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区域合作与经济一体化
东北区域合作与经济一体化
发展评估与分析
东北地区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和人文特征,是一个内在经济联系紧密、城市连绵、独具特的经济区域。虽然东北地区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在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变为经济竞争优势。长期以来,东北地区市场意识相对淡薄,区域内各自为政、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阻碍了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形成了所谓条条经济和块块经济,使区域发展缺乏明显的产业分工,低水平竞争导致资源严重浪费,经济一体化进程严重受阻。因此,统筹区域内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  东北区域合作与一体化的内涵及意义
(一)东北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的内涵
区域经济合作是依靠生产要素的区际循环,形成一种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从国际角度看,是指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从一国范围看,则是指一个地区的不同行政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一般来说,区域之间的合作不仅限于经济领域,还拓展到社会、文化和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合作的高级形式,它包含两层含义:①指成员之间经济活动中各种人为限制和障碍逐步消除,各成员市场得以
融合为一体,企业面临的市场得以扩大,这称之为功能性一体化;②指成员之间签订条约或协议,逐步统一经济政策和措施,甚至建立超国家(或超地区)的统一组织机构,并由该机构制定和实施统一的规则,这称之为制度性一体化。功能一体化的发展来自于各成员市场经济自发的内在要求,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要求制度性一体化给予保障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运行机理有三个特征: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是共同利益机制;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标志是资源配置的最优化;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力是市场与政府的合力。
东北区域一体化的实质,就是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区域经济原则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组织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协作,建立统一的大市场,优势互补,联合协作,连接并形成一个统一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和垂直分工—水平分工并存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通过一定的组织和协议以及一定的联合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统一规划布局和生产力配置,统一开发区域资源,统一分工协作关系,建立统一的大市场,统一对外开放政策,联合开发和占领市场,提高竞争力,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
(二)东北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的意义
1.加强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合作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
目前,国家已经明确把中国划分为东部、西部、东北、中部四大经济区域,并编制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地区“十一五”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规划。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优势互补,促进资源合
理配置,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从这一层面上看,省际竞争已拓展到区域间的竞争,而这种区域间的竞争也已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各省都在按照本省制定的振兴规划推进实施,而缺乏省际交流与合作,特别是缺少跨省重大项目的协同与合作。无论从国际竞争还是国内竞争看,区域间的竞争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东北各省区必须顺应这种趋势,只有作为一个整体经济板块参与到新形势下的区域竞争中来,才能实现整体竞争力最优,才能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有效带动和促进各省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加强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合作是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
东北地区是国家的工业摇篮和重要粮仓,煤、水、电、石油等资源丰富,铁路、航空、港口、高速公路等交通运输便捷,历史上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配套布局。无论从自然环境来看,还是从经济地理来看,在全国大的区域经济框架中,像东北地区这样一个经济结构、知识结构、文化结构、市场体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都十分相似的地区是少有的。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地域经济单元,各省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彼此的依赖性。在老工业基地改造中,只有各省区都融入大东北这一区域经济之中,按照资源、产业、地域的比较优势,实现产业再分工、企业配套、地域互补和产业集聚,才能真正发挥东北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和整体竞争能力。加强东北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东北各省区形成合力,加快振兴的进程。特别是从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实践看,各省区在能源、交通、旅游、现代物流
