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六骏[赏析]
昭陵六骏
昭陵六俊原是置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坛廊房两侧的六幅浮雕石刻,用以纪念李世民当年南征北战、驰骋疆场的六匹坐骑。六俊从九騣山脚自低向高,由北向南,统一朝向南方,朝向墓主,象征着对主人的忠诚和对正义的追求。
这六俊以九騣山的东西两侧廊房为为两列,白蹄乌、拳毛騧、飒露紫三俊站在廊房西侧,什伐赤、青骓、特勤骠站在东侧,在这两列马的正前方,各站着7位少数民族部落的首领,这表示他们被唐太宗李世民六匹骁勇的战马所征服,充分显示了唐太宗的豪气。看着它,使人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唐太宗的战场上。
可惜的是飒露紫和拳毛騧这两匹马的雕刻在1913年被偷运至美国至今。
从此二骏在美,四骏在中国,两骏失,六骏离散,天各一方。
六骏见证战功
整座昭陵地势南陡北平,所有石刻雕塑几乎都被摆放在了陵山的南面,而唯有六俊放在了陵山北侧,这是有深刻原因的。昭陵的建筑布局是模仿古长安城而建造,尤其是位于昭陵北侧的北司马门,几乎就是古长安城玄武门的翻版,而玄武门之变是唐太宗掌握政权的标志,意义重大,他把六俊和玄武门放在同
侧,可见六俊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六俊被安放在昭陵北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唐太宗的最大功绩之一是平定北方战乱,并且在贞观四年时,被各少数民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唐太宗引以为豪,把各少数民族首领和自己的六匹战马放在一起,既起到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震慑作用,又有向北方各族展开怀抱,兼容并蓄之意。
唐太宗设昭陵六俊的最高境界寓意是追求和平,而并非战争。
任何人都不想让自己心爱的战马受到箭伤,更不希望自己心爱的战马战死沙场,但六俊却全部为国捐躯,甚至在它们的雕塑上都显示有箭伤,这是在告诉世人,战争是残酷的,只有和平才能避免自己的
心爱之人和心爱之物受伤。同时,他把六俊定格在受伤的那一瞬间,是用艺术手法点亮生命,让马的生命得以延续和永恒。
白蹄乌
昭陵六骏之一,是有四只白蹄的纯黑战马,为李世民与薛仁杲作战时的坐骑。据《全唐文》(卷l0)收录唐太宗昭陵《六马图赞》记载,骏与“自蹄乌”是武德元年(618)九月至十一月间,李世民与薛仁杲(薛举之子)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县东北)作战时的坐骑,列于祭坛西侧三骏之末位(由南往北排列)。隋大业十三年(617)四月,薛举、薛仁杲父子在金城(今甘肃兰州市)郡起兵。七月,
薛仁杲称帝。十二月,薛举父子竭动10万大军,想趁李渊父子立足未稳,夺取关中长安。次年六月,薛军占领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五里),后一直开到豳州(今陕西彬县)、岐州(今陕西凤翔)一带。唐高祖李渊封李世民为西讨元帅,出兵抗击。两军在高(言庶)城(今陕西长武县北)一带相持了两个多月。十一月,薛军粮草不济,军心浮动,进退两难。李世民看准战机,连夜调兵谴将,趁机内外夹攻。李世民先用少量兵力在浅水原诱敌,拖住薛军精锐罗侯部,然后出其不意,亲率劲旅直捣敌后。