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庄子》中的人生境界及价值观
摘要:庄子是我国伟大的哲学智者,世世代代的后人都在学习其思想的精髓,从后人对他的著作的解读来看,他的主张和思想深深影响着喜爱并探寻《庄子》的人们。本文主要从庄子自我标榜的独特的人生境界和开阔的价值观体系两方面来论述庄子的思想,以及庄子思想对现代人们的影响。
关键字:庄子;人生境界;价值观
庄子精通哲学、文学,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的思想体现在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他的超脱人生是其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是对精神本然状态的自我认识,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世俗、没有约束的精神自由境界。庄子追求精神无限和绝对自由的境界,他认为达到以无限游于无穷,“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种个人与宇宙合一的自由境界,人也就成为了永恒的无限自由的存在。
庄子坚持的价值观体现在外化内不化,“内化”就是不要受变化万千的外部世界的影响,要求我们的内心有所坚持,否则会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左右,而丧失了自我。“外化”就是对于外在的社会环境要通达顺应,否则将无法在社会中安身立命。而要真正做到内心的支持与
关键字:庄子;人生境界;价值观
庄子精通哲学、文学,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的思想体现在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他的超脱人生是其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是对精神本然状态的自我认识,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世俗、没有约束的精神自由境界。庄子追求精神无限和绝对自由的境界,他认为达到以无限游于无穷,“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种个人与宇宙合一的自由境界,人也就成为了永恒的无限自由的存在。
庄子坚持的价值观体现在外化内不化,“内化”就是不要受变化万千的外部世界的影响,要求我们的内心有所坚持,否则会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左右,而丧失了自我。“外化”就是对于外在的社会环境要通达顺应,否则将无法在社会中安身立命。而要真正做到内心的支持与
外在顺应,则必须有一个的内心。
一、境界有大小
庄子的确是一个圣人,他生活于距今两千多年的战国时期,那时候的社会动荡,经济不发达,生活落后,他能对生死、名利有深刻独到的领悟,实属不易。庄子主张“乐生”与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不谋而合;孔子主张“活在当下”;儒家看重大地上圣贤的道德永远是人在最终成全以后的超越,一个人的境界大小决定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以世俗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有用和无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教给我们要拥有境界和眼光。当我们以世俗小境界去观察事物时,常会以眼前的有用和无用来进行判断,当你拥有大境界时才能够理解什么叫天生我材必有用,重要的不在于客观上,我们有什么样的际遇,而在于主观上,我们有什么样的胸怀;不在于客观提供给我们哪些机会,而在于我们的心智,在有用和无用的判读上,关键是主观确立了什么样的价值观。正所谓境界有大小,在《逍遥游》篇有提到“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我们把庄子的境界简要概括为淡泊为大,他天性浪漫自由,放荡不羁,面对不可理解的世界选择了游世,渐渐看透了个体生命的软弱和卑微,唯有用游世来反对社会的黑暗,
一、境界有大小
