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4)01-0028-04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李 伟 俞孔坚 李迪华
摘 要  遗产廊道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区域化趋势和绿道思想结合的产物,不仅强调了遗产保护的文化意义,而且强调了其生态价值和经济性。我国有着丰富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但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还缺少遗产廊道这个层次上的架构,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类似于重要遗产如大运河的保护。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既是保护众多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的需要,也是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建设高效和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的需要,同时更是进一步开展文化旅游的需要。
关键词  遗产廊道;保护规划;生态基础设施;大运河
中图分类号  X321;K878    文献标识码  A
在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宝库中,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但这一重要的遗产种类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目前我国的遗产保护体系中尚不包括有关区域战略性的内容。这一体系由于缺少这部分内容而产生的弊端已经凸现在包括大运河在内的一些重要线形文化遗产保护中。
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是发端于美国的一种区域化的遗产保护战略方法,同时在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思路的保护措施。本文认为,重视遗产廊道的保护可以为包括大运河在内的我国的遗产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一 遗产保护区域化的历史趋势
在历史保护领域中,对历史环境的关注很早就开始了。早在1931年由国际智力合作所通过的 雅典宪章 就提出 要着重保护它风景如画(pic turesque)的特征 。1964年的 威尼斯宪章 则更进一步提出了要保护 城市的或乡村的环境 。随着城市规划学科加入到遗产保护领域中,人们开始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来认识。 马丘比丘宪章 、 内罗比建议 、 华盛顿宪章 等重要文献的制定,表明了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实际上已经扩大到整个历史城镇。
遗产保护区域化趋势表现在把自然和文化遗产合二为一。早在1968年,美国就召开了 世界遗产保护 白宫会议,呼吁保护世界的自然风景区和文化遗产,这是官方公开发表的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合二为一最早的文件之一。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正式把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一起作为具有普遍价值的遗产加以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合二为一是这一权威公约的突出特点。公约中有一条 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 ,后来作为 文化景观 单独列入遗产地范畴。在1984年的世界遗产会议上,人们曾就这个问题做过讨论,许多专家认为,在今天的世界上,纯粹的自然地已
经十分稀少,更多的是在人影响之下的自然地,即人与自然共存的区域,这些区域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重要价值。
在这一背景下,许多西方国家都开展了区域化的遗产保护。以法国为例,在1983年法国就制定了 建筑和城市遗产保护法 ,对包括建筑和城市在内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1993又在该法基础上进一
总第117期城市问题2004年第1期
步完善并制定了 建筑、城市和风景遗产保护法 ,提出了建筑、城市和风景遗产保护区的概念,对包括建筑、自然风景、田园风光在内的区域加以保护。
同时,在我国,运河作为工业文化遗产(indus trial heritage)的研究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产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为此组织了专门的研究(1996),并形成报告提交给ICOMOS。
跨地区甚至跨国家的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作为一种遗产形式正在因为其崇尚的 交流和对话 理念而进入人们的视野。1993年,西班牙的桑地亚哥 德 卡姆波斯特拉朝圣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1994年,在西班牙政府的帮助下,在马德里召开了世界文化遗产专家研讨会。现在,ICOMOS下边设有专门的机构CIIC(The ICOMOS Internation al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Cultural Routes,国际古迹理事会文化线路科技委员会)负责文化线路类遗产的研究和管理。
遗产廊道主要发展于美国,是一种在遗产保护区域化进程中采取的方法。该方法在保护中强调遗产的文化意义和自然价值,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和自然保护并举,是一种追求遗产保护、区域振兴、居民休闲和身心再生、文化旅游及教育多赢的多目标保护规划方法。
二 绿通道与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的出现和绿通道的发展成熟紧密相关。绿道在美国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其概念由Whyte于1950年代首先提出,1987年在美国户外空间总统委员会上官方首次使用这一概念。这一委员会认识到几年之内美国将有80%的人生活在城市中心,而远离自然,因此提倡把自然引入城市,以方便市民游憩之用。保护基金会(T he Conservation Fund)在同一年发起了美国绿道计划,现已经发展了或正在修建的绿通道加起来有600条之多。
不同的研究者对绿通道的定义不尽相同。其中Little认为绿通道是能够改善环境质量和提供户外娱乐的廊道。包括五种基本类型:城市河边绿通道;以道路为特征的游憩绿通道;生态上重要的廊道绿通道;风景或历史线路绿通道;综合的绿通道系统或网络。可以认为,绿通道是连接开敞空间、连接自然保护区、连接景观要素的绿景观廊道。它具有游憩、生态、美学等多种意义。而Little绿通道定义中的第四种主要就是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是绿通道和遗产保护区域化结合的产物,是一种线形的文化景观,在这些景观中人与自然
共存,长期的发展形成了 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 。尽管其价值未必能够突出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是因其代表了早期人类的运动路线、体现着一地文化的发展历程而具有文化意义。一般来说,遗产廊道是 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