他骑着“白蹄乌”,只带了数名精锐骑兵,率先杀入敌阵,薛军大乱,兵卒向折(言庶)城(今甘肃泾川县东北)溃逃。为彻底消灭敌人,李世民又催动“白蹄乌”,带领两千余名骑兵紧紧追赶,一昼夜奔驰二百多里,把薛仁杲败军围定在折慧城内,扼守关口要道,迫使薛仁杲率残部开城投降。浅水塬大战奠定了唐王朝立足关陇的政治经济基础。石刻“白蹄乌”筋骨强健,四蹄腾空,鬃鬣迎风,呈疾速奔驰之状,足见它当年载着李世民在黄土高原上急驰,追击薛军的情景。唐太宗给它题的赞语是:“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白蹄乌”的命名关于“白蹄乌”的命名,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持是一匹有四只白蹄的纯黑骏马的说法。但葛承雍先生研究认为,作为“天可汗”唐太宗赫赫战功的赞美之称和坐骑专名,“白蹄乌”的命名不足以说明李世民丰功伟绩的含义。他认为,“白蹄”二字来源于突厥语“bota”,意为幼马或幼骆驼,是“少汗”之意。“白蹄
乌”应是一匹冠以突厥语“少汗”之意的荣誉性专名的坐骑,“在立有战功的黑马名称前带有赞美的称衔或
加诸各种高贵的官号,其象征意义不仅符合突厥歌颂上层领袖坐骑的习俗,而且也符合唐人颂扬圣皇名君的传统作法。所以,突厥语‘少汗’ (bota)应该是汉语‘白蹄’真正的原意。
特勤骠
是唐武德二年十一月至次年四月李世民消灭割据马邑(今山西朔县境)的刘武周势力,收复河东失地时,与刘武周大将宋金刚等作战时的坐骑,排列于昭陵祭坛东侧首位。此马毛黄里透白,喙微黑。
刘武周(?~622)本隋河涧景城(今河北献县东北)人,随父迁马邑。后任马邑鹰扬府校尉。大业十三年 (617)杀太守王仁恭,自任太守,遣使附于突厥,受封为“定扬可汗”,割据马邑。武德二年三月,乘唐军与薛仁杲作战之机,勾结突厥向南侵扰。其将宋金刚部数日问攻陷介州,唐军数败。守御太原的齐王李元吉弃城逃回长安。于是,刘武周、宋金刚占据了唐在山四的大片土地和军事要地太原。高祖李渊大惊,打算放弃黄河以乐地区,收兵镇守关中。惟李世民坚决反对,他认为失掉了河东,关中就孤立了,只有消灭刘武周势力,收复河东失地,才能久据关甲。李渊遂派李世民带兵狙击。十一月,李世民率众直趋龙门关,渡黄河,连挫刘武周军前锋。唐军在柏壁(今山西新绛县西南)集结,与宋金刚对垒。李世民采用“坚营蓄锐,以挫其锋,粮尽计穷,自当遁走”的战略战术。武德三年二月,宋金刚军果然粮尽计穷,军心动摇,李世民率大军乘机穷追猛击,在消灭宋金刚、寻相、尉迟敬德等刘武周势力中,李世民骑着“特勤骠”,曾一昼夜间急追二百多里地,交战数十次。在雀鼠谷(今山西介休县西南) 西原,一天连打八次硬仗。这次追歼,李世民曾一连两天水米未进,三天人没解甲,马没卸鞍。
石刻“特勤骠”体形健壮,腹小腿长,属突厥名马。这种马是典型的锡尔河流域的大宛马,即汉代著名的“汗血马”,也是隋唐时期中原人寻觅的神奇骏马之一。研究者认为,“特勤”是突厥汗国的高
级官号之一,其地位次于叶护和设,只统部落,不领兵马。“唐太宗以突厥‘特勤’官号来命名自己的坐骑,不仅仅是为赞扬名品良种的骏马,更重要的是以突厥赞美英雄、勇士的风俗来纪念和炫耀自己的辉煌战绩。”突厥多以王室子弟为“特勤”,“特勤骠”亦可能是突厥可汗的一个子弟进献的。它载着李世民驰骋汾晋,为收复大唐王业发祥地——太原和河东失地,立下了战功。因此,唐太宗李世民称赞它:“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入险摧敌,乘危济难。”
青骓
为一匹苍白杂骏马。据岑仲勉、葛承雍等先生考证,有可能是来自西方“大秦”国的骏马,“青骓”之“青”不是泛指一种颜,而是来源于突厥文“cin”或“sin”,在汉语中音写为“秦”,“秦”、“青”同音,故称之。
