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110
作者简介:彭明(1969— ),女,汉族,湖南长沙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劳模精神是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合体,民族特征鲜明,也代表着每个时代的印记。而其中新时代劳动模范代表中,他们爱岗敬业、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宝贵精神品格,更是值得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各大会议中多次强调,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们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力、忘我的拼搏精神,都值得全国各族人们学习,应当大力弘扬。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载体,应当大力开展劳模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在基于增强其劳动情感体验、激发劳动意识前提下,不断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怀,自觉肩负起时代责任和发展重担,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无私奉献[1]。基于此,本文笔者以高职院校为案例,对如何融入新时代劳模精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一己之见,并综合其他教育路径进行阐述,如下所示。
一、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劳模精神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帮助教育能真正走入教材、走入课堂中的关键措施,让学生更能领悟到劳模精神。因此,思政课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需准劳模精神教育切入点,
既要保证课程内容与劳模精神理念的契合度,在课堂中重点突出精神理念,又要保证两者契合的深度,选择有深度的教育内容来融入精神教育,全面提高思政课程教学质量
[2]
。所以,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需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
用,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收集各时代劳模先进事迹作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深刻领悟劳模精神,让教育更能深入人心。
例如,教师在开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时,可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融入劳模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最美好的青春放飞梦想,在不断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因此,教师可利用案例教学法来帮助学生加深劳模精神理解,自建国以来,我国无数感动人心的劳模、技术工匠事迹,都可用作课程教学素材。例如,大革命时代的上海五卅运动促成了各阶级的反帝联盟;六十年代石油会战中学习铁人王进喜,弘扬大庆精神,推动了中国石油的振兴;新世纪,“四个一流”职工队伍建设,为提升职工技术素质和国企经济技术创新创造了条件等。更多名人的丰功伟绩,都是丰富思想政治课程理论教学的优秀案例,不仅能厚植学生爱国情感,还能引导其树立正确劳动观,
培养学生形成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品质。
二、营造崇尚劳模精神的文化氛围
若教育仅限于课堂讲授,未免过于局限,课堂教育也难以延伸到课外,影响最终的学生教育效果。高职院校应以校园文化为奠基,以重大节日或纪念日为契机,利用节点来开展校园活动。例如,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劳模表彰大会,还有每年的五一劳动节、伟人纪念日等,都可以在弘扬劳模精神的前提下开展文化活动,如有奖竞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同时也可以结合校园实际情况,设立校园文化日、寝室文化节等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让劳模精神充盈校园,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下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3]。
此外,学校可在荣誉校友、英雄模范、学校院士的基础上,设置名人墙,选择涵盖各个时代并具有代表性的模范人物进行宣传,墙上除张贴人物照片外,还要配合人物事迹的文字介绍,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形象。将校园景观的一角打造成文化载体,使劳模精神更好地融入校园,用榜样的力量和人物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励学生,不失为良策。另外,高职院校也可以结合学校的情况,通过开辟活动室、阅览室、主题院落等文化空间,进一步加大劳模精神文化的传播力度。
三、加强劳模精神网络文化建设
在新时代与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劳模精神教育时,应利用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去创新学生教育方式,同时促进教育理念、内容、手段及体制的创新,在构建网络载体中融入劳模精神教育,
让第三课堂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也是让劳模精神渗透进学生生活、心理教育的重要保障。为此,高职院校可利用、或德育工作者博客等多个平台,借助网络来融入劳模精神,开拓出新的教学领域来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学校可将劳模精神教育相关内容,利用校园网络载体进行传播,或是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纪录片及影视作品,能提高其对劳模精神领悟的直观性,加深理解,并保持高度认同。
例如,“学习强国”“易班”作为教育资源丰富的网络平台,高职院校即可利用平台来进行劳模精神教育。丰富教学内容,并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来具象化劳模精神,提高教育影响力。与此同时,教师需进一步强化关于劳模精神教育的“第三课堂”建设,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针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应融入劳模精神来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培养下一代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打下奠基石。基于此,本文笔者针对现下高职院校教育背景,对于院校如何在教育中融入劳模精神,提出可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优势,并重视校园文化、教育网络载体建设等措施,通过多个途径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对提高劳模精神教育实效性有积极影响,望采纳。关键词:新时代劳模精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彭 明
(江西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 ,  江西 南昌 330013)