庄子的确是一个圣人,他生活于距今两千多年的战国时期,那时候的社会动荡,经济不发达,生活落后,他能对生死、名利有深刻独到的领悟,实属不易。庄子主张“乐生”与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不谋而合;孔子主张“活在当下”;儒家看重大地上圣贤的道德永远是人在最终成全以后的超越,一个人的境界大小决定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以世俗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有用和无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教给我们要拥有境界和眼光。当我们以世俗小境界去观察事物时,常会以眼前的有用和无用来进行判断,当你拥有大境界时才能够理解什么叫天生我材必有用,重要的不在于客观上,我们有什么样的际遇,而在于主观上,我们有什么样的胸怀;不在于客观提供给我们哪些机会,而在于我们的心智,在有用和无用的判读上,关键是主观确立了什么样的价值观。正所谓境界有大小,在《逍遥游》篇有提到“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我们把庄子的境界简要概括为淡泊为大,他天性浪漫自由,放荡不羁,面对不可理解的世界选择了游世,渐渐看透了个体生命的软弱和卑微,唯有用游世来反对社会的黑暗,
既然无法改变世界,只有回避现实,保持生命自由。其实生活的大道理,人生的大境界,有时候都是从生活中的最细微处去发现去感悟的,提倡特立独行,遨游天地,心游万刃。真正的大境界用庄子的话说是“磅礴万物”,可以凌驾万物之上,将万物融合为一体。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禀赋各异,最终决定自己的眼界,决定自己的命运。我们需要一种清明的理性,这种理性是在这个嘈杂的物化世界中拯救生命的一种力量,同时我们也需要一种欢欣的感性,这种感性之心可以使我们触目生春,所及之处充满了欢乐。《逍遥游》告诉我们人要体验逍遥,要生活有更多灵动,善于打破常规。庄子提出道法自然,道无所不在。道法自然是鼓励每个人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你的历程,用自己的体验去开启你的心智,就是说自然之中皆是道理,因为天地无所不在,所以道无所不在。他在《齐物论》中就说到“世界的一切以它自己的角度去观察,永远都有它自身的密码,这个密码是看不破的”。人最难认知的是自己的心,庄子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能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在《人间世》篇中教给我们一种认识自己的能力,总结成两个字叫“心斋”,即用心地斋戒,去真正反躬自省,看看你自己,用心来听,用你的气息去进行一切的感受,回归到心里,得到自我的确认。可以说外在的世界有多大,内心的深度就有多深,这是成正比的。每个人的眼睛都有向外发现和向内观看的两种能力。向外可以发现一
个无比辽阔的世界,向内可以发现一个无比深邃的内心。庄子始终保持对自我清醒的审视和关照,从物理意义上人生的状态,到精神意义上人生的境界。他告诉我们:只要你心中有大境界,才能够看清超越言行的内心真正的质地。也就是说内心里面的这种真正的大道、大辨、大仁、大廉、大勇一切都不是表露于外的,是内敛于心而不张扬的。做到葆光,就是你内心保全的潜藏不露的一种大光明,心中拥有大境界,才能拥有这种大光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普照万物,光芒永在。世俗的评判标准未必真的能评价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只有内心能做出准确回答。一个人的力量并不表现于有某种卓越的才华,某种炫耀的技巧,而是一种和缓的凝聚力。
庄子从生死、名利、人生等方面要求我们要拥有大境界,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情况,世界上总有路可走,在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面对外在的世界则应该通达和顺应,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游,人的本性是无羁无绊的只有释放本性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人的本性不应该被外物所奴役,顺乎自然就能获得人生的幸福快乐。
二、坚持与顺应的价值观
庄子在他的书中提出一种人生价值观,这是他假托孔子之言说的。他说,仲尼曰:“古
庄子从生死、名利、人生等方面要求我们要拥有大境界,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情况,世界上总有路可走,在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面对外在的世界则应该通达和顺应,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游,人的本性是无羁无绊的只有释放本性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人的本性不应该被外物所奴役,顺乎自然就能获得人生的幸福快乐。
二、坚持与顺应的价值观
庄子在他的书中提出一种人生价值观,这是他假托孔子之言说的。他说,仲尼曰:“古
