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仙吕入双调·玉抱肚】浅析
【南仙吕入双调·玉抱肚】浅析
〔南仙吕入双调·玉抱肚〕
浅  析
李宏弟
一、〔南仙吕入双调·玉抱肚〕简介
本调为南仙吕入双调的过曲曲牌,小令套数兼用,原为词牌名。全曲六句,三个句段,五个韵位,十九板。
本曲定格六句,句式为477777,正字39字,第12456句押韵,第三句不押韵,押3平韵2仄韵,也可押4平韵1仄韵。
本调首句第三字必用平声,因与〔玉茭枝〕、〔五供养〕板式相近,且首句都为四字,而〔
玉茭枝〕、〔五供养〕首句第三字则为仄声,赖以区别之。
三、四两句须偶。此调第三句可叶仄韵者,如《荆钗记·大逼》、《牡丹亭·训女》、《鸣凤记·桑林奇遇》都是。第四句亦可叶仄韵,如《牡丹亭·训女》、《红拂记·天涯知己》、《义侠记·旌勇》都是。也有人在第四句、第五句之间,有增加四字一句者,格律为“平平×仄”,不叶韵,如《鸣凤记·桑林奇遇》三支之“相依抚字”、“相逢如故”、“天涯翘首”,《琵琶记·糟糠自厌》之“相看到此”,《绣襦记·堕计销魂》之“一朝无奈”、“双亲老矣”,《玉簪记·誑告》之“无瓜抱蔓”、“云堂松舍”,《红拂记·天涯知己》之“明朝连辔”都是。《千金记·灭顶》前四句之后,作三句:“八千弟子尽成空,几多霸业如春梦,听说罢心怀气冲”,与原调大不同。
第二、三、四句为三四句式,第五句和第六句为四三句式。第二句可作“仄平平仄仄平平(韵)”,第三句可作“仄平平仄平仄仄(韵)”,尾句可作“仄仄平平平仄仄(韵)。
本调入套时多用一支,亦可叠用二至四支,叠用四支者较多,自组套数,多用在一出戏的末尾。小令常用。
本调有人题作〔玉胞肚〕者,“抱”写成“胞”,大误。“抱肚”本是围带的统称,即玉带之意,题作“胞肚”,与义不通。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王荆公所赐玉带,阔十四搯,号玉抱肚。”南戏也有写作“包”字。
以〔玉抱肚〕为主的集曲有〔玉山供〕(或作〔玉山颓〕)〔玉挂排枝〕〔玉供莺〕〔双玉供〕〔玉抱金娥〕,见《南词简谱》。
〔玉抱肚〕,是南仙吕入双调的过曲曲牌,曲调为南仙吕宫,同时并入双调。我们创作时一般完整的写作〔南仙吕入双调·玉抱肚〕,也可以写成〔南仙吕·玉抱肚〕(见《南曲小令三十谱》第3页),或〔南双调·玉抱肚〕(见《无争斋南曲格律》第42-43页)。
二、〔南仙吕入双调·玉抱肚〕谱式
以下列举五种谱式:
谱式一:全曲6句,39字,5句押韵,押2仄韵3平韵。
平平平上(韵),平平平平平去上(韵)。平入平上平平入,入平平去去平平(韵)。平平去上去平平(韵),入去平平平上平(韵)。
(摘自陈福深老师提供的《康熙曲谱》403页)
谱式二:全曲6句,39字,5句押韵,押2仄韵3平韵。
平平平去(韵),平平平平平去上(韵)。平入平上平平入,上平平去去平平(韵)。平平去上去平平(韵),去入平平平去平(韵)。
(摘自《无争斋南曲格律》第42页)
谱式三:全曲6句,39字,5句押韵,押1仄韵4平韵。
×平平上(韵),上平去平平去平(韵)。×平平去上平平,×平平去去平平(韵)。平平去上平平(韵),×去平平去去平(韵)。
(摘自《无争斋散曲杂谈》第199页)
谱式四:全曲6句,39字,5句押韵,押1仄韵4平韵。
平平×仄(韵),仄平平、平平仄平(韵)。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韵)。
(摘自潇湘散曲社编的《北散曲和南散曲曲谱合编》第81页,来自《中国曲学大辞典》)
谱式五:全曲6句,39字,5句押韵,押1仄韵4平韵。
×平平仄(韵),仄平平、×平仄平(韵)。×××、×仄平平,×××、×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
(摘自罗锦堂著《北曲小令谱·南曲小令谱》第105页)
以上列举的五种谱式,曲友们要从中分析,寻格律共同点,出不同点,以便全面了解本调的不同格律样式和特点,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写作时,选取其中一个自己认为喜欢的谱式,作品后附上曲谱即可。
三、古代例曲分析
例一:按第一谱式
〔南仙吕入双调·玉抱肚〕琵琶记(摘调)
明·高明
〔旦〕千般生受,教奴家如何措手。终不然把他骸骨,没棺椁送在荒坵。〔合〕相看到此(不由人)泪珠流,(正是)不是冤头不聚头。
作者高明(约1305-约1371),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元代戏曲家。至正十六年(1356年)左右,辞官归隐,寓居鄞县(今属浙江宁波)栎社沈氏楼,潜心于《琵琶记》的创作。