遗产廊道首先是一种线性的遗产区域。它把文化意义提到首位,可以是河流峡谷、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也可以指能够把单个的遗产点串联起来的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线性廊道。它对遗产的保护采用区域而非局部点的概念。它又是一个综合保护措施,自然、经济、历史文化三者并举,是一种多目标的保护体系。
一定尺度上的遗产廊道同时也可以成为战略性的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遗产廊道不仅保护了那些具有文化意义的线形遗产区域,而且通过适当的生态恢复措施和旅游开发手段,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保护,使得一些原本缺乏活力的点状遗产重新焕发青春,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为城乡居民提供游憩、休闲、教育等生态服务。这一点对于那些经济发展落后、人地关系危机严重的地区来说尤为重要。
遗产廊道的保护规划除了像一般的绿道规划那样强调景观生态过程,强调土地覆被、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适宜性等因素以外,更重视的是对文化因素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组织。就文化因素来讲,它强调对具有历史意义的植被如古树名木的保护,同时也注重历史气氛的烘托。
三 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的必要性
1 问题分析  从大运河的保护看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目前,作为一个重要的人类工程遗产和遗产廊道,大运河的保护基本处于失控状态。造成大运河保护现状的本质原因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法规依据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其次还有一些国务院颁布的条例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在这
些法规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涉及三个层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文物保护单位。后者针对单体文化遗产,前两者针对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这种体系架构实际上未涉及区域性的遗产保护。像大运河这样长达上千公里且价值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对待显然是不适宜的,更不可能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来对待。现行文化遗产保护的正式架构中实际上没有此类遗产的地位。
目前针对大运河的保护仅仅是区段性的,地方政府出于旅游开发的目的,对个别河段进行了景观整理。这样的保护,对大运河这样的文化遗产保护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若要从根本上保护好大运河这样的文化遗产,还是需要引入遗产廊道式的区域保护体系,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制定相应的保护规划,改革相关的保护架构,最终实现多目标的多赢保护。
2 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的必要性
(1)以此保护大量珍贵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
在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或类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是极为丰富的一个种类。在这些遗产中包括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大运河,更有着像剑门蜀道等为数众多的在地区文化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线形文化遗产。然而大量的对这种线形文化景观的保护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保护这种线形文化景观,就需要建设我国的遗产廊道。
(2)以此建设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
在人口负重与土地资源贫乏的背景下,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说是危机四伏。正如区域和城市开发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前瞻性与高效兼备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系统,给排水系统等)一样,区域和城市环境的可持续性也取决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生态基础设施是区域和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区域及其城市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Na ture s Services)的基础。这些服务包括提供新鲜空气、食物、体育、休闲娱乐、安全庇护以及审美和教育等等。它不仅包括习惯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而且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林业及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地系统。遗产廊道是构成生态基础设施的内容之一,无疑将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以此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
建设遗产廊道,将使原先零散的文化遗产成为区域性的整体,通过系统的解说、游道组织,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这一点已经被大量的事实所证实。美国很多地方遗产廊道带来的旅游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的亮点之一。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必将使得大量的文化遗产焕发活力,必将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我国遗产廊道的保护规划应如何进行,本文就大运河为实例做简要讨论。
四 遗产廊道保护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简要探讨  大运河整体保护研究的初步理论框架
1 遗产廊道建设的理论基础  大运河的价值认识
(1)大运河的文化意义
大运河北起中国首都北京,南至杭州,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它开凿于中国诸侯割据的公元前5世纪(春秋末),拓展于中国封建王朝即将走向强盛的7世纪(隋),贯通于少数民族统治的13世纪(元)。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里,它一直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南北物资运输通道,并同时作为区域水系骨架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该地区形成众多城市的主要因素之一。