之人是外化而内不化,而今之人的遗憾是什么呢?是内化而外不化。”《庄子》里面所提倡的外化内不化,也就是是指一个人在外在的生存中,在一个社会上,顺应规则,与人交往,遵从法度,这一切都可以做外化的东西。也就是一个人在表面上可以非常随和,一切都可以放下来与人融通,这就是一种化境。但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他自已,有他独特的价值观,有一个人的风格,有一个人内心的秉持,就在于他的内心是不是真正有他的不化,也就是说生命要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
庄了说,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一个人外在的形体上,要去迁就,大家怎么做的时候,你也跟着做就是了,不要从一开始拍案而起,特立独行,掉头就走。久而久之,这个人就被排斥了。但一个人的心莫若和,把心放宽和一点,宽和而清明地去看待这一切。但是做到这两点还不够,这两点也可能还有患,庄子特别提醒大家一个分寸问题,叫做就不欲入,和不欲出。一个人可以在表面上迁就,但是迁就得不欲入,就是不要过分地陷进去,一个人心里要宽和,不要表现得太明显。一个人表现出太多的宽和,你就可能会在这里面开始博取名声,为妖为孽,最后助纣为虐,陷入一场混乱。所以,外在可以随和,内心也可以宽容,但这一切都是有节制的。这种节制,就是庄子所说的“外”。一个人可
庄了说,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一个人外在的形体上,要去迁就,大家怎么做的时候,你也跟着做就是了,不要从一开始拍案而起,特立独行,掉头就走。久而久之,这个人就被排斥了。但一个人的心莫若和,把心放宽和一点,宽和而清明地去看待这一切。但是做到这两点还不够,这两点也可能还有患,庄子特别提醒大家一个分寸问题,叫做就不欲入,和不欲出。一个人可以在表面上迁就,但是迁就得不欲入,就是不要过分地陷进去,一个人心里要宽和,不要表现得太明显。一个人表现出太多的宽和,你就可能会在这里面开始博取名声,为妖为孽,最后助纣为虐,陷入一场混乱。所以,外在可以随和,内心也可以宽容,但这一切都是有节制的。这种节制,就是庄子所说的“外”。一个人可
以做到外化,其实外化就是规则,而内心一定要有分寸。没有分寸,没有定力的人,外在也是做不好这一切的。
我们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吗?其实,这个命题对今人来讲更加重要。因为我们外在的大千世界,每天都在变化着,每天提出的新规则,在一个信息时代里,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一种新的尺度,新的坐标。我们能够进步吗?我们是食古不化,我们坚持着自己一种保守,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准则还是能够与时俱进,调整自己。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外在一定要通达呢?因为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不得已,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人人都会在这个世界上遭遇危险,人人都会有一些穷困,人人都会在一些突然而来的变故中遭遇一种内心的挑战,我们如何能做到处变而不惊。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太容易受外在言论的干扰,外在世界在这样一个丰富的物质时代,稍微有几个人跟你说一说,三人而成虎,再来七、八个人,那就很容易改变你的想法。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会改变一种习惯呢?是因为我们内不化的力量太弱。
庄子其实也提倡,在外在一定要很通达。在他的《人间世》里,说了说什么是人间世,他说人间万事,有很多的潜规则,有两种东西是必须遵守的,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女事亲,对父母尽孝,这是你的命,命定你必须要这么做。第二,作为
我们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吗?其实,这个命题对今人来讲更加重要。因为我们外在的大千世界,每天都在变化着,每天提出的新规则,在一个信息时代里,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一种新的尺度,新的坐标。我们能够进步吗?我们是食古不化,我们坚持着自己一种保守,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准则还是能够与时俱进,调整自己。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外在一定要通达呢?因为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不得已,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人人都会在这个世界上遭遇危险,人人都会有一些穷困,人人都会在一些突然而来的变故中遭遇一种内心的挑战,我们如何能做到处变而不惊。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太容易受外在言论的干扰,外在世界在这样一个丰富的物质时代,稍微有几个人跟你说一说,三人而成虎,再来七、八个人,那就很容易改变你的想法。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会改变一种习惯呢?是因为我们内不化的力量太弱。
