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父纳汝珍
历史没有忘记他
——我的祖父纳汝珍
祖父纳汝珍,1958年去世,年仅62岁。小时候只听周围的人称其为“纳县长”,他当的什么县长?做过些什么事情?做得好还是不好?与他老人家相处十几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听他自己讲过一星半点。所以我们这些为人子孙的脑袋里,只有一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纳县长”;只有一个白头发白胡子,晚年颇为拮据的祖父。一段时间还对他在“旧社会”当县长的事三缄其口。“纳县长”即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被人们遗忘。
最近几年,陆续读到了1992年出版由肖德虎先生主编
的《镇康县志》、云南省志付总纂李景煜先生撰写的《班洪
事件人物谱》、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李清升先生撰写的
《赛典赤·瞻思丁评传》、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东南
亚研究所所长马超为《大理回族史》撰写的介绍祖父的
人物篇、临沧市政府编写的《临沧大事记(民国部分)》等
等著作、文章以及父亲纳钟明撰写的一些短文;同时上网
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中输入“纳汝珍”三个字时,也
惊喜地浏览了红河州历史文化名人、云南回族社会历史调查、临沧大事记、永德博物馆等不少介绍祖父的网页,才逐渐认识了自己的祖父——爱国县长纳汝珍。
李清升先生在《赛典赤·瞻思丁评传》附录中介绍了赛氏后人中“奕世名贤及事业有成的大家”十三位,祖父便是其中之一,称为:爱国县长纳汝珍;《镇康县志》人物卷对“做出显著贡献者予以传记”,共1
1位,祖父也列其中,称“民国县长任期多为一年,纳汝珍在镇康政绩卓著,人民感颂,士绅挽留,省府批准连任5年余”;李景煜则把祖父任镇康县长时的政绩归纳为五个方面;吴仲禹的《魂系滇缅铁路》中记载:“国民政府于1938年秋在昆明成立‘滇缅铁路工程局’,专门负责该铁路的勘测和修路工程。镇康(含今永德)县长纳汝珍由于爱国抗英和开发边疆,熟悉土司头人,威望较高,受委任为‘交通部滇缅铁路西段(临沧段)顾问’”。
祖父在我们后辈子孙心目中的形象,没有因为祖父自己未讲一句而模糊,反之,随着岁月流逝而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饱满。
祖父纳汝珍,回族,元代咸阳王赛典赤·瞻思丁十九世孙。
赛典赤的全名为赛典赤·瞻思丁·乌马尔,赛典赤意为荣耀的的圣裔,瞻思丁意为宗教的太阳,乌马尔意为长寿,都是阿拉伯语。赛氏系中亚布哈拉(现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西南部)人,纪元十三世纪,元太祖西征,赛典赤率千骑迎降,被任为成吉思汗帐前侍卫,随从征伐,后任燕京断事官、燕京路总管、中书平章政事。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选任赛典赤为云南平章政事,在任六年,对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使云南的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云南人民感念他的功德,世世代代修建的“忠爱坊”至今仍屹立在昆明市中心。
赛典赤后裔大都落籍云南,改姓纳、哈、马、赛、沙、忽、速、撒、保等。时光荏苒,朝代更替,明
成祖永乐三年(1405)下令招抚流亡,纳姓子孙陆续聚往河西纳家营定居,多数人从事农耕,也有不少人专习并传播伊斯兰教义,其中一位纳文辅由纳家营迁至建水红花箐,后又应聘到开远田心(今属砚山县)设帐授学,后人在昆明及滇西、滇南一带繁衍生息,我的曾祖父纳昆山(世义)就是这一支后人,曾祖父早年辗转到大理为官,娶当地沙姓姑娘为妻,即我们的曾祖母。祖父是纳昆山的第三子,1896年出生于大理巍山,祖父很小时,其父就已去世(安葬在大理),由母亲一手抚养拉扯长大,故母子感情十分深厚,祖父经常提起这位曾祖母沙太夫人,并为她特制了一幅很大的镶嵌在镜子里的照片(就像故宫里陈列着的慈禧太后照片那样),曾祖母略带忧郁的目光深深铭刻在我们的心里,曾祖母去世后,祖父在昆明小虹山专门购置了一块墓地安葬,每年回民开斋、曾祖母忌日,祖父都要带着我们去上坟,祖父亲自诵经祭奠;祖父经常给我们提起的另一个人就是赛典赤,说到这位先祖的时候,他总是十分亲切和崇敬,为纪念咸阳王赛典赤,上世纪40年代,经祖父提议、政府批准将我们当时住家附近的地方命名为“咸阳新村”(现今昆明市拓东路玉川巷里面),我们家的门牌是咸阳新村10号。以上两位无疑是对祖父一生最有影响的人了。