、信息咨询、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日益扩大,迫切需要加快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3.加强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合作也是东北地区资源禀赋变化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之所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为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虽然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因素,但东北地区丰富的煤、铁等自然资源,是该地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迅速建设成为国家工业基地的最重要的自然条件。但经过近50年的大规模开发,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东北的许多资源型城市和地区,面临着可采资源匮乏的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不仅原有的资源优势逐步消失,而且依靠当地的资源优势建立起来的重化工业,正面临着国内外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这必然要求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寻求一条新的工业化道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可以通过广泛的贸易活动获得足够的自然资源供给,矿物性自然资源禀赋对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影响日益下降。因此,一个自然资源较为贫乏的地区,也可以建立起大量使用自然资源的现代工业体系,而建立这样的工业体系的一个重要条件和途径,就是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二  东北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发展的可行性评估
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地域经济单元,东北地区有着天然的地缘联系、传统的人文环境、悠久的历史渊源、互补的要素资源,这种历史上高度的融合性和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是
加强区域合作及区域一体化的坚实基础。
(一)东北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发展的现实条件和可行性
东北各省区不仅地域相连,而且人缘相亲,文化相融,经济相通,存在着广泛合作的可行性。
1.明显的地缘优势是东北三省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发展的区位基础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内地的东北部,具有边疆、临江、近海的特点。东北经济区前有沿海沿边地带,后有辽阔的腹地,在中国区域格局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东北经济区还位于欧亚大陆桥的东段,地处北太平洋西缘,是环太平洋地带的重要环节;还因为与哈大铁路干线相接,可通过满洲里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铁路相连,成为连接欧、亚、美三大洲的“大陆桥”枢纽,是亚洲太平洋各国通向欧洲的陆上捷径。区域内有12条公路同朝鲜、俄罗斯、蒙古国相接,共有15个大小港口,同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远航,并通过水路与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贸易往来。从地缘经济角度看,地缘是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20世纪50年代,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由于中苏友好的地缘政治经济因素,前苏联向中国提供援建项目42个,有30个在东北地区。作为配套措施和生产力布局的需要,国家在“一五”计划时期确定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有57项设在东北,投资额所占比重达37.3%。只是由于后来中苏政治关系的变化,东北的这种地缘经济因素也发生了改变。从中国五个经济特区取得的成就来看,也是得益于地缘经济优势。地缘关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甚至有直接
东北三省是哪三省
的促进作用。东北地区特殊的地缘优势,有利于将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置于东北亚发展、经济一体化的网络中,面对韩国、俄罗斯、日本等具有重工业优势的国家,促进东北劳动力资源与东北亚重工业技术、资本的融合,提高东北区域经济合作水平,参与东北亚地区的产业分工体系。
2.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东北三省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东北地区国土资源丰富,有广阔的宜农平原、宜林山地、宜牧草原、宜渔海洋及内陆水面。世界闻名的黑土带就分布在东北大平原上,其中,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松辽平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全区域内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7%,人均耕地面积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7,人均粮食产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其中玉米产量占全国的1/3,人均产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6倍;商品粮产量占全国的1/3。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的森林面积占全国的一半,林木蓄积量居全国之首,为全国最重要的林业基地。此外,海洋、滩涂资源及山区、农牧土特产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也相当丰富。矿产资源储量也较大,其中,石油、油母页岩、菱镁矿、石墨、沙金、玉石等的储量居全国首位。铁矿石储量占全国储量的1/4,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占全国储量的一半以上,煤炭储量占全国储量的1/10,有金属矿和各种非金属矿也在全国占有很大比重。东北经济区还蕴含着丰富的水力资源,现已开发利用的只占很小的比重,具有巨大的潜力。东北的交通网络、现代工业和城市经济最早是依托资源开发发展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已经形成了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工业以资源开发为主的经济结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东北三省走的是一条资源立省
的发展道路,其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城市经济的发展,都与资源开发密切相关。例如辽宁的煤都抚顺、阜新,钢都鞍山,黑龙江省的大庆和辽宁的盘锦等一批资源型城市,都是首先依托资源开发形成主导产业,进而使相关产业和城市经济逐步扩大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后,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资源型产业比重大,仍是东北地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资源禀赋的差异,奠定了东北经济区内部各自产业结构优势及其区域内部各省之间经济联系的基础,从东北经济区内部联系来看,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链条和分工协作体系。