111
(上接第109页)
条件、图书资源等等相关几乎免费的资源其实都是国家对每一个学子的付出和未来的期望。而反观西方国家,它们的大学教育几乎成为贵族教育,只有经济基础较好的家庭才能负担的起,部分穷人家庭即使学习成绩再好也很有才华,也有可能由于经济原因或者缺少推荐人而不能进入大学学习。通过这样的对比无形之中就能很好的体现我国当代社会体制的优越性,无形之中达到爱党爱国爱人民良好的思政教育。
三、工科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注意事项
(一)因地制宜,恰当选材
不同的工科课程都有各个的特点,如何较好的进行思政讲授则需要授课教员认真体会斟酌。这就要求授课教员在选择思政内容时必须是恰当、有趣、新颖。能够将选择到的思政素材有效的融入到理论教
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当中,并且能够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得出具有思想升华的个人体会和感悟就能很好的启发引导学生,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二)提升师资思想政治水平,优化思政内容的融入水平
一堂课的思政水平受限于授课老师,如果老师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水平那就势必能够影响到听课学生。因此在平时进行师资培训或者进行课程考核中,都应该将思想觉悟水平纳入平时考核,不但要求老师能讲思政,还要老师能辨思政,真正的做到把思政素材能够非常有趣合理的引入到工科教学中,达到润物无声教育效果。
(三)注重思政内容的多渠道讲授
现在各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已经变得丰富多彩、各式各样。那么思政内容也应该紧跟教育形式进行适当调整,只要能够达到相应的教育效果就是好方法、好素材、好形式。可以借鉴网络课程、短小视屏、网络电影、漫画当下流行多媒体学生喜闻乐见等方式进行引导,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新尝试,工学类课程教学中比较恰当有效的引入课程思政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在工学类课程教学中加入课程思政,以期为其他课程提供一些思政思
路。当然不同课程有不同的特及思政元素,需要我们教师主动增强育人意识与提升育人能力,不断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等方面探索、实践和创新,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和熏陶,引导其塑造健康人格,助推德技并修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薇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时间教学:意义、需求与回应[J].北京教育,2021(02):78-81.
[2]李红艳.公安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途径探析[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21.(01):114-120.
劳动模范人物事迹简介
[3]陈恒英.知、信、行三位一体“SPOC”模式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的应用[J].湖北学院学,报2020.(12):56-57.
可利用网络来查优秀文章、关于政治教育类优秀的微视频和微课程进行课件设计,将网络载体内容的丰富性、感染性、浏览量高等优势发挥出来,不限制学生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不仅能提高学校劳模精神网络教育的有效性,还能进一步打造教育领域新体系,优化教师教学质量,符合现下新时代发展标准。
四、把劳模精神教育作为劳动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职院校需明确劳模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对促进学生养成正确劳动观具有现实意义。在新时期背景下,中央明确指出,在中小学生教育中需搭建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专题教育板块,而大学生教育更讲究实践创新,因此需在其劳动观教育中融入劳模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4]。因此,学校需进一步强化教师队伍质量,除去强调教师因具备劳模品质以外,辅导员方面可以聘请各级“五一”劳动奖章得主,负责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在其教学中全面贯彻劳模精神,进而激发学生劳动意识。
因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需以劳模精神教育为奠基,帮助学生塑造其劳动“品格”。学校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时,可从社会、企业关系或是与其他学校联合起来一同进行,并基于学校条件允许下,建立劳动基地来让学生真正参与劳动,并在从事劳动过程中深刻领悟到劳模精神的真谛。例如,学校可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校内活动、宿舍打扫、志愿者走访社区、公益服务等活动,将在教室内对劳模精神的所见、所闻、所悟延展到课堂后,并在各类公益活动参与过程中提高其服务意识,实践奉献精神。高职院校通过组织学生真正参与到劳动过程中,利用实践教育方法
来帮助学生塑造劳动“品格”,并引导其深刻感悟到劳模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的精神理念,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积极贡献意义的人。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劳模精神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学校应当从多元化途径
来帮助学生深化劳模精神理解,包括课堂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强化网络载体建设等方法,将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在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设道路时,能全面贯彻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的精神理念。一方面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无用论”“过时论”等对劳模精神的错误言辞,积极实践劳模精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积极影响,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唐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6):97-98.
[2]曾青生,郑雄林,曾娜.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机融合——以江西省高职院校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9(9):55-62.
[3]郭立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融入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吉林教育,2019(026):116-117.
[4]杜人杰,杜晶波.当前大学生劳模精神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3):100-104.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