大约祖父该上学的时候,曾祖母带着祖父到了昆明。祖父先后就读于旧制中学、昆明陆军小学、云南政法专科学校。毕业后历任省公署一等咨谋官、盐务督销分局长、迤西宣慰使署中校参谋、丽江厘金委员、白井场长、《民国盐政史·云南分史》调查员等职。任白井场长时“廉洁能干,年轻有为”,1 93 0年,经云南省民政厅长兼盐运使朱晓东汇案考核,成绩优良,保请以县长委用。民国十九年(1930年),
云南省政府着手整顿内政,办理自治,于民政厅内添设云南全省地方自治筹备处,先办训政讲习所,以训练县长及自治公安人才为主,各两班,继办区长训练所,共十一班,以为人才之储备。这样祖父就进入了这个训政讲习所学习,成为“后备县长”,并以第一名毕业出任镇康县长。这一期的毕业纪念册我们小时候曾看到过,记得翻开第一页就是祖父一个人的照片(第一名),然后是其他同学三四个人一页,印
象特别深刻。
1 9 3 1年7月祖父被任命为镇康县长.时年35岁,正是经过历练,学有所成,专业对口,踌躇满志的时候。镇康“虽远在西陲,而地接英缅”,境内居住着汉、彝、佤、傣、德昂、傈僳、布朗,苗、拉祜、白、回、瑶、藏、纳西、景颇、哈尼等十几种民族,除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各项必须操办外,与各民族的关系、与英缅的事务都需认真把握。祖父“9月接任后,励精图治,勤于政务,认真尽责,实事求是”,各项工作,逐渐推开。
推行自治,筹资积谷。“民国20年(1931年)11月1
日,镇康县长纳汝珍在布告中言:‘目击本县地处边荒,地
瘠民贫,往则均以茅草为屋,聊蔽风雨。行则羊肠崎岖,
市面萧条。人民迫于衣食走奔,大都嗷嗷待哺。气象荒凉,
令人伤心惨目。访问所以至此之由,实因此地农民狃于旧
习,只顾播种稻黍,而于春麦豆类则概置不种,间有勤劳
农户,虽不弃时地之利,而又以播种为主要,意以利
得丰而工较减也。乃有重利盘剥,甚于敲骨吸髓。土豪等
逼迫,层层加紧,良苦农户,焉敢迟徊,以至贱售衣
物器具者有之,甚或鬻妻卖子以偿还者也有之,至于太急,以至卖无可卖,逃往英属缅地隐匿及流为盗匪更有之,闻之则然,言之痛心。’”祖父有针对地成立乡镇训练所培训基层干部,调查户口,测绘地图,编定各区乡镇区划,废除大丛,建立仓库积谷制度。改烟种茶,禁绝放青烟,开办木龙铜矿,鼓励造林畜牧。筹资积谷,逐渐推开,虽困难重重,经几年努力“终达每保一仓。”
司法方面,积极施行法制。镇康向为土司统治,祖父认为“土司之一喜一怒,皆可以为祸为福,而各区之大丛头目习见为常,更复变本加厉,斩杀自由,人民人身财产,等诸草木禽兽”,规定“凡属司法事,无论民刑诉讼,概不准许违法管理。”严禁吏役,禁止区、乡、闾、邻长及乡绅受理民、刑诉讼,实行县长经理司法,他亲自处理民刑诉讼,认真随批随传随办,不因循苟且,公开审判,秉公判断,无积案。明定规章,吏、役不敢敲索,曾“一度狱无系囚,月无诉讼。”
保境安民剿匪,是祖父在镇康几年努力办的事情。为消除匪患,他训练壮丁,成立了县常备大队。第一殖边督办李曰垓委祖父为镇康保山龙陵三县联合剿匪指挥部指挥官。1932年2月,云、缅匪人杨再兴、黄发清与昌宁查世良、李万水等聚众300余,进行烧抢,波及云、缅、耿、昌宁、保山6县。祖父县派常备大队追剿,黄、杨越界逃往缅甸果敢藏匿。
“4月,县长纳汝珍照会缅方请引渡归案。经缅干猛当局设局将黄发清抓获并引渡至德党,交由中方,纳县长报请大理绥靖处批准将其正法。”1934年“大理第1旅2团营长余建勋率兵抵镇康,清剿残匪杨再兴部,县长纳汝珍率民团40人,参与清剿,在班卡河边小新寨将匪击溃。匪首杨再兴只身逃入大雪山,被困死,黄杨之患被平息”。1935年,又有缅甸班海老银厂工头宋玉章(又名戴玉清),聚众持械窜入关口,抢劫过路马帮。“县长纳汝珍命令所属各区迅速调集保卫队于各隘口要道截辑”,先后将这股土匪包围击溃,擒获匪首宋玉章。
祖父为政期间,十分重视教育文化事项。任内特别成立了教育经费委员会,自任主委“清理土司田及公田划归地方,收入作为兴办实业及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所用。办起小学60余校,高小6校。开办民众识字班、简易师范学校;集资兴办民众教育馆、图书馆,购置《四部备要》、《万有文库》等图书;举办镇康首届学生运动会,筹组初级中学;任期阶段是镇康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1935年,祖父从外地聘请施甸人蒋世芳,编修《镇康县志(初稿)》,次年3月纂成,“内容虽简却留下了珍贵史料”。祖父为《镇康县志(初稿)》作序:“邑之有志,犹国之有史。史既得采于朝,其事易。志惟搜集于野,
