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教案
    第六章第二节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第一课时
【课标】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
2、在地形图上识别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
4、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东北三省的地形、气候特征
难点:分析并表达东北三省气候的差异及原因。
【学情分析】
(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东北三省的位置与范围:90%学生能够掌握
      2、东北三省的地形、气候特征:80%学生能够掌握
      3、分析并表达东北三省气候的差异及原因,60%学生能够掌握
(二)普遍性问题:
      东北三省的地形、气候特征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指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
2.运用东北地形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说出东北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归纳其气候特征;说出东北气候的差异并分析说出这种差异的原因;说出东北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东北三省是哪三省【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
2、在地形图上识别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和气候统计图表归纳该地的气候冷湿的原因。
【构建动场】
我们常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来形容东北三省,你知道它们的含义吗?你对东北三省的印象还有哪些?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更进一步来了解东北三省。
【讲授新课】
活动设计一:地理位置我来说、地形特点我总结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2
活动程序:自主学习—展示交流—归纳提升
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1)看图1,东北三省在我国的什么位置,包括哪三个省,简称和行政中心是谁?
(2)看图2,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区名称,东北三省主要以什么地形为主?
(3)看图3,能说出不同的英文字母代表的地形名称。
(4)看图4,指出东北的主要河流的名称和位置,并总结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2)范围: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_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1                            2
活动策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代表指图回答,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出东北三省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地形特点是山水环绕、沃野千里。其中黑龙江是中、俄两国的界河;鸭绿江和图们江是中、朝两国的界河。
目标评价:
通过自主学习和生生反馈,纠正及老师点拨,让绝大部分同学掌握东北地形的特征。
活动设计二:气候特点我总结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2
活动程序:交流探究 ---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交流探究】
           
            图一                                    图二
            图三
(1)看图一,东北三省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2)小组交流:为什么东北三省的气候“冷”,为什么东北三省的气候“湿”?
结合学过的中国的气候图,东北三省是什么气候类型?
(3)阅读教材图6.13,你能归纳出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吗?影响这种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4)阅读教材图6.13,你能归纳出东北三省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吗?影响这种分布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
(5)阅读教材图6.14,完成活动第1、2题
(6)结合东北的气候特点,试着描述东北的民居特点。
展示提升:小组合作交流后教师指导总结:东北三省因为1、纬度高所以冷,2靠近冬季风源地所以冷。  东北三省因为夏季降水、冬季降雪、蒸发少所以湿。 东北三省的雪期从北向南越来越短,东北寒冷风大,所以民居特点是: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
活动策略: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结合已学的知识,探究东北气候冷湿的原因,进而能正确理解雪期的变化,以及对民居的影响。
目标评价:通过生生交流和老师及时点拨,评价,让绝大部分学生理解东北气候的特征:冷湿及原因。
【综合建模】
【教学评价】
1.下列不属于东北三省的是(   
      A.内蒙古                B.黑龙江   
      C.吉林                    D.辽
2.对应图中山脉、平原字母标注错误的是(   )               
      A.大兴安岭            B.小兴安岭   
      C.东北平原            D.昆仑山
3.下列表述东北三省气候正确的是(      )
A:气候冷湿    B:雪期自北向南越来越长    C:冬短夏长    D:降水集中于秋季
4. 在春秋季节,东北三省经常受到哪种灾害的影响  (    )
A. 干旱          B.寒潮            C.台风            D.洪涝
5.读图,完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