庄子其实也提倡,在外在一定要很通达。在他的《人间世》里,说了说什么是人间世,他说人间万事,有很多的潜规则,有两种东西是必须遵守的,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女事亲,对父母尽孝,这是你的命,命定你必须要这么做。第二,作为
人臣事君,在国家尽一份忠诚,这叫义。这与我们了解的庄子,有一点点理解上的不同。大家说庄子不是一概提倡要特立独行,遨游天地,庄子不是提倡一个人在外在的行为上,可以抛开别人不管的。不是一个人心游万仞就足够了。其实我们想想看,在当今世界,哪一个人跟他人没有关系呢,我们哪一个人,光凭内心的骄傲,光凭着内心的一种秉持,没有无生存上的迁就,可以安身立命呢,仅凭内心的秉持,而无自下而上的造就,就无法安身立命。
有一个典故,说有一个使者,他去考察天堂和地狱。他下到地狱的时候发现,被罚到这里来的这些人一个个面黄肌瘦,大家都像饿死鬼一样,嗷嗷的每天都非常痛苦。说是不给他们吃的吗?吃的是给的,问题是他们手里吃饭的勺子太难用了。每个人都拿着一个一米长的勺子,勺子上装满食物,怎么也放不到自己嘴里去,所以地狱的人越想吃东西,内心越受煎熬,久而久之,就形容槁枯。
这个使者又去天堂考察,他看到天堂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红光满面,精神焕发。有一个现象,让他大吃一惊。天堂里食物跟地狱没有多大差别,每个人手中拿的也是一米长的长把勺子,为什么天堂里的人是那么和美而精神欢畅呢?就一个奥秘,天堂里的人用长把子勺子互相喂,喂别人。其实,这就是我们的社会,我们每一个手中可能都拿着一米长的
有一个典故,说有一个使者,他去考察天堂和地狱。他下到地狱的时候发现,被罚到这里来的这些人一个个面黄肌瘦,大家都像饿死鬼一样,嗷嗷的每天都非常痛苦。说是不给他们吃的吗?吃的是给的,问题是他们手里吃饭的勺子太难用了。每个人都拿着一个一米长的勺子,勺子上装满食物,怎么也放不到自己嘴里去,所以地狱的人越想吃东西,内心越受煎熬,久而久之,就形容槁枯。
这个使者又去天堂考察,他看到天堂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红光满面,精神焕发。有一个现象,让他大吃一惊。天堂里食物跟地狱没有多大差别,每个人手中拿的也是一米长的长把勺子,为什么天堂里的人是那么和美而精神欢畅呢?就一个奥秘,天堂里的人用长把子勺子互相喂,喂别人。其实,这就是我们的社会,我们每一个手中可能都拿着一米长的
勺子,这是生命给我们的,你必须接受的一种规矩,这社会的法则。提倡人的外化是因为当你真正为他人的时候,你内心真正有所坚持的东西,才会真正实现。大家互相扶助之间,都会其乐融融。庄子也提倡这一点,也说一个人必须做到这些。
庄子提出的外化而内不化,把我们的心灵逐渐腾空,把心中的各种杂念排除,使得我们的心底真正能够有所秉持,而外在则小心谨慎,行莫若就,心莫若和。本着内心的宽容和洞察的清明,在外在上随遇而安,不与世争。这样的话,我们会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好,会把人生的整个流光以一种从容的姿态安详走过,少了很多的纷争,少了很多的矛盾,最后,获得一个圆融的,合乎道的,合乎天地自然的,自己的生命境界。
是什么参考文献:
[1]庄子.庄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于丹.《庄子》心得[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
[3]刘生良.《庄子》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 :712082
庄子提出的外化而内不化,把我们的心灵逐渐腾空,把心中的各种杂念排除,使得我们的心底真正能够有所秉持,而外在则小心谨慎,行莫若就,心莫若和。本着内心的宽容和洞察的清明,在外在上随遇而安,不与世争。这样的话,我们会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好,会把人生的整个流光以一种从容的姿态安详走过,少了很多的纷争,少了很多的矛盾,最后,获得一个圆融的,合乎道的,合乎天地自然的,自己的生命境界。
是什么参考文献:
[1]庄子.庄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于丹.《庄子》心得[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
[3]刘生良.《庄子》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 :712082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