其事难。故居今日而言,县志经纬万端,举凡衣食住行,既需各应所需,推而至于物质建设,精神建设,必本于人文地理以为嚆矢。自镇康为县,计今二十八载矣。虽远在西陲,而地接英缅,大而慎邦交以正经界,必先上朔源流。小而固边圉以重职方,并宜远稽掌故。余奉省府命,守此土、治此民已四载于兹,时则刁斗不惊,政刑多腶。余每披览图史,询及县志向未发刊,既叹往迹无存,书缺有间,时部令征志,以时敦促,乃进绅而谋之,始则鸠异闻,搜故实,规模初具,大体已足备选征,复为之定纲目、别事类。借才异地,设局纂修。于是日就月将分工合作,博采风谣,旁搜野史,凡诸土地人民政事,无一不以科学之方法,为系统之分析,历寒暑不辍,始告成功。部分六册,将付剞阙,佥以余之有志竞成也。坚而问序于余,余无似自愧不文,无以阐发义理。惟念今兹之后,始终匡余不逮者,则邑之缙绅先生之力为多,总篆其光者,为蒋君世芳。,志者志也,志以纪实也。今之志亦纪实而已。至拾遗补阙,仍有待于后之关心文献者。是为序”。
1933 年10月,英帝国殖民军向我国佤族聚居的临沧班洪出兵示威,谋夺银矿,图谋蚕食我国边境。次年“2月纳汝珍受省委托为“滇缅联合勘界委员会”中方参议,调查中缅南段未定界。前往宣慰班洪、班老各土司,抚慰边民,赠送了几驮械弹药,支持阿佤人民团结对外。促成葫芦王地1 7王联合上书勘界委员会,声明阿佤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外来势力胆敢侵犯,佤山人民将同仇敌忾,坚决抗击英国侵略者。英国殖民者兵侵上葫芦王地、炉房山,袭击村庄,开采茂隆银矿,用炮火轰毁村寨十余所。这就是著名的“班洪事件”。班洪王派胡忠华率
众奋起抵抗,同时向纳汝珍汇报战况,纳汝珍接报后急电腾越殖边督办公署和云南省政府。省府、殖督办饬令纳汝珍代表我国官方“全权视察界务,并宣慰班洪各王”。纳汝珍受命后,于2月22日亲率团队到距临沧班洪50里的班莫寨,约见班洪、班老各王代表,支持他们坚决以武力抵抗侵略者,并赠送他们部分支弹药。英军在我佤族人民的英勇还击下,暂退班洪,撤驻户板。月余后,英军再度发起进攻。纳汝珍将战况电文公开发表,激起全国民众的极大愤怒,内地纷纷举行游行示威,声援佤族同胞的抗英斗争。临沧班洪附近的澜沧、双江、景谷、耿马等县人民,迅速组成一支以汉族为主体的1200人的“西南义勇队”奔赴班洪,与佤族同胞并肩战斗,打退了英国侵略军,收复了失地。1934年4月,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委任胡玉山第二为临沧班洪总管,由纳汝珍代表省政府向胡玉山颁发了印信”。祖父与当地土司头人特别是班洪王胡玉山关系很好,“纳汝珍曾于班洪事件前一年到蛮爱会案,巡边路经班洪,班洪王以三子求名,纳汝珍分别为其取名如下:长子胡忠汉、次子胡忠国、三子胡忠华(抗日战争时被加封部落代理王子,1944年,被云南省主席龙云委任为“班洪守备司令”,1948年,被云南省主席卢汉委任为“班洪自卫支队”总指挥保卫沧源。1951年普洱专员公署委胡为第五副专员,1952年底被缅宁专员公署任命为副专员代理云南历史旅游地临沧市沧源县长。1954年以全国和省人大代表的身份出席全国人大首届一次会议,受到、周总理接见。中缅勘界中,他任班洪班老地区行政管理委员会主任,为维护领土主权作出积极贡献。历任沧源县代理县长,普洱、缅宁专员公署副专员、云南省人委委员、省民委副主任、省政协第三届副主席、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又为班老王取名胡玉堂,永班王取名胡玉禄。班老困刚锡尤散勐也为其二子求名,长子取保卫国,次子取保卫民。
祖父任上还参加过英缅“蛮爱会案”。鉴于滇缅边界两国边民及商旅之间不时发生各种纠纷、抢劫命盗案件,中英两国于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商定了边案会审办法,次年起在瑞丽蛮爱设庭会审。“民国24年(1935)2月11日,中英两国按边章规定在瑞丽蛮爱举行滇缅边案会审。中方第二审出席官为驻守腾冲第一殖边督办李日垓,第一审官为镇康县长纳汝珍。龙陵县长杨登廷、陇川设治局长刘体文、瑞丽设治局长周毓琼、盈江设治局长郭晟、潞西设治局长林树先为省府核准的会案执行官。英方第二审出席官为迤北道学忠新街府麦桂雅,第一审为贵概厅长波达、精弄厅长耿威廉、驻腾英领事霍乐。中方办公地点在蛮爱附近的冢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