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间音乐的特点
我国民间音乐的特点
民间音乐一般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例如我国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和说唱音
乐等。它与专业音乐的不同,主要在于创作方式,即民间音乐的口
头创作方式和专业音乐的笔头创作方式的不同,以及由于不同的创
作方式而生发出的不同的创作手法、创作风格、创作特征等。
1.乡土性
所谓乡土性,也叫地方性或地域性。中国地域辽阔,面积接近于整个欧洲(中国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欧洲面积为1016万平方
公里)。在地形上,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在气侯上,
有四季分明的温带,终年常绿的亚热带,最南部还有热带;在经济生
产方式上,有工、农、林、牧、渔等不同种类。因此,在大民族、
大文化的共同性之下,各地区的地理气候、自然生产条件、社会变迁、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等等,都有不同的特。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性格气质以及审美情趣也各有差异。而且,这种特和
差异的程度、与交通发达的状况、对外交流的频率成反比:交通越
发达,对外交流越多,地域性特征往往越模糊;反之,交通越闭塞,
与外界的往来越少,地域性特征往往越鲜明。因此,那些处在穷乡
僻壤、交通不便的山村里的民间音乐,其地域性特征的突出,往往
足以使初来乍到的外乡人无法接受、无法理解。而这一点,正是在
过于封闭的环境下所产生的音乐难以向外传播的原因所在。
民间音乐的地域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语言特征
我国民族众多,除有56个已识别民族外,据1990年统计,还有74万9千余人未识别民族归属。在56个民族中,除回族使用汉语
外,其也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分别属于5个语系11个语族。有的
民族,由于历史上人口迁徙等原因,其民族语言还有属于同一语系
但不同语族的复杂情况。比如居住在我国西北地区的裕固族,其语
言属阿尔泰语系,但西部裕固语属突厥语族,东部裕固语则属蒙古
语族。将世界诸语言区分为语系、语族、语支等层次的谱系分类法,是根据某一共同母语在分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语音、语法、词汇方
面的共同成分来对语言进行分类的。语系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
总称,语系之下根据语言的新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支。越往下,其成员的亲属关系越密切。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一套语音
系统。从民族到语支、语族、语系,越往上,语音系统之间的区别
越大。语音的构成有四个要素:音高、音、音长和音强。它们同
样也是构成音乐的四个要素。语音特征通过歌曲中的唱词影响了音
乐的音高、音、节奏和力度,并以声乐作品为桥梁,影响到器乐
作品中的音乐语汇和润腔方式。另外,一个较大的民族内部,又有
方言的区别。方言即一个民族内部语言的地域性变异。以汉语为例,就有官话、吴语、赣语、客家语、湘语、闽语、粤语七大方言区,
每一个方言区之下,又可继续划分出方言片、方言小片和方言点。
一般来说,方言之间的差异小于民族语言之间的差异。但汉语某些
方言,例如北京语与广东语之间的差异,则要大于某些民族语言,
例如俄语与乌克兰语之间的差异。单就语音对音乐的制约作用这一
点来说,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语音的差异越大,音乐的差
异也就越大。因此,使用民族语言或方言的民间音乐,比起使用共
同语的专业创作音乐,其特就要鲜明得多。
汉语方言之多,有“十里不同音”的说法。这就使同一首民歌在不同地区的流传中,由于语音的不同而发生音调上的变化。下例是
民歌《孟姜女》在江苏和河北产生的两首变体。在基本乐音保持不
变的基础上,音高运动的一些细微变化导致了两首曲调性格气质上
的差异。概括来说,江苏的曲调柔和、委婉,河北的曲调刚劲,富
于棱角: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以后,为了确立中央集权统治,沟通地区间的往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但他只解
决了“书同文”,却解决不了“语同音”,于是给后世留下了丰富
多彩的民间音乐。
②性格特征
关于地理模式的作用,黑格尔曾归纳了三个方面,即地理环境对经济的作用,对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的作用,对人的性格的作用。
地理环境决定了人的生活方式,也薰染了人的性格气质。有过一些
旅行经历的人往往会感到,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倾向。大致
说来,我国北方人粗犷、豪爽,南方人细腻、温和。作家沈从文曾说:“云有云的地方性:中国北部的云厚重,人也同样那么厚重。