大运河是中国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历史,地区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历史的重要记录、见证和载体。
其文化意义不仅体现为构成运河各遗产元素的文化意义,更体现为作为整体的大运河文化线路的文化意义。其价值载体不仅包括实体型的文化遗产,还包括构成运河文化线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大运河的当代区域景观生态战略意义
大运河的当代景观生态战略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是对区域生态结构有着广泛影响的半自然生态系统;第二,它是运河区域城乡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大运河有着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存留,这些湿地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景观生态战略意义。
2 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大运河整体保护研究的初步理论框架
(1)分析问题  大运河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大运河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另一方面是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就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而言,主要有快速城
市化进程带来的对遗产廊道保护的不利影响。包括对构成运河之各遗产元素及组成本身的影响,对其历史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各元素历史空间关系的影响等;同时,还包括对运河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包
括对作为景观基质的农田的影响、对运河及其支流廊道功能和景观结构的影响、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等。其机遇则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城乡居民的休闲需求,这些需求和经济发展本身必将促进遗产保护上的投入,为大运河遗产廊道的保护提供了有利机遇。
南水北调给大运河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更带来了保护的机遇。大规模调水使得建设高效和具有前瞻性的遗产廊道成为可能,不仅能够有机会对断流和生态功能瘫痪区域进行系统的生态修复,而且有可能对作为遗产廊道的大运河进行系统的保护。
(2)解决问题  大运河整体保护战略对策
在必要的历史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研究的理论框架见表1)的基础上,提出大运河整体保护战略对策,并在以下两个层次上分别制定具体实施战略与实施导则。
第一个层次是遗产廊道宏观尺度上的保护战略,包括遗产廊道范围的划定、廊道区域内诸遗产元素的判别、廊道遗产元素空间关系的重建等;同时制定所涉及的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战略,包括已列入或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遗产、历史街区与历史文化名城等。这一层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运河文化线路的价值认识和评价,以此为基础进行运河诸遗产要素历史空间关系的重建,即运河文化线路的识别和判定。
第二个层次是遗产元素尺度上的保护设计导则,包括如直接涉及的单体和体文化遗产保护设计导则的制定,并结合具体运河道提出断面保护设计导则、护岸设计导则、游道设计导则等。这一层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诸遗产元素的价值认识和评价。
表1遗产廊道保护规划研究的理论框架表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预期研究结果
运河遗产廊道的真实性构成:其价值和文化意义具体体现为哪些元素。  通过描述模型(representation models)解
决问题:采集大量数据,归类整理,并用图、
表和文字的方式进行表达。
判别运河遗产廊道的主要遗产元素(包
括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以及这些遗产元素
的形状、大小、边界、起源,在文化和生态两
方面具有何种功能。
运河遗产廊道的真实性分析:在空间、时间、文化、角和目的等方面对运河遗产廊道进行系统分析。  通过过程模型(process models)解决问
题:进行有重点的分析,同时形成阶段性结
论。
主要遗产元素的起源和形成,其功能和
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如在运河影响下形成的
文化景观结构、城镇结构和机理、重要遗产
节点如运河水闸等的保护与利用状况等。
运河遗产廊道的价值评价:在真实性判别和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价值评价。  通过评价模型(Evaluation M odels)解决
问题:通过数量化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比
较、评判。
得出多层次的运河遗产廊道价值体系,
包括宏观层次的运河整体价值评价,各遗产
要素价值评价等。
运河遗产廊道保护的战略:如何保护,包括范围、方式、时间等几个方面。  通过改变模型(Change M odel)解决问
题:通过预测和干预,提出可供选择的保护
初步战略。
预测当前趋势带来的改变,并提出适当
的干预方式,主要体现为规划及其实施,包
括各利益主体的协调、投资、法律和政策等。
各保护战略的可行性比较:功能的调整、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隶属关系等的调整和改变对各个社区带来了什么后果。  通过影响评价模型(Impact M odel)解决
问题:预测各战略的影响,为决策提供基础,
并进一步优化综合形成最终方案。
包括文化、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
响。是否能够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
整性,经济上是否可行,有何社会效益。
何种保护战略方案是相对较优的。  通过决策模型(Decisi on M odel)解决问
题,基于文化价值认识、经济和社会效益评
价等。  研究提出遗产廊道优化的保护战略、评估不同决策可能带来的问题和风险、提出反馈机制等。
五 结语
在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我国的类似遗产还远远没有得到重视。借鉴遗产廊道这一历史与自然保护并举的遗产保护思路和方法,完善和建设我国的遗产保护体系,保护我国以大运河为代表的丰富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
(下转第54页)
五 结语
保护生态、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绿化是解决城市环境污染,解决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途径,但绿化需要讲究方法,才能获得好的生态效益。
