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的“至善”道德教育思想
浅谈《大学》的“至善”道德教育思想
关键词:《大学》;至善;道德教育
《大学》是儒家最全面、最系统申述治国平天下学说的一篇政治论文,它把先秦儒家的零散的道德政治学说集中概括在一起,使得《大学》短短文字成为了儒家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中地位独特的经典。《大学》系统的表述了人类走向至善的必要性,我们每个人都要通过不断的修身做到至善,社会也要求人类道德最终归于至善,因此至善自然就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终极道德理想或目标。
1何为至善
《大学》的基本内容讲述的是三纲和八条目。《大学》开篇便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重中之重,最终的落脚点就是“止于至善”。那么,到底什么是“至善”呢?简而言之,就是指大公无私、仁爱终生。
对于“至善”之解,历史上也有很多丰富的见解。朱熹主要通过对《大学》三纲领中的“止于至善”一语的诠释来切入对至善问题的思考,对于朱子来说,“善字轻,至字重。”就性质而言,
“至善”是指“极好”。《语类》里面有:“至善是个最好处。若十件事做得九件是,一件不尽,亦不是至善。”因此,至善具有“最高善”和“最完整的善”的意思。再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厦门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其中,“止于至善”指的是通过不懈努力,不达到十分完美的境界绝不停止自己的努力。那么,对于我们当代大学而言,至善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培养学生止于大爱的精神。
2为何要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要整体地把握住,不能离开“明明德”和“亲民”,而孤立地谈所谓的“至善”。“止于至善”,就是說善无止境,因而人需要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
止于至善
《大学》所阐发的精神既是现实主义的,也是理想主义的。《大学》中的理想主义和对内省、对自我完善的追求可以成为有力的思想武器,这些思想精华都要在大学生当中提倡。历史上有很多我们熟知的寓言与故事,比如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等等都是为了他人在做自己一生都无法完成的事,虽然现在看来不切实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