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鞭炮的来历
放鞭炮的来历
关于放鞭炮的来历
春节的时候在一些地方都会有放鞭炮的习俗,接下来店铺搜集了关于放鞭炮的来历,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放鞭炮的来历一
在上古的时候,传说中南方有一个恶神,他的名字叫蚩尤。他能够呼风唤雨,但是常来侵犯中原骚扰百姓。中原的部落首领名叫黄帝,他就派火神祝融去和蚩尤作战。蚩尤请来风伯雨师,瞬时间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想把火神祝融制服。可是,火神祝融非常聪明,你下雨时我就收住火不放,你雨一停我就放火放烟,风再一吹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把蚩尤烧得焦头烂额,大败而去。
蚩尤回去还不死心,等他再来时便星云作雾,想迷住祝融的眼睛,再趁机打败祝融。谁知道祝融早有准备,他把竹竿点着,四处乱扔。竹竿一烧,那竹节噼啪乱响,不但把云雾崩散了,还把蚩尤的眼睛给崩伤了,吓得蚩尤扭头就跑。这时候黄帝的大队人马紧追不舍,
他们赶过黄河,碾过长江,一直追到蚩尤的老家,把他逮住。自此以后天下就太平了。
黄帝心里明白,这次打败蚩尤,全是祝融的功劳,就重重奖赏了他,并且派他住在衡山,镇守南方。
再说祝融来到南方住在衡山上,经常下山来教南方的人们如何使用火,教他们煮饭,教他们照明。所以,他非常受人爱戴。但这一天祝融来到了一个地方,看到当地人他们天天还在太阳没有落山的时候就躲到家里去睡觉了。第二天太阳升得老高,老高了,才从屋里出来进行一些活动。
他很奇怪,就问当地的百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当地人就说,哎呀,你可不知道,不是我们懒惰,而是,这里有一个大怪兽,非常可怕,每天晚上都会去各家各户捣腾一阵子。大家吓得在被窝里面直打颤,所以只能早早的睡觉,又不敢早起,怕遇到这个怪兽,只能晚起床了。
祝融一听可气坏了,他就砍来了一大堆竹竿,把他们截成了两头有节的不透气的竹筒。到了晚上那只怪兽果然又来了,这时祝融就赶快把竹筒点着向四面抛去。只听到村子里到处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响,把怪兽吓得晕头转向,赶快逃走了。
从那以后,这个地方的百姓过上了非常快乐的日子。可是人们不放心,于是让祝融教他们到底怎样做爆竹,以便怪兽来袭的时候,他们可以用爆竹把他吓跑。
放鞭炮的来历二
传说,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种非常凶恶的野兽,叫做“年”。每年夏历腊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为了躲避“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夭杀猪宰羊敬供年,让它胀满肚子,才不伤害人畜。
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们没法只好关上大门,爬到竹楼上去躲着。“年”从这家走到那家,到处转来转去东西吃。它见到处空空荡荡的一无所得,不由气得发疯嚎叫。这时,邻近一家的竹楼失火了,火势很大,烧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乱响。“年”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响声,吓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楼上的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每到腊月除夕这一天,便去砍许多竹子来烧,竹子“劈劈啪啪”一爆响,“年”就被吓跑了。同时,人们还发现“年”拍鲜红的颜,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红,挂在大门的两边,这就是批符。以后发明了鞭炮和纸,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红对联代替了批符。
放鞭炮的来历三
