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石供——精选推荐
怪⽯供
作者:王晨林
上⼆篇⽂章写了东坡⾚壁和东坡居⼠的⼀些黄州逸事,⾃觉的意犹未尽,便摇头晃脑的读了东坡⽂集。当读到东坡居⼠写于黄州的《怪⽯供》时不觉拍案叫绝,真千古奇⽂也!
苏轼也是⼀位旷古烁今、嗜⽯成癖的奇⼈,他对奇⽯有着特别的情愫,并留下了如:《怪⽯供》、《雪浪⽯》、《双⽯并序》、《咏怪⽯》、《壶中九华》等诗词⽂著。因拜⽯⽽闻名
的“⽶癫”⽶元章在苏⼦瞻⾯前只能算个晚辈学⽣。宋代杜绾所著《云林⽯谱》中“黄州⽯”⼀篇也记载了“黄州江岸与武昌⾚壁相对,江⽔中有⽯,五⾊斑斓,光润莹彻,纹如刷丝。其质或成诸物像,率皆细碎。顷因东坡先⽣以饼饵易于⼩⼉,得⼤⼩百余枚,作《怪⽯供》,以遗佛印,后遂为⼠⼤夫所采玩。”难道真如杜绾所⾔东坡的所谓“怪⽯供”只是⼩⼩的鹅卵⽯⽽已吗?
黄州东坡⾚壁
纵观苏轼⽂章,其⽂章表⾯字意仅仅是个引⼦,⽽背后却往往有着更深邃的哲学含义和审美意向,杜绾⽤写⼯具书的眼光,当然只能看到表象、产地、材质⽽已,如苏轼《后⾚壁赋》
中“⼈、鹤、道仙”三位⼀体哲学世界观,《云林⽯谱》这样的⼀本⼯具书岂能窥视,⽽其所
谓“秀丑”、“润燥”的只⾔⽚语也只是对赏⽯的材料产地的辅助说明,不⾜为论。
前⼏⽇,旧友到访虚室,访⽯于黄州⾚壁,在“坡仙⽯”下品味良久,“放龟亭”内谈论古今,甚是惬意。聚友共复读《怪⽯供》后畅谈感悟,各抒⼰见。我等多年前便落下好⽯的“病根”,所以复读之下,细嚼章词之间,忽觉如灵光乍现,苏⼦附体,感悟良多!现在整理出⼏点不太成熟的观点分享,博诸位强为⼀笑⽽已。
古代赏⽯之源、赏⽯之审美意味为何?⼀直是个⽞⽽⼜⽞的海市蜃楼,近⽇千万⾼价拍卖的赏⽯也刷⾜了朋友圈,引得业界⼤佬们争论不休。或许我们能静下⼼来,通过解读东坡⽂章,管中窥豹的到⼀些答案。
壹 | 供⽯之源
风闻学术界有⼀个⽐较保守的说法,即“赏⽯源起于唐宋”,这个观点的基础⽀撑是唐宋有⼤量的赏⽯相关诗词⽂章流传后世,今我以《怪⽯供》驳之!
《怪⽯供》开篇写:“《禹贡》青州有铅、松、怪⽯......⾃禹以来怪之矣。”《禹贡》属于名著《尚书》,虽托名为⼤禹所作,最晚也是战国⾄初汉时期成书。以苏轼之才华,经史⼦集⽆不信⼿拈来,东坡先⽣其实已经很明确的告诉⼤家从上古、先秦时代就这么玩⽯头的。所以,今天在黄州齐安江上得到如同⽟⼀般的美⽯,这就是《禹贡》中“怪⽯”。
河北满城汉墓出⼟西汉青铜错⾦银博⼭炉
我以前的⽂章《搜⽯记》中已有论证,中国⼈⾃古便有⼭之情结,《⼭海经》中描写了五座仙⼭,上古时代⼈们相信:⼭为天下之主、⼭岳乃神之居所,乃通天之道。考古出⼟了⼤量汉晋之际的博⼭炉,为王侯、⼠⼤夫们提供了⼀个烟雾飘渺的幻想媒介。
1971年青州出⼟北齐线刻画像⽯,其中“商谈图”中商⼈⾝后随从⼿捧⼀盆赏⽯,⽯状玲珑剔透,呈现⼭型。有专家断为“珊瑚”,可是细看不类珊瑚更似青州玲珑⽯;即便真是珊瑚,站在古⼈的理解层⾯上,肯定不会认为珊瑚是动物化⽯,其实还是⽯头、还是⼭!
