠村存古民居200多栋,其中清代民居有68栋,四百多年的古民居还有七、八栋。一家一户为一单元,以天井为中心纵深布置各类生活用房。建筑大都为楼房,墙体均以眠砖砌筑,配以起伏变化的白腰带。封火山墙错落有致,檐饰彩绘或砖雕。门庐和漏窗雕刻,图案丰富。形成对比强烈、清新明快的格调,具有典型的城镇住宅特。其村落形态具有明显的城市坊巷制和街巷式的特点。
实例二:张谷英古建筑
张谷英建筑位于岳阳县张谷英镇东侧,距岳阳县城52公里,已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和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对其研究者诸多,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古建筑的特点。作者在考察中发现,其规划布局也是古代城市街巷式空间在村落中的体现。
村落坐北朝南,四面清山环山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由始祖张谷英起造据《始迁祖谷英公陵志铭》载:“公曾任明指挥使。……,由吴入楚,历览巴陵,遂隐居洞笔架山下,地袭人名,即今张谷英也。”建筑由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三大体组成,当大门是大宅的正门,正门左前方三百多米处是张氏祠堂和文塔。
总体布局依地形采取纵横向轴线,呈“干式”结构,内部按长幼划分家支(“血缘关系”用房纵轴为主“干”,分长幼,主轴的尽端为祖堂或上堂,横轴为“支”同一平行方向为同辈不同支的家庭用房图6,7。利用曲折幽深的内部巷道联结主干和支干,巷道具有交通、防火和通风的功能,纵横交,是的脉络,共有巷道62条,最长的153米有渭穿村而过,的两岸分别是
建筑青石路街,河上原有大小石桥58图8。村中傍建有一条青石道长廊(名叫畔溪走廊)——洞街,全500余米,临一侧设有供休息用的吊脚栏杆、美人靠等
9。这里不仅是古代商贾云集的街市,而且是联系江西和岳州的古驿道。街巷式布局,青石路街和长廊古道是村中主要的外部交通,沿途可进入各个巷道和各家门户,是典型的明清江南庄园式建筑,村落形态具有鲜明的城市街巷式布局的特点。
张谷英古建筑规模宏大,占地5万多平方米,先后建成房屋1732间,厅堂237个,天井206个。其“布局之妙、巷道之幽、排水之奇、空间之活、饰之美、用材、石桥之玄、制作之精,堪称 ‘八’,宛若‘迷宫’。”[7]
体现城市街巷式的传统村落在湖南省各地还有很多,如道县的龙村,宁远县的下灌村,宁远县平田村等等,限于篇幅,这里不作详述。其村落形态的共同特点总结如下:
1.村落内有一条主街,两侧有市肆店铺,以满足居民文化生活需求,并形成丰富的街坊景观。
2.主街一侧或两侧有支巷或门楼(坊门),小巷道横跨主巷道,布局紧凑,节约用地。
3.村落为开敞式,便于生产和生活,反映了社会经济功能的加强。
4.严整的纵深布局,考究的中轴对称,体现了传统的人文特点。
5.主要利用天井和巷道采光、通风以天井为中心组成单元,邻里关系良好。
6.内部“血缘关系”设“坊”,以巷道地段划分聚居单位(家支用房),分区明确。
7.村落不以宗祠为中心,宗祠位于村落之前,体现了人们精神生活的追求。
8.村落依地形而建,向外比邻扩展,适应了发展需要。
5 结语
里坊制、坊巷制和街巷式,本是城市中的聚居制度和形态,影响到村落形态布局,体现了文化的传承性和功能的进步性。村落街巷式布局,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延续至今,具有明显的优点,对于当今和谐社会宜居社区的规划建设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如村落布局紧凑,节约建设用地;利用天井和巷道自然采光、通风,节约能源;利用大街道联系坊巷,构建村落的安防系统;以巷道地段划分聚居单位,以天井为中心组成单元,形成良好的邻里关系;商业等公共设施围绕村落集中布置,方便生活,活跃村民文化,形成丰富的街坊景观等方面,都值得当代城镇社区规划建设加以借鉴。通过对湖南省各地传统村落的考察和分析,从社会经济功能和生产生活需要的角度论述街巷式
落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因子及其在当代社区规划建设中的借鉴意义,是作者写作的心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