鞭炮与桃符、春联一样,最早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过年时候燃放爆竹就已经形成了习俗。《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这个习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恶鬼。”这也是后来人们在春节燃放鞭炮的由来。由此可见,“爆竹”一词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而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烧,产生“爆仗”。不过,这时人们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到了宋代,人们用纸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里面灌上火药,内藏药线,制成了新的爆竹。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沿用这个方法,只不过在工艺上有所改进,在花样上有所翻新罢了。在宋代,还有人用麻茎把纸制爆竹编成串,管它叫“编炮”。因为成串的爆竹放起来声音持续时间长,清脆得好像人甩鞭子发出的响声,因此也就称它为“鞭炮”。
明清两代,爆竹的种类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时间已不限于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开始,子夜零时达到高潮,俗称“迎神”。这时,无论贫贵贱均要放爆竹,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引《壶天录》说:“京师人烟稠密,甲于天下,富家鄣购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贫家即谋食
维艰,索逋孔丞,亦必爆响数声,香焚一柱,除早年之琐琐,卜来岁之蒸蒸,此习沿类然也。”清朝谢文翘《教门新年词》中的:“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反映了当时北京燃放鞭炮的情景。
近年来,作为春节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很多地方陆续改变了春节城市禁止放炮的规定,给广大市民燃放烟花爆竹庆祝春节的机会。城市春节因为有了鞭炮而热闹非凡。当除夕午夜零时新年钟声敲响时,举国进入沸腾状态,烟花飞舞,鞭炮齐鸣,一向矜持的'中国人融入狂欢的世界。国人在满天灿烂的烟花与满地红红的纸屑中,度过一个红火的中国年。
拓展:结婚时放鞭炮的来历
中国人结婚时特别看重一个“喜”字,希望结婚时的仪式和场面隆重而热烈,而放鞭炮是体现热闹的重要形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人在结婚时,即使一穷二白,也要想方设法弄挂爆竹放一放。
中国人之所以在结婚时坚持要放爆竹,是因为“结婚”是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按照传统的习惯,结婚时没有烟花爆竹的助兴,结婚典礼就有所缺憾,人的一生中就少了一段“响亮”而又“热闹”的记忆。
婚礼上放鞭炮同春节放炮一样,是为了驱逐邪佞。在以前,男婚女嫁是不放鞭炮的,只是后来有两家姑娘争一女婿才引起的。传说有一位姓王的人家给公子娶亲。东方欲晓,王家院里灯火辉煌,亮如白昼。公子身着红袍,满面春风。王家老幼及街临四舍都等待着新娘子到来哩!卯时,端盘提壶的忙客就叫开了: “新娘子到了,快来看啦。”随着喊声,王家父老和“月老”都已出门相迎,欢声、笑声、夸赞声接连不断,优美动听的唢呐声更是响撤云宵。新娘子在一片拥挤声中,羞答答地进了院子。就在准备给新郎新娘拜天地时,管家突然慌里慌张地跑进来,对王家老爷说: “外边又抬来一乘大轿,在门前赖着不走,说是同我家公子来结拜夫妻的。”王家老爷听后,感到很惊讶,便差人去“月老”。“月老”听后,也感到莫名其妙,很是迷惑不解。心想:“自己说了一门亲事,怎么来了两抬轿呢? ”“月老”认为奇怪,两位新娘子长得一模一样,像对孪生妹。回答的问话也完全一致,丝毫不差。“月老”没法,只好求王家暂停新郎新娘拜天地,带着新郎新娘前去县衙评判。县太爷便在大街上升了堂,两位新娘子各不相让,互相争辩,说自己是真的,对方是假的,是妖精变的,弄得县太爷一时也晕了头。停了片刻,县太爷有了主意:“我在这儿竖根两丈高的柱子,谁若先爬上去,就让谁和王家公子结为夫妻;谁若爬不上去,就将其赶出去。”随着一声令下,先到的那位新娘子旋风似地爬了上去,后者则急得在地上嚎哭不止,怎么也爬不上去。
此时,只听“辟叭、咯”几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和雷子声,接着几支带响的弓箭也一起向柱子顶上的新娘子射去,众人亲眼看到,一缕青烟,直上云宵,摔下来的是一具狐狸的尸体。原来,这位先到的“新娘子”是一只狐狸变的。后来,人们才明白,县太爷为证实究竟谁是凡人,谁是妖精,才用了让两位新娘子爬上两丈高的柱子的良计。
事实上,一般女子要爬两丈高的柱子,是很难做到的。既然其中的一个能轻而易举地爬上柱子的顶端,县太爷果断判定其人就是妖精变的,便随即命差人发箭捉妖。也就从那以后,人们在结婚时,总要先放鞭炮,以示震妖除邪,图个吉利。这种象征吉利的做法,一直流传至今。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