据文献记载,骏马“青骓”是李世民和窦建德(隋朝末年河北、山东一带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在洛阳武牢关交战时的坐骑,列于祭坛东侧三骏中间。武牢关大战,李世民最先骑上“青骓”马,率领一支精锐骑兵,似离弦之箭,直入窦建德军长达20里的军阵,左驰右掣,打跨了窦建德和十几万大军,并在牛口渚(今河南省汜水县西北12.5公里处)俘获了窦建德。一场大战下来,骏马“青骓”身上中了五箭(前边一箭,
后面四箭),都是从迎面射来的,足见它奔跑起来迅猛异常。石刻“青骓”呈疾驰之状,显示出飞奔陷阵的情景。武牢关大捷,使唐朝初年的统一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因此,李世民称赞“青骓”马:“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
“拳毛騧”是李世民武德四年十二月至次年三月平定河北与刘黑闼(原窦建德部将)在沼水(即漳水在今河北省曲周县境内)作战时所乘的一匹战马列于祭坛西侧三骏石刻中间。马黑嘴头周身旋毛呈黄原名“洛仁騧”是代州(今河北代县)刺史许洛仁在武牢关前进献给李世民的坐骑故曾以许洛仁的名字作马名。许洛仁死后陪葬昭陵其墓碑上就记载着武牢关进马之事 (见《昭陵碑石》《许洛仁碑》三秦出版
社1993年版)。后人或因马周身旋毛卷曲又称“拳毛騧”。一般认为马身若有旋毛是贱丑的但此马矫健善走蹄大快程贵不嫌丑故用“拳毛”作马名以表彰唐太宗不计毛不嫌其丑善识骏马的眼光。葛承雍先生研究认为“拳毛”音源于突厥文“khowarkho”汉文在《北史》中称为“权于麾国”在隋唐古音中语音对译极为类似。所以“拳毛”的标准译名应源于“权于麾”。由此可见“拳毛騧’可能是从“权于麾国”来的或者是一匹与“权于麾国”种马通过人工杂交方式培养出来的大良马。
“拳毛騧”是太宗李世民死亡坐骑在初唐平乱中与李世民立下了大功。唐初武牢关大战后李渊父子残害了窦建德夫妇.加之唐朝一控制河北就实行了高压统治。窦建德原部将范愿、高雅贤怀着复仇的目的:推荐刘黑闼为首领:在河北一带起兵反唐。他们攻城陷郡势如破竹打败了唐朝著名将领李(责力)俘
虏了勇猛过人的唐将薛万彻、薛万备。约半年时间收复了窦建德原来在河北一带占据的大部分土地。武德四年十二月李世民又一次奉命出征。他采用坚壁挫锐断粮筑堰的办法逼迫刘黑闼率两万骑兵南渡沼水与唐军殊死决战。这次战斗打得相当激烈李世民的坐骑“拳毛騧”竟身中九箭 (前中六箭背中三箭)战死在两军阵前。
石刻六骏中李世民给它题的赞语是:“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孤矢载戢氛埃廓清。”把它比作神马。唐代诗人杜甫在他的诗中也曾提到过“拳毛騧”诗中日:“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时郭家狮子花。”狮子花是唐代宗时范阳节度使李德山进献给代宗李豫的一匹骏马这匹马体毛卷曲似鱼鳞通体有九道花纹所以又叫“九花虬”。唐代宗把这匹马赐给了汾阳王郭子仪。诗人把“拳毛騧”与“九花虬”并提说明两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
飒露紫
是李世民东征洛阳铲平王世充势力时的坐骑列于陵园祭坛西侧首位,前胸中一箭。“飒露紫”是六骏之中惟一旁伴人像的。
据《旧唐书。丘行恭传》(卷59)记载李世民与王世充在洛阳邙山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