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伦理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内容与范畴
⾏政伦理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内容与范畴
  ⾏政伦理是⾏政管理领域中的⾓⾊伦理,是针对⾏政⾏为和政治活动的社会化⾓⾊的伦理原则和规范。那么你对⾏政伦理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政伦理,希望⼤家喜欢!
  ⾏政伦理的介绍
  ⾏政伦理⼜称⾏政道德,它是以“责、权、利”的统⼀为基础,以协调个⼈、组织与社会的关系为核⼼的⾏政⾏为准则和规范系统。
  ⾏政伦理的发展
自律是什么意思  尤其是当前新公共管理发展的情况下,⾏政伦理也成为服务型政府构建、政府职能转型的新的需要。⾏政道德对于公共管理的开展,对于逐步实现制定和执⾏政策的合法化和规划化具有举⾜轻重的作⽤。⾏政伦理有助于中国政府转型,逐步由“管理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逐步达到善治的要求,即“合法、法治、透明、回应、负责”,充分实现公民与政府“权、责、利”的有效补充和配合。从⽽促进公民与国家的和谐,促进政治⽂明、经济⽂明,并最终使政府实现良好的”委托代理”。
  ⾏政伦理的内容
  ⾏政伦理旨在分析⾏政⼈员在政策执⾏过程中,所应有的价值、⾏为规范、义务及其完成的⽅法。所以,其指涉的内容,⼤致上为:公务员负责任、守纪律、忠职务等伦理条件的遵守。亦即公务员在进⼊⾏政系统后,其内⼼对国家、对民众、对机关、对单位和在机关内对长官、同事、部属认为应有的⾓⾊扮演与相互关系的分际。
  ⾏政伦理的⾯向从消极的有所不为⽽⽆害于⼈(如不贪污,不怠忽职守)到积极的有所为⽽有益于⼈(如为国效命,为民谋利的各种服务,并使⾏政符合公平正义原则,亦即⾏政机关及⼈员在公务上的道德共识及道德⾃律。
  当公务员做出违反忠贞及价值之⾏为时,因⽽损害了⼤众对政府的信⼼与信赖;或为了私利⽽牺牲了公众的福祉或效益,这就构成了公务员伦理的问题了。
  ⾏政伦理的范畴
  ⾏政伦理范畴是指体现社会对公共⾏政伦理不同层次的要求,并上升为公共⾏政组织和⼴⼤公务⼈员普遍追求的信念,⽽对公共⾏政⾏为发挥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的伦理内容。⾏政伦理的范畴主要包括以下⼏个⽅⾯:
  公务员的个⼈品德
  公务员的个⼈品德是⾏政伦理研究的传统关注领域。它是⾏政伦理在个体层⾯的体现,规范和制约着公务员的个体⾏为。⼀般⽽⾔,公务员的个⼈品德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
  1)公务员的思想态度。
  公务员的思想态度是指他们在⽇常的公务活动中所表现出对公共⾏政职业价值观的认同,以及相联系的⼯作态度问题。公共⾏政是⼀种职业,更是⼀种事业,有其崇⾼的价值追求。对公共⾏政价值观产⽣认同,并将它内化为⾃⼰的⾏为⽬标,是推动公务员个体尽职尽责、努⼒⼯作的基础性因素。只有在价值观的层⾯固化这种认同,才有可能在实际⼯作中表现出积极进取、勤恳乐观的⼯作态度。
  2)公务员的思想品德。
  公务员⾸先是作为个体存在的公民,他必须遵循社会长久以来形成的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理习惯等⾏为规范。公务员思想品德的内容,除了包括⽇常⼈们所追求的个⼈美德,如谦恭、仁慈、智慧、诚恳、忠实等,还应该包括⾏使公共⾏政职权所必须具备的乐观、勇⽓和公正。
  ⾏政职业道德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从事⼀定职业的⼈们在其特定的⼯作中或劳动中的⾏为规范的总和。⾏政职业道德是指同公共⾏政职业相联系的,⽤以调整⾏政领域中⼈与⼈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其核
⼼在于处理公共利益和个⼈利益之间的关系。我国⾏政职业道德的内容⾄少包括以下⽅⾯:
  1)维护公共利益。公共⾏政的本质在于其公共性。⾏政管理活动的根本⽬的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增进公共利益。因此,公务员在⾏使公共权⼒时必须坚持公共利益⾄上的原则,不得因为⼀⼰私利或者地⽅利益、部门利益⽽影响公共事务管理的公正性。
  2)遵守法律法规。宪法和法律是公共利益原则的具体体现。遵纪守法是公务员履⾏义务的保证。作为普通公民,公务员必须像其他⼈⼀样遵守宪法和法律;作为国家⼯作⼈员,公务员更应当成为遵守法律的模范,努⼒做到在法律⾯前⼈⼈平等。
  3)忠于国家利益。国家是社会公共利益的化⾝,对国家忠诚就是对公共利益的忠诚。⾏使公共⾏政职权的公务员应该忠诚地维护国家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需要,尽⼼尽⼒为国家⼯作。在现实⾏政⼯作中,对国家的忠诚主要表现在严守机密和切实贯彻国家⽅针、政策⽅⾯。
  4)勤勉负责。公共⾏政⼯作的公共性要求公务员在他们的公务活动中勤恳⼯作、认真负责,不得懒惰拖沓、玩忽职守。这是⼀种职业责任⼼和职业态度在⽇常⼯作中的体现。在我们党提出全⾯建设⼩康社会战略⽬标的⼤背景下,更需要⼴⼤公务员勤勉负责地完成国家和⼈民交给的任务,推动我国早⽇实现现代化的⽬标。
