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统编语文教材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教材编选的古诗词篇幅较修订前有大幅提升。但在当前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古诗词的内涵理解和情感体验上存在偏差。基于这一现状,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运用聆听音乐、呈现画面、谱曲填词、改写诗词、角扮演这五种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促使学生深刻理解诗人思想和古诗词的内涵,提高古诗词教学实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法;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3)28-0087-03
古诗词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沉淀,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其思想感情和语言形式仍让无数读者为之感动。统编语文教材非常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教材编选的优秀古诗词篇幅较修订前有大幅提升,且在体裁方面呈现多元化趋势。但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在认识和理解事物时,主要从感性方面来获取知识,加之古诗词年代久远,学生在古诗词的背景了解、语言理解、意境
体验等方面也存在不小的偏差。基于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古诗词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古诗词的意境中,想诗人所想,言诗人所言,加深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熏陶,提升文学修养和思想水平。因此,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古诗词教学更精彩,是语文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聆听音乐,渲染诗境
《尚书》中说:“诗言志,歌永言。”这是对诗歌进行介绍的一句话,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为教师进行古诗词鉴赏教学指点了迷津。音乐是一种优美的语言形式,它通过节奏的快慢和旋律的起伏来刺激人的感官,促使听者产生独特的感受,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在优美的旋律里。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入音乐,能使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官与古诗词中的思想产生碰撞,获得情感体验。古诗词是具有韵律美的文学作品,节奏、情感跌宕起伏。教师可根据古诗词具有的韵律美的特点,选择与其意境相匹配的音乐片段,通过音乐来渲染古诗词的意境,通过优美的旋律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选编的《别董大》,是唐代著名诗人高适写的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情谊,以及对友人即将踏上征途的鼓励。诗人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二人经常在一起饮酒作诗,相互探讨诗作。一位是著名诗人,一位是著名琴师,当诗人与琴师相遇,诗歌便邂逅了音乐,这样更能唤醒诗歌的灵魂。教学《别董大》一诗时,教师可
以让学生聆听歌曲《送战友》,当这一首蕴含着深厚情谊的送别曲在教室里响起时,送别曲和送别诗相互激荡,在学生心中泛开一圈一圈的涟漪,无须语言的引导,无须过多的诠释,学生就能在聆听中去感受、去品味。又如,《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里烛光中妈妈的形象,和《游子吟》一诗中在灯光下为临行的游子缝补衣服的慈母形象重合在一起。教师在教学《游子吟》时,就可以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曲,让学生在动人的旋律中体会母爱的伟大,感悟母爱的无私。节奏和情感是古诗词的生命,教师通过音乐来渲染古诗词的意境,既要让音乐的节奏和古诗词的节奏相匹配,又要让二者的意境相吻合,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真正进入古诗词的意境中,体悟其中的情感。
二、呈现画面,感受诗境
宋代苏轼有诗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所谓诗书画意,就是探寻形与意之间的关系,并寻
随处入诗境随时悟诗情
沣安徽安庆市望江县第三小学(246299)程胜民
阅读·课堂探究
求一种有机多元的融合,达到诗画意境的统一,追求诗与画一体。古诗词意境的呈现是多元化、立体化的,立体化的意境可以通过画面呈现出来,即画中悟诗、诗中见画。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画面的呈现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古诗词的意境中。
(一)多媒体呈现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古诗词的语言文字捕捉画面,再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这样能够将语言文字和生动画面融合起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诗意。比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山行》一诗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幅秋景图:一条蜿蜒曲折的石头小径,隐隐约约通向白云深处的一户人家,路旁有一道小溪相随。近处,一辆马车停了下来,诗人在路边欣赏着枫林晚景。看到这幅画面,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诗人已经陶醉其中。教学完这首诗,教师可以叠加一个画面进行收尾:诗人渐行渐远,石头小径上铺满了比二月的花朵还要红艳的枫叶。学生在观看时,与画面展开心灵的对话,获得了最直观、形象的感官体验,画面所营造的意境也让学生的感悟更具体生动、更具彩感。
(二)画作呈现
古诗词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来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与景的,而图画则是以线条与彩的形式直接描绘世界,从表现形式上看,二者显然是有区别的。然而,古诗词又像一幅画一样,直观、形象、艺术化地反映现实面貌,虽是以文字的形式来表现,但它被赋予的描绘现实的能力,却和图画是完全相同的。小学生在阅读古诗词时,他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一张张画面,会想象古诗词描绘的不同类型的意象。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手绘的方式,把脑海中的画面加工并呈现出来。这种从文字到图画的再创造,可以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古诗词的优美语言,进而更好地走进诗境,与诗人达成情感上的共鸣。
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咏柳》一诗时,教师让学生用手中的笔勾勒出春风吹拂下纤细柔软的柳条。绘画的方式更能展现柳条的动态美,学生手中的画笔恰似诗中那剪刀一般的春风,能够裁出碧玉般的细叶。学生在画中想象,在画中感
悟,对《咏柳》一诗的理解也会更上一层楼。又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惠崇和尚的画作题的一首诗。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画一画诗中描写的几种事物。学生在构图绘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生成了对这首诗的独特理解。学生笔下,一幅幅早春图跃然纸上,这又何尝不是他们阅读古诗的独特感受呢?