Abstract  T here is manifest theor y that the afforesta tions is an effect ive w ay to melior ate the urban eco logy env iron ment,how ev er,unguided aimless planting can not impr ove the ecology environment,it ev en can cr eate negativ e environmental effect and make the urban environment worse.T his text aims at the urban affor estatio n conditions present in China,analyses t he two main problems ex isting in the method of planting which lead to bad environmental effect on urban ecology,and pro motes two innovative methods of urban afforestation to solve the present problems,to achieve the benefit and amenit y ecolo gy environment.We also cr eated a model of ECO-U RBA N.
Key words  env ironment afforestation;ecology effect; microclimate;urban env ironment
参考文献
1 张文英.住宅环境设计实录.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22;26
2 夏云,夏葵,施燕.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3 付祥钊.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
2002:56
作者简介  李 英(1962 ),女,汉族,湖南慈利人,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1988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获建筑物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建筑物理环境;蒋 峰,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建筑学专业本科生。
收稿日期  2003-11-28
修回日期  2003-12-06
(责任编辑:辛章平)
(上接第31页)
Abstract  As a mixture of the trend of reg ionalization in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thoughts on greenw ay,her itage corr idors emphasize not o nly cultural significance but also ecological and economical v alue.T hough possessing many cul tural heritages with a linear fo rm,China has not any regional conservation framework in its heritag e system,w hich g ive a g reat impact on the conserv at ion of those heritages,including T he Great Canal.It i s pointed out in the article that the con str uction of her itage corr idor in China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conservation,but also the need of constructing for eseeing an ef ficient ecological infr astructure and the need of further develop ment of cultural tourism.It is also di scussed briefly in t he article how to plan heritage co rrido r in China w ith the case of T he G reat Canal in the contex t of rapid urbanizatio n and the project of South Water to N orth T ransfer.
Key words heritage corr idor;conservation planning;eco log ical infrastructure;T he Great Canal
注  释
[1] 见TICCIH.The International Canal M onument.Occasi onal pa
pers for the w orld heritage convention.ICOM OS,1996
[2] 见CIIC.Reports of Experts M eeting.M adrid.Spain,1994
参考文献
1 陈志华.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文献.台北:台湾博远出
版公司,1992:10-25
2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  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
整体性方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0
3 Little,C.E.Greenw ays for America.Baltimore,M.D.:Johns Hop
kins University Press,1990
4 王志芳等.遗产廊道  美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一种较新的方
法.中国园林,2001(5):85-88
5 王景慧.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层次.规划师,2002(6):9-13
6 Costanza and Daily.Natural capit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servation Biology,1992(6):37-46.
7 俞孔坚,李迪华,潮洛.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
略.规划师,2001(6):9-17.
8 安作璋.中国运河文化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1-8
9 傅崇兰.运河城市发展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94-96
10 Steinitz,  C.A Fram ework for T heory Applicable to the Educ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and Other Design professionals).Land scape Journal,1990(2)Fall:136-143
作者简介  李 伟(1972 ),男,汉族,陕西咸阳人,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景观规划设计;俞孔坚(1963 ),男,汉族,浙江金华人,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设计、景观生态等;李迪华(1967 ),男,汉族,
湖南湘潭人,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城市生态、景观生态。
收稿日期  2003-10-11
修回日期  2003-12-03
(责任编辑:胡云)
城市问题 2004年第1期盲目的城市绿化会导致负生态气候效应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