  ⾏政组织伦理
  ⾏政组织伦理主要指与组织制度和组织程序相联系的⼀系列伦理原则和⾏为规范。总的来说,⾏政组织伦理表现在以下⼏个⽅⾯:
  1)程序公正。在⾏政机关履⾏⾏政职能、推⾏政务的过程中所建⽴的⼀系列程序、规章、条例、办法等,其⽬的都应该是为公共权⼒的授权者服务,⽽不应成为⾏政机关或个⼈谋取私利的⼿段。因此,⾏政机关必须摆正与⼈民众的关系,制定合理公正的程序规定,以更好、更⽅便地为公民提供⾼质量的服务。
  2)组织信任。⾏政机关是⼀个在分⼯基础上进⾏合作的整体。这种合作不仅需要正式的权⼒体系,更要构建⼈与⼈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和谐的信任关系。另⼀⽅⾯,在⾏政机关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上,也要求维持和增进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信任关系。两⽅⾯信任关系的结合,才能最⼤限度地降低⾏政活动的运⾏成本,使⾏政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3)民主责任。⾏政权⼒来源于⼈民的授权,⾏政机关并没有⾃⼰特殊的利益。因⽽,⾏政机关对⼴⼤的⼈民众负有国家制度所赋予的责任,即所谓的公共责任。这种公共责任与民主原则结合起来,要求⾏政机关的⽬标、价值偏好必须反映⼈民的意志,并且在⾏政⼯作中⾃觉接受众的监督。
  4)制度激励。⾏政组织内部也存在着伦理问题。这主要体现在激励制度⽅⾯,即如何通过建⽴组织内部合理公正的制度关系来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进⽽推进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般来说,制度激
励所蕴含的伦理问题包括两类:⼀是组织需要与个⼈需要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效率与公平的问题。
  公共政策伦理
  公共政策伦理是制定良好公共政策的前提。就此意义⽽⾔,政策伦理⽐任何单个的政策都更加重要,原因在于所有的政策都依于伦理。公共政策的本质在于对社会利益和价值进⾏权威性的分配。因⽽,在资源稀缺的政策情境下,公共政策背后所隐藏的伦理选择就显得⼗分重要。
  如果政府的公共政策选择偏离了公共利益的轨道,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归根结底,公共政策伦理所涉及的是正义价值的选择问题,也就是如何做到社会利益和社会负担的合理分配。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制定公共政策的时候,必须以公共利益为重,慎重选择政策取向,最⼤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政伦理的发展趋势
  1、从控制导向转化为服务导向
  公共⾏政从控制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化,实际上是在科学化、技术化的基础上转向伦理化,服务导向注定的“关系”格局是这种转变最强有⼒和直接的动⼒。
  2、从效率导向转化为公正导向
  管理⾏政基本上是效率导向的⾏政。从19世纪80年代管理⾏政开始成为公共⾏政的主流以来,效率的问题渐渐掩盖了公正的问题。公正导向的提出促使公共机构和公职⼈员担负公正责任。
  3、在⼯具研究中引⼊价值视⾓
  公共⾏政的作⽤对象是由⼈构成的社会,公共⾏政的主体是理性与情感兼具的⾏政⼈员,他们的思想观念、认识能⼒、个⼈处境与道德素质等,都是在公共⾏政实践中发挥不同作⽤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致⼒于在公共⾏政研究中引⼊价值视⾓,才⾜以保证⼯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健全视⾓,也才是真正保证公共⾏政研究的合理化⽅向。
  4、确⽴合作与信任的新型整合机制
  公共⾏政的基本功能在于实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它要实现对⾃⾝体系的优化整合;另⼀⽅⾯,通过⾃⾝的优化整合⽽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有效整合。统治⾏政和管理⾏政基本上都是通过控制的⽅式来整合社会的,但公共⾏政完全可以拥有另⼀种⾃⾝整合以及整合社会的⽅式,那就是以合作建⽴⾏政机
构、⾏政⼈员与社会各种机构、⼈⼠的关系结构,以信任建⽴起合作者之间的牢固互动结构。
  5、在治理变⾰上谋求德治与法治的结合
  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业社会向后⼯业社会转型,圃于法治的公共⾏政呈现出⾃⾝的不⾜,它需要得到德治的补充。德治作为法治的有效补充,将公共机构与⾏政⼈员主动履⾏公共责任放在重要位置,将外部的制度约束与内在的⼯作动机贯通起来,从⽽将公共机构及其⼈员履⾏公共职能变成⾼强度化的⾃觉诉求。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