1971年青州出⼟北齐线刻画像⽯“商谈图”
江城有⽯痴好友,藏古⽯甚巨,其间有⼀坨黝⿊怪⽯,红⽪紧附,油润可鉴,敲击之下磬声悦⽿,乃古之灵璧也。其⽯不瘦⽽憨、不漏⽽拙、苍古⽓息灼然,绝不似唐宋之物。此⽯通体有
修治痕迹,更奇的是⽯背后的凿刻,寥寥⼏⼑彰显⼀只怪鸟,图案抽象隐喻,难道是上古先民图腾崇拜之物否?⼤汶⼝、龙⼭、东夷、楚⽂化对凤鸟的图腾崇拜⾃古有之,或有些许关联。此⽯得于北宋京师汴梁,也许与⾉岳遗⽯有关。试想,崇古好古的宋⼈⾃然也是百般推崇古⽯,搜罗上古遗⽯。
江城藏友鉴藏“鸟纹铭⽯”
安徽含⼭县出⼟新⽯器时代凌家滩遗址
鸟型⽟器距今约5500年
以上例证⾜以证明,赏⽯之供,⽆论是如何供、何处供,其起源应该远远早于唐宋,下限不晚于战汉,⽽很可能是上古时期既已有之。随着⽂⼈、⼠⼤夫的参与才慢慢由图腾祭祀活动、庙堂神祗⾛进庭院、书斋案头,甚⾄成为⽂房器具、⽂⼈怀袖雅物。这⾥对“供”字的理解应该是灵活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的,由“神供”⾛向“清供”。
贰 | 供⽯之质
宋代《云林⽯谱》介绍天下奇⽯所产之地、相关典故、⽯头品质......,所以说它和字典⼀样是本⼯具书,谁会拿着康熙字典当⽂章去欣赏呢?今⽇之⼈⼜何如,江浙⼀带名⽈“本太”,即苏州⽆锡本地产太湖⽯,太湖其他流域所产湖⽯皆为“泛太湖”即“伪太湖”也。北⽅⼈不屑,称不⾼古,要青州纯青⽯,带红⿊⽪⾊者为上。甚⾄有轰动赏⽯界的“祥龙⽯辨产地、⽯种之盛会”,观⼀张古画,欲辨出其产地⽯质,⾃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道......。完全背离了作画者的初衷,试想宋徽宗若还活在⼈世间,也会欲辩已忘⾔!
苏轼在黄州⽤饼换得怪⽯⼆百九⼗⼋枚,他介意产地,⽯质吗?即便放在今天,东坡都是另类,他在意的是雅与俗,在意的是审美,是情趣,⾄于那些钻营苟且让他⼈去罢。
虚室供⽯
东坡在《怪⽯供》中说的很有哲理:“凡物之丑好,⽣于相形,吾未知其果安在也。使世间⽯皆若此,则今之凡⽯复为“ 怪” 矣。”世间万物的美丑之别,都是外表、型质⽽产⽣对⽐的,假如世间的⽯头都像现在这样, 那么⾝边很平凡的⽯头反⽽会变成了'怪⽯'。
叁 | 供⽯审美
说起赏⽯审美⾃然都会想起“瘦透漏皱”,所谓“瘦透漏皱”的奇⽯观赏之风据传起于宋代⽶芾,但⽶芾流传作品未见端倪,宋代杜绾著《云林⽯谱》、明代林有麟著《素园⽯谱》皆也未见此论。此论出⾃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题画《⽯》:“⽶元章论⽯,⽈瘦、⽈绉(通皱)、⽈漏、⽈透,可谓尽⽯之妙矣。”所谓的“相⽯四法”也许是郑板桥引⽤错讹,或者说是添加个⼈见解的托古之⾔。可现实就是这样,顺⼝溜往往被作为真理流传后世。
读《怪⽯供》感觉是⼀种审美的解放,读完豁然开朗,整篇涵盖了东坡的三层赏⽯美学意境,真可以说是冠绝古今!
