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陶瓷:五大名窑“汝”为首
汝晚唐五代时期,陶瓷芳竞艳的格局已经呼之欲出。在陆羽这样的品评人笔下,“南青北白”似乎是彼此睥睨、一争高下的对立局势。实际上,南北双方早就彼此“倾慕”,并积极互仿。到宋代,北耀南饶,终于开辟出一片“南白北青”的天地,而之前的“南青北白”更新换代,两相叠加,又有新篇,遂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汝”为首
故宫博物院陶瓷馆新展“辽宋西夏金陶瓷”一节,打头阵的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汝窑瓷器。如果去过这几个窑址的所在地,会发现在地方宣传中,“五大名窑”都说自己排名首位。“谁不说俺家乡好”,是人之常情,但如从晚清民国以来收藏品评的情况来看,“汝、官、哥、定、钧”是更常见的顺序,而汝窑则是当之无愧的首位。
汝窑樽式炉
排座次往往敏感而讲究,汝窑凭什么被推上“头把交椅”?有三方面原因。首先,宋人自己有
这么一段话:“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按照这段话,在宋人心中,与汝窑同时的窑场中,汝窑排名第一,而且是因为“定窑不堪用”,它才出现的。这样一来,汝窑就把年代比它早的定窑给比下去了。其次,按照时间来看,汝窑比定窑之外的三个窑场创烧时间都早,而且这个时间早晚还不是单纯的时间关系,而是有着产品面貌和技术体系的传承关系。宋室南迁之后,汝窑的文化因子分南北方向传播,南方一支是汝窑技术与越地传统结合,孵化出官窑、哥窑、龙泉窑等名窑;北方一支则衍生出张公巷窑、钧窑。换句话说,后来的南北青瓷名窑,或多或少都在模仿汝窑。从窑业的发展脉络上来讲,官、哥、钧三窑都有汝窑的影子。第三,从地位上来看,五大名窑多多少少都和朝廷有些关系,但汝窑这层朝廷关系比较特殊,关系的那一头有文艺皇帝宋徽宗,这就把汝窑的整体品位又往上推了一个台阶,也解释了为什么后来的青瓷窑场都要模仿汝窑。这三个原因互相交缠,构成了汝窑列居首座的底气。
汝窑瓷器的胎釉特广为人知:天青釉、冰裂纹开片、香灰胎、芝麻钉支烧。“天青等烟雨”是周董对青花的误会。另一条常见的说法“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做将来”,常见于清代民国文献,说的也并非汝窑,而是五代周世宗柴荣的柴窑。原本,五大名窑是指“柴汝官哥定”,后来归纳宋代名窑,便去“柴”而添“钧”。柴窑何方,至今仍是个谜,但流传的说
法中,其主要特征便是釉天青。而成熟期汝窑的釉,与其早年产品沿袭耀州-临汝传统的清亮青釉泽不同,有可能是据某些理念刻意改造的结果。考虑到柴荣和赵匡胤的关系,后周和北宋的关系,汝窑追仿百年前的柴窑,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