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厂篆刻及那些篆刻的事儿
王福厂篆刻及那些篆刻的事儿
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很快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艺术市场的繁荣。由于紧靠中国传统文化经济繁华区域苏州、杭州和南京,加之上海的文化高度包容、经济繁荣多样和思想自由博洽等氛围,吸引周边地区的书画艺术家纷纷移居上海。书画市场的繁荣和经济交流的发展,使印章的需求大大提高,也吸引周边地区的篆刻家进入上海,在上海形成了庞大的篆刻家体,成为全国近现代篆刻发展的重镇,浙派篆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力量,而王福厂是近现代浙派篆刻最重要的领军人物。
我是识字耕田夫
王福厂(1880—1960), 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初名寿祺,字维季,后更名禔,字福庵,一作福厂。号印侣、锄石农、微几、屈瓠、印佣、罗刹江民、石奴、福厂居士,晚年自号持默居士、持默老人,室名游艺室、苦晚斋、耐冬窠、春住楼、麋研斋。浙江杭州人。
王福厂幼承家学,其书学渊源于父亲王同。王同字同伯,“工篆隶,精小学,《石鼓》《曹全》诸碑尤得神髓”(叶为铭《广印人传》)。“临橅汉碑无虑数十百种,又喜掇拾字用成句,
集为联语,盖其寝馈于古者深也。”(姚宝侃《吕庐老人家传》)王福厂作为父亲的助手,经常参与编撰、勾摹、向搨、抄录等工作,耳濡目染,在金石书刻方面打下了基础,于文字训诂、诗文皆富修养,十几岁即以工书法篆刻闻于时,二十五岁时与叶铭、丁仁、吴隐等共相擘划,于西湖孤山创立“西泠印社”,并于1913年正式命名。
1914年春,王福厂到长沙,供职于湘鄂铁路局,曾漫游湘楚鄂渚。1918年,吴昌硕为王福厂代订润例。1920年春,王福厂受聘于北京政府印铸局,任篆刻课课长、技正,而唐醉石任印信科科长、技正,两人意气相投,终生结为莫逆。1924年,王福厂又兼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参与编辑《金薤留珍》。王福厂的书法篆刻艺术早已在江浙湘鄂一带闻名,到北京以后,索书求印者络绎不绝。1927年春,吴昌硕再度为王福厂代定书法篆刻润例,其中刻印石章每字两元,牙章每字三元。虽然印铸局的收入不菲,但是王福厂并不愿意过这样的官吏生活,他在不少印章的边款里都流露出厌倦束缚,渴望自由的想法,如刻“秋月春风等闲度”,款作:“余服官白下,苦被束缚,直如浔阳女儿,老大徒伤,因作此印以志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