盆供赏⽯
“得古铜盆⼀枚,以盛⽯,挹⽔注之粲然。⽽庐⼭归宗佛印禅师适有使⾄,遂以为供...... 愿受此供。灌
以墨池⽔,强为⼀笑。”⽂章中可以看到东坡供⽯是⽤青铜盆为器,灌注墨池⽔,类似现在观赏⾬花⽯。
北宋仁宗永昭陵⼿捧盆供赏⽯⼈像
可以想象,当时的宋⼈很难会有将赏⽯配座的想法,不似今⽇拍卖场上通通是原配黄花梨、紫檀⽊座,成了⾝份和价位的象征。明⼈⽂震亨著《长物志》中也提倡⽤“研⼭盆”以承之。其实,赏⽯需要根据⾃⾝特点来“供”,下部如有壸门,配上⽊座相反不透“⽓”了。可以如苏⼦⼀般⽤盆供、也可放置旧布、旧⽯⼏上供;当然,得明式家具简约意法的⽊座,也是赏⼼悦⽬,但雕花
繁复者绝俗!
藏友旧藏:明代铭⽂题刻案头英⽯
(原配黄花梨⽊座)
象形之趣
“凡物之丑好,⽣于相形”所谓“相形”有⼆层含义,⼀是指形状外貌,⼆是指“象形”,即象其他事物,如象⼈神、瑞兽珍禽、⼭川五岳、云烟雪浪、灵芝⽼松等等。所以,象形是审美的⼀种很有魅⼒的形式。
后⽂中,东坡专门举了个鲜活例⼦来证明:“海外有⽤形语的国家,不说话,⽽是肢体语⾔交流,甚⾄⽐⽤语⾔沟通⽅便多了。”
《怪⽯供》⼜叙:东坡⽤饼换了298坨怪⽯,有的象枣、栗⼦、菱⾓、芡实果,其中有⼀块⽯头象虎豹,眼⿐具全,东坡就封它做了⽯的头领!这些苏轼说的很⽩、很浅显。不象有些赏⽯界“⼤神”云遮雾罩的装,好似逼格必须⾼,⼀旦被看懂了就⽴马落俗了⼀样。
所谓“象形”审美,其实对于每个⼈是根深蒂固的,就像孩童时代,必须要象形才能明确的感知,到了年长了阅历多了才慢慢具备了抽象的思维和审美。在这⼀点上,⽆论绘画、书法甚⾄⾳乐都是这样,都是由具象审美⾛向抽象审美,同时抽象和具象审美⼜是此消彼长,互为影响的。
⼴州谭经堂藏:盤陀铭刻太湖⽯
⼴州谭经堂藏太湖⽯⼀块,憨厚混元,明代赏⽯,初见不觉滋味,细看之下,⽯上刻遒劲“盤陀”⼆字,相传⽞奘西⾏取经,途经⽠州遇胡⼈⽯盤陀,受其感化⽽助⽞奘,后吴承恩依此写成《西游记》胡⼈“⽯盤陀”即是孙悟空之原型。看罢铭刻再复细品,竟然⽯中真有⽯猴岣嵝欲蹦⼀般,古⼈、今⼈通过⼀块顽⽯,在审美上的穿越对话,妙哉!奇哉!
怪⽯之道
《怪⽯供》最有趣也是最富有哲思的⼀段就在最后:“禅师尝以道眼观⼀切,世间混沦空洞,了⽆⼀物;虽夜光尺璧与⽡砾等,⽽况此⽯。”从表⾯字意上看东坡好像在夸赞佛印禅师:禅师⽤悟道的眼光观察⼀切,世上万事万物皆空,不为世事羁绊,即使是夜明珠与⽡砾都视为等同,更何况⼩⼩的⽯头......。
但是,我们只要读读《后怪⽯供》就纳闷了,佛印将《怪⽯供》⽂章刻在⽯头上,东坡却将他嘲弄⼀番,意思说佛印⾃⼰都未读懂《怪⽯供》之意。那么,苏⼦瞻这“葫芦”⾥卖的是啥药呢?纵观苏轼⽂章,其⽂章表⾯字意仅仅是个引⼦,⽽背后却往往有着更深邃的哲学含义和审美意向,同在黄州所作的千古名篇《后⾚壁赋》中“⼈、鹤、道仙”三位⼀体哲学世界观,在《怪⽯供》中依然存在,只不过是换成了“苏⼦瞻”、“怪⽯”、“禅师”的三位⼀体了。