三、谱曲填词,创造诗境
早在三千年以前,在民间口耳相传的歌谣中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熏染了沣河两岸的花香,孕育出古代诗词这颗明珠。《诗经》多根据民间生活场景创作,又通过民间传唱的方式传播。古诗词讲究平仄相对、韵律和谐,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古人多通过吟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基于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古诗词进行谱曲,或者运用古诗词来对已有的曲调旋律进行填词,在吟唱的过程中赋予古诗词新的生命,加上或欢快或感伤的曲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和诗以歌,经典重唱,能够体现出古代诗歌与现代音乐的碰撞与融合。河南广播电视台与河南省教育厅联合策划,共同打造了《童声咏经典》节目,对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48首古诗词进行了全新演绎,用诵读和歌唱的方式重读经典诗词,让每一首凝结着古人智慧结晶的花朵在舞台上再次绽放。“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到底是怎样一个场景让作者有感而发,写下千古绝唱?或许在聆听优美的童声合唱中,学生能与诗人张志和共情共生。“蓬头稚子学垂纶”,学生是不是也在关心这钓鱼的小孩最终钓到鱼了吗?或许通过节目中孩子们充满童趣的表演能到答案。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经典咏流传》节目将58首诗词改编成歌曲。其中一首《静夜思》,通过经典传唱人雷佳柔美的歌声,将听者的心缓缓引入诗境,曲调婉转、诗味隽永,词曲共情处体现了李白浓浓的思乡之情。南京10岁男孩黄泽把古诗词改编成歌曲,还拍摄了音乐视频,用音乐传播中国文化。记者采访时,黄泽演唱了一
首改编自《乌衣巷》的歌曲。他说:“这是一种新的体验,从来没干过这种事。我的感受就是自己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有走在‘乌衣巷’
阅读·课堂探究
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改写诗词,拓展诗境
古诗词语言精练、意境悠远,广阔的意境给学生带来想象的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充分感悟古诗词意象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改写古诗词,对其进行再创造,把对古诗词的理解
提升一个层次,将其中意蕴深厚的意象真正内化为自己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如在学习了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一诗之后,有学生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
早春二月,远处的山峰上还残留着零星的白雪,春姑娘已经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了人间,江河湖畔、田野乡村到处都能见到她的身影。
看,两三枝丫上的桃花像一位害羞的姑娘,身着粉红的衣裳,在风中轻歌曼舞,她散发的香味弥漫了整个江畔。旁边的竹子弟弟身披翠绿的风衣,又高又帅气,一阵微风吹来,竹叶发出“沙沙沙”的响声,像是在给桃花姑娘伴奏。此时,一穿着白礼服的鸭先生们来到江边散步,看到此情此景,鸭先生们说:“该是我们游泳戏水的时候了。”他们拍拍翅膀,纷纷跳进了清澈见底的江水中,一圈圈水波向岸边荡漾开去。他们有的在水中梳妆打扮,有的引吭高歌表达心中的愉悦,有的还打起了水仗……
再看,江水边碧绿碧绿的蒌蒿已经生出来了,像是给江岸绣上了一条绿的围巾,她看到水中嬉戏的鸭子、快活的鱼儿,快乐地摆动起窈窕的身体,好像在欢迎春天的到来。她的好朋友芦芽绝对不会错过这样热闹的场景,轻轻地探出头来,张望着美丽的春景,看看这里,望望那里,像是一位刚刚出生的婴儿,显得娇小可爱。河豚也早就做好了准备来参加春天的盛宴,他们结逆流而上,沿途欣赏着美丽的风景,和蒌蒿、芦芽打招呼,向鸭先生问好,时而浮出水面看一眼桃花妹妹,呼吸一下新鲜空
气,时而三五成腾空跃起,展示一下自己优美的身姿。当然,他们在享受美景的同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那就是来到上游产卵,繁殖后代。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惠崇和尚陶醉在美丽的春景中,于是他拿起画笔,创作了一幅《春江晚景》图。一代文豪、书法家苏轼,看见画中景,想象画中意,挥毫写下了《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脍炙人口的题画诗。
五、角扮演,走进诗境
语文教学提倡与文本展开对话,角扮演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时常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时,教师通过角扮演,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走进古诗词的意境中,与文本、诗人展开深入的对话,让学生置身古诗词的意境中,去体验、去理解,从而拓展古诗词的意境。比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时,教师可以采用角扮演的方法,师生分别扮演元二与王维,演绎二人饮酒作别的场景。
多媒体播放音乐《阳关三叠》,渲染道别气氛。师:王兄,这一别不知何日能再相见!生:元二,你一路走好,我们来日方长。师:这是一杯祝福的酒,理当饮尽。(师生都摆出敬酒的姿势:双手抱拳,拱手作揖)
师:王兄,离别在即,你要多保重呀。我先干为敬!
生:元二,你在路上也要小心呐。干!……
小学生形象感知能力强,乐于参加各种角扮演活动。借助古诗词文本,学生先想象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当时的场景,再去揣摩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这样的角扮演,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人物的内心,走进古诗词的意境中。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巧妙运用情境教学法,既能让学生对古诗词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轻松愉悦地走进古诗词的意境中,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博大精深,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与作者、文本展开近距离的心灵对话,加深了学生对古诗词内涵及思想感情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文化素养。
(责编
蔡宇璇
刘宇帆)
阅读·课堂探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