南部的云活泼,人也同样那么活泼。”(《云南看云》)丰子恺也说过:“周围的山水对于人的性格很有影响。桂林的奇特的山,给广
西人一种奇特的性格,勇往直前,百折不挠,而且短刀直入,率直
痛快。”四川的长江浩荡湍急,山势奇崛险峻。那里人们的性格豁
达而顽强,有旺盛的生命力,民间音乐也透着机智、勇敢和诙谐;西
北黄土高原地区干旱少雨、广漠荒凉,黄的土地映衬着高原上空
的蓝天白云,风沙起处,一片苍茫,这里人们的性格质朴而深沉,
民间音乐也在悠远深长中带有几分苍凉;江南地区山青水秀,物产丰富,这里的人聪慧灵秀,民间音乐也细腻委婉,曲调美丽动人;东北
地区有寒冷的气候和肥沃的黑土地,这里的人爽快粗放,民间音乐
也干脆利落,活泼而风趣……
地理环境造就了人,人以自己被造就的性格创造了与环境相协调的文化,文化又进一步强化了环境氛围。长此以往,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就在地理环境、文化氛围以及历史传统等因素的作
用下,形成了各具特的文化类型。这种文化类型在篇幅更大一些、包容力和表达力更多一些的地方戏曲中表现得尤为充分。例如评剧
擅长表现家长里短的人情世故,越剧擅长表现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秦腔擅长表现激昂悲烈的苦情冤案,京剧擅长表现帝王将相的功绩
和争斗,等等。
③音乐特征
由于文化发展的历程和传统不同,各地区的民间音乐在音乐的构成要素上也存在着差异。笼统地说,北方民间音乐多使用七声音阶,
南方民间音乐多使用五声音阶;北方民间音乐的旋律音程较大,旋律
运动多跳进,南方民间音乐的旋律音程较小,旋律运动多级进;北方
民间音乐的旋律线多棱角,南方民间音乐的旋律线多曲折;北方民间
音乐富于叙事性特征,南方民间音乐富于抒情性特征;等等。
通过无锡民歌《无锡景》及其北方的变体《探清水河》,可以看出南北方民间音乐的特征差异:
2.即兴性
我国民间音乐的基本传播方式是口传心授。老歌手、老艺人或师傅在传艺时凭借演唱演奏,新歌手、年轻艺人或徒弟在学艺时凭借
听觉和记忆,基本上不采用书面乐谱的传承方式。这一方面使我国
的民间音乐至今没有完善的记谱方法,另一方面,又使所有优秀的
歌手、艺人有机会在继承下来的民间音乐中发挥才智,对民间音乐
进行加工改编。民间音乐的成果是千百年来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造成了民间音乐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为集
体加工提供了条件;而不断的集体加工,又使世代流传的民间音乐日
臻完美。如此发展下来,民间音乐在演唱、演奏中的即兴发挥,就
成了验证歌手、艺人造诣的标准。在各民族、各地区农村的对歌活
动中,得胜者是那些善于将学来的曲调和唱词作临场发挥的歌手。
在江南丝竹的合奏中,固定的曲谱只是基本框架,每遍演奏各不相同,要靠乐手们在长期实践中所练就的即兴发挥能力来进行现场加工。为了配合默契,乐手们总结出诸如你繁我简、你动我静、你断
我连、你高我低等一套合作方法。过去老戏迷或票友(业余戏曲演员)进戏园子,常常不是去“看”戏,而是去“听”戏。他们在台下闭
着眼睛也能听得津津有味,摇头晃脑。戏台上搬演的故事他们很熟悉,唱段的词、曲他们也几乎能背
诵。他们是来听名角儿的即兴变
化的。当演员在某一处没有按照惯例演唱,而是做了现场发挥,并
且这发挥更有利于表现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故事情节的进展时,他们
就会叫好。
即兴变化是民间音乐的一种创作方式,创作者即表演者。虽然即兴变化只是相对固定的曲调中的局部改动,但经天长日久祖祖辈辈
的积累,推动了民音音乐的发展。在这种创作中,听众既是欣赏者,
又是评判者,他们不必等到演员谢幕时再报以赞许、鼓舞或尊重式
的掌声。场上此起彼伏的喧闹、喝彩声和嘘哄声,及时表达了他们
的好恶,也反映出听众与演员(创作者)更加密切的`关系:除了商业
性的演出中,听众是演员的衣食父母这层关系之外,民间音乐的演
员与听众有着更为融洽、更为平等、更为直接的关系,这或许是民
间音乐比专业音乐更加鲜活、更加有生气的原因之一。
3.流传变异性
民间音乐口传心授式的传播方式,以及乡土性、即兴性的特点,导致了它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异性。这变异大致有以下几类:
①地域性变异
一支民间曲调在异地流传时,会因唱词方音的变化而导致旋律的变化。也会因各地人民性格特征的不同而发生曲调情绪上的变化。
前文所例举的江南与河北两地的《孟姜女》(例1),实际了包含了
这两方面的变化。再请看同一首《绣荷包》在山西中部和陕西北部
的流变:
这两首《绣荷包》从歌词到曲调基本一致,仅仅是几处细微的差别,却表现出了二者情绪上的不同:山西的《绣荷包》明媚、俏丽,带有喜悦之情;陕北的《绣荷包》淳朴、抑郁,流露出凄凉之感。再
加上山西《绣荷包》的演唱者使用的是明亮甜美的音,陕北《绣
中国面积荷包》的演唱者使用的是沙哑、涩滞的音,更凸现了二者的对比。在唱到陕北《绣荷包》的第2、4、6、8小节时,沙哑的音与下行
旋律的结合,造成了如泣如诉的效果。
②情感渲染性变异
一些比较简单的、平铺直叙式的、在情感表达上属于中性的曲调(如例6),在流传过程中经加工改编后,具有了鲜明而细致的情感
倾向(例7)。前者曲调朴素、平直,后者曲调火爆、热情,把一个
姑娘去看戏前的兴奋感表达得活灵活现:
③表现功能拓宽性变异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