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位感动中国人物秦文贵事迹材料
秦文贵简介
1982年大学毕业的秦文贵一头扎进海拔最高、环境最艰苦的青海油田,一干就是20年,成为高原戈壁上的石油钻井工程技术专家。他学以致用,创新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攻克一系列技术和施工难关,战胜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在高原荒漠上写下了石油精神践行者的足迹。他是首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1999年被共青团中央树为“当代青年榜样”。
无悔青春追梦人——秦文贵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秦文贵正是追梦人,从青春年少到银发如雪,从钻井采油技术开路,到服务保障开疆拓土,他忠诚党的事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以奔跑的姿态,感召着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
逐梦,从一个地图上不到的地方开始
1961年9月,秦文贵出生在河北省平山县的一个小山村,赶上了恢复高考的好政策,这个农民的孩子得以走出大山,成长为石油知识分子。然而,令他想不到的是,他的职业生涯竞是从柴达木盆地花土沟——一个地图上都查不到的荒漠深处开始的。那里是全国海拔最高、生活最苦的青海油田基层井队所在地柴达木盆地。1982年,走出校门的秦文贵坐了三天火车,又坐了两天汽车,直奔黄沙扑面,只有几间低矮破旧泥坯房的花土沟。他从最细小的事情做起,扫钻台、擦机器、收工具、打吊钳……白天忙了两天,晚上却睡不着觉,还总流鼻血。别人告诉他,这叫高原反应。一个冬夜里,大地被惊醒,井喷了!井口压力上升到了200多个大气压,放喷管线被结晶盐堵死,若不立即处理,将会井毁人亡。危急时刻,秦文贵和钻工们奋不顾身地跳进齐腰深的泥浆中,与盐水泥浆喷涌而成的狂龙贴身肉搏,制服了井喷。为洗掉身上的泥浆和油污,他先用汽油一遍又一遍地擦,再用肥皂一次又一次地搓,浑身蜇得火辣辣地疼,身上真的脱了几层皮。或许从莘莘学子到一线骨干的蜕变,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吧。
凭着青春的梦想与创业的激情,秦文贵不但闯过了生存关,还成了井队里的一把好手。打钳子、甩钻杆、扶刹把、下套管……钻井的每一道工序,他都了如指掌。
坚守,吃常人吃不了的苦
秦文贵在最艰苦的井队一干就是五年。卸运重j晶石粉是队上最累的活之一,请来帮工的民工们说这是驴子都不干的苦活,说啥也不接。他就和师傅们一起承担起这项工作,鼻血浸透了胸前的工服,他仍咬牙坚持了下来。一线的艰苦历练让他深深的懂得了,在艰苦地方苦熬下来不算真本事,必须要在技术装备上寻突破。劳累了一天后,别人已酣然入睡,他还就着昏暗的灯光学习,不断琢磨研究,练就了一套千里眼、顺风耳的本领:看板房的灯光明暗,就知道井上启动了什么电机设备;听钻机的异常声音,就可判断出井下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毕业第五年,他入了党;第八年,他当上了钻井队长兼工程师,能学有所成报效祖国,秦文贵感到莫大的幸福和满足。
报国,要拿出真本事
1992年2月,秦文贵被中石油选派到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学习,一年多的时间里,秦文贵上午学习,下午到石油公司跟班作业。这期间,他谢绝了国外公司的挽留和国内南方公司的高薪聘请。
回国后,秦文贵再次投身柴达木,继续追梦前行。在浩瀚的尕斯库勒湖畔,在高高的狮子山头,到处都留下了他追梦的脚步。1998年3月,秦文贵担任了钻井处处长。走上领导岗位的他,本不改,与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在他们的努力下,青海油田钻井总进尺增加了2万多米,钻井生产时效提高了8%,钻井综合成本大幅度下降。他积极探索固井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基本消灭了小钻具通井事故的发生;他采用“本塞纠正,对准套管,水泥固定”的措施,妥善处理了狮32井的深层套管断裂事故,为国家避免了重大损失;他组织研究和推广、运用的科技项目达10多项,大幅度提高了钻井速度,使2个月打成一口井的梦想变成现实;他主持的“尕斯油田深井简化技术套管程序”研究,每口井节约技术套管2500米,使用定向钻井技术打出了千吨油井……在柴达木那片戈壁荒漠里,他一干就是20多年。用科学知识和一腔热血,战胜了一个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推广应用了十多项新技术、新工艺,为我国西部油田的开发和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信念,让真爱愈久弥坚
秦文贵从事钻井技术管理工作,长年奔波在荒漠,被中国石油确定为“学科带头人”。1997
年,他被共青团中央选树为当代青年榜样。2000年,当选全国劳动模范。20XX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鲜花与掌声的背后,他的人生也有无法弥补的遗憾和歉疚,他错过了爱人肾下垂手术后最需要他的护理期,错过了父亲去世时最后的临终告别……但出生于老石油家庭的妻子,从未责怪过他,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我为祖国献石油”。在爱人的理解支持下,他报效祖国的脚步从不曾停歇。
20XX年, 58岁的秦文贵到后勤服务单位华油集团任党委书记。很多人觉得,这位吃了半辈子苦的老劳模也该松口气了。可他深知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性,“构建石油服务保障战略支撑,建设一流国际现代服务公司”的梦想再次点燃了。强党建促发展,与班子成员一道,发挥头雁效应,闯市场攻难关,新岗位上再发光,《国企党建》杂志、《中石油“两学一做”专题简报》上,又看到了他奋进的身影。原来,追梦人永远是年轻……
202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叶嘉莹--蕴玉抱清辉
【颁奖辞】
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
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人物事迹】
叶嘉莹,女,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教育家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专攻古典文学方向。 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 ,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她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将中国古诗词的美带给世人。
叶嘉莹10岁前,她都在家中接受父母的教育,诵读经典,由此开始与诗歌结缘。1948年冬,叶嘉莹随丈夫来到了台湾,不久,因为丈夫没有了工作,叶嘉莹靠辛苦教书承担起养活家中老小的重担。
20世纪60年代之后,叶嘉莹先后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她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了国外。
1978年暮春,叶嘉莹在报纸上看到内地的学校需要教师,便即刻给国家教委写了一封申
请信,她希望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
1979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来到南开大学开始执教。40年来,她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巡回讲学,举行古典诗词专题讲演数百场。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叶嘉莹先生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她的许多学生目前已是中国、加拿大、美国多所大学的知名教授和学术带头人。
20世纪70年代,已是多所名牌大学教授的叶嘉莹,愿不要任何报酬回国教书。如今,90多岁高龄的她仍坚持讲学,还捐出3500多万元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她用一生培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人才。叶嘉莹说:“人的精神品格能够提升,提升以后,他就有他自己内心的一份快乐。他不会每天总是为追求现实的那一点金钱之类的东西而丢掉人生最宝贵的价值。”
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名单
卓琳
宋文骢:“歼-10”战斗机总设计师
阿里帕·阿力马洪:多民族孤儿的妈妈
劳动模范人物事迹简介 萨布利亚·坦贝肯(德国):给高原的盲童带来光明的使者
张正祥:26年义务守护滇池环境的农民
陈玉蓉:割肝救子的暴走妈妈
朱邦月:照顾残疾家人20多年的退休工人
沈浩:小岗村众的贴心人
李灵:为留守儿童办学的河南女大学生
翟墨:中国环球航海第一人
长江大学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特别奖(特别致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