黄州东坡⾚壁坡仙⽯
三位⼀体的供⽯观即是苏轼在赏⽯供⽯之时,既是⾃⼰,⼜把⾃⼰幻化成得道禅师,并透过怪⽯“道眼”观世界。这⾥的怪⽯只是⼀个借以联通现实⾃我和虚幻⾃我的媒介桥梁。通过这三种⾓⾊的转换,苏轼完成了佛家对⼈世间的哲学阐释,如同珠宝⽟器和草莽⽡砾⼀样,在上苍眼中众⽣万物皆等同,更何况区区⼀块丑⽯呢。这也算是苏轼被贬黄州后寻求的⼀种⼼理安慰。
黄州东坡⾚壁坡仙⽯(剪⼑峰)
黄州东坡⾚壁问鹤亭前屹⽴的那块“坡仙⽯”,便是对苏⼦供⽯观的最好解读,此⽯质为湖北青⽯,岁⽉摩挲苍古,⼿⼯斫痕明显,⼈⼯修治可谓恰到好处,不多不少,整体风格拙趣⼗⾜,符合东坡的“丑⽯”审美,据说是东坡⾚壁古代遗留。我先后五次来观此⽯,每次盘桓良久。此⽯如⼀位⽼叟,佝偻⼸背,怪眼洞观世界,处处透着东坡那份“傲⽓”、那份“怪”意。
⽆锡⽵素园中“丈⼈峰”
我在以前⽂章《⽯马⾄今踏胡虏》写过霍去病墓⽯雕“天⼈合⼀”的艺术⼿法,是指“天作⼀半,⼈成⼀半”的创作⼿段,是技法的层⾯的解读,⽽赏⽯“天⼈合⼀”审美则是精神层⾯的。
⽯友“⼭外⼭”兄惊呼此⽯与⽆锡⽵素园中“丈⼈峰”同为⼈型⽯,却有异曲同⼯之妙。站在⽯下注⽬良久,就像“庄周梦蝶”⼀样,不知是⼈看⽯,还是⽯观⼈,或是冥冥之中那位造物主借⽯之怪眼藐窥天下。真所谓是“⼀花⼀叶⼀世界,⼀⽯⼀⼈⼀菩提。”
吾等⼏⼈相约黄州访⽯,聊的投机,不知不觉已⽇暮西沉,加之⼝腹饥渴,才意兴阑珊离去,酒肆间麦⼦兄笑容可掬为⼤家酌酒,我喫了⼏块东坡⾁,借了⼆两酒胆,举杯仿坡仙道:“⾃今⽇起,欲以此三论读《怪⽯供》者,盖⾃晨林始也!”引得⼀阵哄笑。
晨林书于江夏虚室
时在庚⼦年⽴冬
后附《怪⽯供》原⽂如下以供参阅:
《禹贡》:“ 青州有铅、松、怪⽯。” 解者⽈:“ 怪⽯,⽯似⽟者。” 今齐安江上往往得美⽯,与⽟⽆辨,多红黄⽩⾊,其⽂如⼈指上螺,精明可爱,虽巧者以意绘画有不能及,岂古所谓“ 怪⽯”者耶?
凡物之丑好,⽣于相形,吾未知其果安在也。使世间⽯皆若此,则今之凡⽯复为“ 怪” 矣。海外有形语之国,⼝不能⾔,⽽相喻以形;其以形语也,捷于⼝;使吾为之,不已难乎?故夫天机之动,忽焉⽽成,⽽⼈真以为巧也。虽然,⾃禹以来怪之矣。
齐安⼩⼉浴于江,时有得之者。戏以饼饵易之;既久,得⼆百九⼗有⼋枚。⼤者兼⼨,⼩者如枣、栗、菱、芡,其⼀如虎豹,⾸有⼝⿐眼处,以为⽯之长。⼜得古铜盆⼀枚,以盛⽯,挹⽔注之粲然。⽽庐⼭归宗佛印禅师适有使⾄,遂以为供。
禅师尝以道眼观⼀切,世间混沦空洞,了⽆⼀物;虽夜光尺璧与⽡砾等,⽽况此⽯;虽然,愿受此供。灌以墨池⽔,强为⼀笑。使⾃今以往,⼭僧野⼈,欲供禅师,⽽⼒不能办⾐服饮⾷卧具者,皆得以净⽔注⽯为供,盖⾃苏⼦瞻始。时元丰五年五⽉,黄州东坡雪堂书。
⽣活的洒扫是美学也是修⾏,乘物游⼼⼊境界,虚室⽣⽩合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