3.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东北三省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发展的产业基础
东北地区工业基础雄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建立起来的重要工业基地。早在“一五”、“二五”时期,东北三省就是国家投资的重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以重化工业为主体、轻纺等工业协调发展的、门类众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钢铁、石化、汽车、机械装备、建材基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国经济布局重心的转移,沿海发达省区的经济迅速崛起,东北地区在全国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整体水平仍处于全国各大经济区的前列,在全国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东北地区的主要重工产品在全国占有较大的比重,其中,原油占全国的2/5,汽车占全国的1/4,造船占全国的1/3,钢铁占全国的1/8,大型火电设备占全国的43%,水电设备占全国的59%。在经济发展中,东北地区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各具特的分工格局。从产业基础上看,东北各省区各有不同,表现为既有异质性和互补性,又有同构性和重叠性。依据各省振兴规划纲要,黑龙江省重点建设装备、石化、能
源、食品、医药、森工六大基地;辽宁省重点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培育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重要原材料工业两大基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吉林省重点建设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医药、光电子高新技术五大基地,着力改造和提升机械、冶金、建材、轻纺等传统产业,突出发展资源型城市和地区接续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在工业的互补性方面,辽宁是钢铁和机床制造业大省;吉林是汽车生产基地;黑龙江则盛产石油和电机装备;内蒙古东部地区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电力等能源可以有效缓解辽、吉、黑的能源“瓶颈”问题。同时,东北地区经济又存在同构性,比如,汽车业既是吉林的支柱产业,又是辽宁发展中的重点行业,黑龙江也有自己的汽车工业。又如,辽宁以建成全国先进装备制造基地作为目标,黑龙江和吉林的装备制造业也很有潜力。国际经验表明,区域内经济协作的效应是与各组成部分的异质性成正比的。但是,异质性是个多层次的概念。在经济发展水平类似的地区间进行经济合作,越来越寻求同构性行业内部的分工和异质化。因此,与“珠三角”和“长三角”内垂直分工不同的是,东北地区的经济合作更具备水平型分工的基本条件,即可以在区域内实行“错位竞争”,最终实现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4.雄厚的人力资源和科研力量是东北三省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发展的人文基础
东北地区高等学府、科研院校云集,科研力量雄厚,区内的知识储备、智力密度、科技产业等优势比较明显。首先,教育事业发达。高校学科覆盖面广,专业齐全,有近100个学科或研究方向属全国唯一或居全国领先地位,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每万人在校的高等院校学生数居全国首位,比全国平均水
平高
40%。普通教育水平较高,小学入学率在98%以上,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该地区人口总数的4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0个百分点。其次,科研实力较强,科技人才众多。东北地区拥有县以上政府部门属各类研究机构2118个,集中了一批卓越的技术专家和专业人才,专业技术人员总数近40万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占80%以上,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国的10%,每万人拥有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居全国第一位。再次,高科技产业发展迅猛。东三省国家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6个,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东北地区的主导产业。
5.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是东北三省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发展的构架基础
东北地区城市化程度较高,城镇体系合理,城际分工较好,城市间经济协作密切。东北的城市发展是以沙俄的入侵、日本的殖民统治为发端的。自1898年沙俄修筑中东铁路,帝国主义把近代工业移入了东北,在侵略者修筑铁路、建立工厂、开发矿山掠夺中国资源的同时,也使东北地区出现了近代意义上的大中小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五”、“二五”时期东北地区成为国家投资建设的重点,工业化和城市化有了较快的发展,为东北城市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城市规模大,经济实力强;城市密集度大,分布较为均衡,在全国是领先的。大中城市多,特别是拥有较多各有特点的大中城市,城市类型比较齐全,重工业城市较多,还有综合型的中心城市、资源型的专业城市、对外开放的口岸
城市和旅游观光的文化城市。城市密集,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以大连为中心的沿海城市带、以长春为中心的吉林中部城市、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东北北部城市及包括绥芬河、漠河、黑河等城市的边境城市带,对东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起着核心和骨干作用,将成为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6.业已形成的省际协作关系是东北三省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基础
东北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大行政区,于1945年设立中共中央东北局,1946年设立东北行政委员会。从恢复经济到有计划地进行建设,全面推进当地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形成了经济技术协作的良好基础。在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东北是全国重点建设的战略地区之一,在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东北就占36.5%,而且相互联系配套。如以鞍钢为主的煤电能源相配套发展的钢铁工业,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为主的汽车工业,以哈尔滨三大动力工厂为主及沈阳输变电设备配套的发电设备;以大连造船、机车车辆为主的运输机械工业,还有飞机和兵器工业,都是在东北地区组织成龙配套的。1958年以后,党中央决定建立六个不同规模的大区经济体系,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组成东北经济协作区,随后建立东北局,进行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发展。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1983年成立东北能源交通规划办(1985年改为东北经济区规划办公室),至今还在许多方面保持了东北地区的联席会,如物资协作联席会,并成立东北物资交易中心。近几年来,东北地区区域性的协作又有新的进展,各省政府成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并且采取了建立东北科技开发总公司等实际操作措施。成立东北对外