《琵琶记》也称《蔡伯喈琵琶记》,是元末戏曲作家高明根据长期流传的民间戏文《赵贞女蔡二郎》改编创作的南戏,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作品,被誉为传奇之祖。此剧叙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全剧共四十二出,结构完整巧妙,语言典雅生动,显示了文人的细腻目光和酣畅手法,是高度发达的中国抒情文学与戏剧艺术结合的作品。
本文节选《琵琶行》第二十出,“抱”作“包”。本出讲的是蔡伯喈与赵五娘结婚两月赴京考试后,连年饥荒,赵五娘子为照顾年过八十的公婆,把衣服首饰之类全部典卖,籴些粮米做饭给公婆吃,背地里把些细米皮糠充饥。不料婆婆病死,遭别人误解,赵五娘说与邻居悲痛欲绝声泪俱下的唱词之一。
摘调大体分三层意思:前两句为第一层,讲述婆婆陡然离世,本来已经是捉襟见肘的日子,一时猝不及防,没了主意;三四句为第二层,我一个弱女子虽然无依无靠、无财无米,但怎么能把婆婆不带棺椁入土呢?这是赵五娘无可奈何的诉说;第三层为尾两句,议论作结,屋漏偏逢连阴雨,苦难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呀?这两句精辟,后世流传久远。
为便于理解,把本出戏的尾段列上:
〔前腔〕不须多忧,送婆婆是我身下有。你但小心承直公公,莫教又成不救。(合前)(旦白)如此,谢得公公!只为无钱送老娘。(末白)娘子放心,须知此事有商量。(合)正是:归家不敢高声哭,只恐人闻也断肠。(并下)
例二:按第三谱式
〔南仙吕入双调·玉抱肚〕小园
明·施绍莘
小亭底亚,眼前的诗耶画耶?白梅花衬扇窗儿,淡垂杨带个栖鸦。天公偏称野人家,寒似前宵略峭些。
作者施绍莘(1581-约1640) ,明代词人、散曲家,字子野,号峰泖浪仙,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有俊才,怀大志,因屡试不第,于是放浪声。建园林,置丝竹,每当春秋佳日,与名士隐流遨游于九峰、三泖、西湖、太湖间。他兴趣广泛,除经术、古今文外,还旁通星纬舆地、二氏九流之书。善音律,一生所作以散曲及词著名,有《花影集》传世。
他的曲作能跳出南曲追求音律、词藻的藩篱,较为自由地抒写情怀。取材较广泛,举凡茅舍、崇台广囿、高山流水、松龛石室、荒台古路、怜花寻梦、感旧怀恩等,“随时随地,莫不有创谱新声,称宜迭唱”(《花影集》自序)。
这首小令,勾画出了一个有品位的家居生活。曲中的主人家不是大富大贵之家,没有精致奢华的亭台楼榭,只有一个小亭,俭朴之极,掩映在树丛之中;白梅花傲然盛开,一只乌鸦停落在稀疏的垂杨枝头。这幅场景没有富贵气,却有“野人气”,作者把自己的家自称“野人家”。可见,贴近自然,天人合一,一份疏阔开朗,一份简约宁静,才是品位家居的真谛,也是古代文人的生活追求。
曲作内容也是三段式:前两句总写,春日身居小亭,眼前分明是一幅画,体现了作者的心境,设问句耐人寻味;三四句为第二层,选取了梅花倚窗和垂杨栖鸦两个场景,恬淡自然,
一幅陶渊明笔下的生活场景跃然在目;后两句为第三层,叙议结合,老天爷偏偏叫野人家,比一般贫寒的家庭贫寒程度还略高一点。
曲作情景交融,如诗如画,语言风趣幽默,自嘲自虐、恬然自得、苦中作乐的生活情趣跃然纸上。
例三:按第三谱式
〔南仙吕入双调·玉抱肚〕闺情
明·王骥德
萧萧郎马,怎教人、不提他念他?俏庞儿、(怕)吹破春风,瘦身躯、(愁)触损桃花。不知今夜宿谁家?灯火章台处处纱。
注:郎马,情郎骑的马。章台,古台名即章华台,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座离宫,此处借指灯红酒绿的热闹市井。
作者王骥德(1540年-1623年) ,明代戏曲理论家,字伯良,号方诸生、玉阳生,又号方诸
仙史、秦楼外史,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徐渭弟子。曾为沈璟的《南九宫十三调谱》作序。其戏曲理论代表作《曲律》4卷,是明代戏曲理论的一个高峰。所作传奇、杂剧,多已散佚,今存《题红记》、《男王后》两种。又有诗文集《方诸馆集》,散曲集《方诸馆乐府》,亦均不存。校注《西厢记》,以经史证故实,以元剧证方言,予后人以研究方便,在体例、标目诸方面有其特独处理,为流传至今的一个较好的校注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