引进协作小组,共同举办对外贸易招商交易会等。这些都使东北地区联合协作的范围逐步扩大,开始向全方位、多层次的方向发展。
(二)东北区域合作与一体化进程中的障碍因素
东北区域合作与一体化发展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经济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合作的总量偏小,领域偏窄,层次也不够高,远未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通、利益共有的一体化格局。突出表现在:
(1)体制僵化导致合作滞缓。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但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加之相互独立的财政核算体系和干部运行机制,使得东北地区的产权、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流转不畅,大而全的特点比较明显。计划经济体制和运行模式及其衍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是开展经济合作的体制性障碍。
(2)行政分割导致协作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东北地区经济运行带有显著的行政区域利益特征。由于地方行政参与地区经济的程度很深,生产要素流动行政导向、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使东北地区的行政区际关系与市场性区际关系之间存在难以消除的矛盾,在很多方面,这种行政性的区际经济
关系往往掩藏和削弱了市场性的区际关系,使东北区域经济许多内在的天然联系被割断,缺乏紧密的区域经济联系,没有从分工协作关系上考虑集合成一个整体参与竞争。
(3)地方利益导致过度竞争。依附于行政区划背后的行政壁垒、地方保护主义,以GDP为主导的干部考核制度等体制,使经济运行带有一定的地方利益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建设、资源大战、贸易壁垒等现象。在招商引资上,各地竞相出台优惠政策,省际和城市间缺乏协调,存在不良竞争。在外贸进出口上又竞相压价,导致过度竞争,由此损害区域整体利益。
(4)经济发展战略趋同导致经济同构。各省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趋同,缺乏地方特。近年来,各地都大力发展重工业,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都致力于建设“经济中心和工业基地”,与邻近的传统工业城市同构发展,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分工合作没有形成,产业低水平重复,如机械、石油化工、冶金、建材、服装、食品等行业,各省甚至各市都有,彼此又不配套,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这样既恶化了经济关系,也扭曲了城市职能,造成了地区的资源供给紧张和环境负荷加重。产业结构趋同,东北地区产业结构都以重化工和装备制造为主,互补性相对较差,区域内企业开展经济合作的内在动力明显不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尤其是金融、物流和中介服务业发展缓慢,降低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5)产业链条短导致产业集效益差。东北是资源富集的地区,但多数以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原
字号”产品输出为主,精深加工能力不足,高附加值产品相对较少;产业链条较短,不能在大企业周边形成强大的产业集,也就使得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提升产业竞争力动力不足,经济活力不够。
(6)政策的不完善、不配套导致政策偏差。针对企业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进行联合协作所制定的政策,大多是依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制定的,难免缺乏长期性和远见性,有些政策还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一些政策虽然制定了,但执行起来很难,特别是涉及财税和金融部门的政策。另外,社会权益保障和服务方面的政策不配套,给合作带来一定难度。
三  东北区域合作的现状
(一)东北区域合作的现状
东北地区的合作模式是浅度竞争型合作。近几年来,东北地区的区域内部经济协调得到加强,各层次、各领域的合作也在不断向广度与深度推进,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实践:
1.政府重视沟通协调
为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东北三省在省级决策层和政府相关部门中建立了磋商机制,就重大发展问题定期进行沟通,打破信息不畅、各自为战的状况,建立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市场。三省已
经明确在国家总体规划下,统筹区域重大发展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项目撞车问题,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形成科学的分工协作机制,在竞争中求得各自的发展。
2.城市跨省谋求合作
2004年4月,首届东北四城市市长峰会举办,来自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四个城市的市长齐聚长春,共同签署《东北四城市协同合作,全面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重点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和方向,构建了一个区域合作的渠道和平台。作为今后加强合作、携手振兴的行动纲领,《意见》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在市场、产业、基础设施、开放环境、会展旅游和信息等方面的融合;在政府层面、学术层面、民间层面等稳步扩大同东北其他城市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与合作。2005年6月7日,以“携手领跑大振兴,共建东北大物流”为主题的第二届东北四城市市长峰会在大连举办。本次峰会还特别采取“4+3模式”,邀请鞍山市、吉林市、齐齐哈尔市三个城市参加峰会,以扩大区域合作伙伴范围,增强对整个东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这次峰会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制定和签署了《关于共同加快物流业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书》,决定共同推动四城市物流产业的发展,建设保税物流通道和内陆港口,促进海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