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讲稿(大学)
[百家讲坛讲稿][我读经典系列][阎崇年]明经读史感悟人生
[画外音]曾经被文人墨客顶礼膜拜的《大学》,竟然只是一篇千余字的文章而已。它为什么会成为“四书五经”之首,它又是怎样的一部儒家经典呢?潜心于历史研究已经大半生的阎崇年老师,究竟为何对《大学》情有独钟,他在其中究竟读出了什么,而这部跨越了上千年,我们至今仍然在阅读的《大学》,究竟又能够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启示呢?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以他毕生的感悟动情讲述与众不同的“明经读史、感悟人生”。
大学好,我把我读经、读史一点点心得体会今天同大家交流一下。我想分三个题目来讲:
一、什么是儒家经典?儒家经典分四书、五经、十三经,我先从“五经”说起。
“五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诗”就是《诗经》,是我们古代诗歌的总集;“书”就是《书经》,也就是《尚书》,《尚书》就是上古之书,28篇,是古代文献、档案、史料的一个汇编;“礼”就是《礼经》,讲礼仪、礼制、官制等等;“易”就是《易经》,是古代朴素的哲学著作;再就是《春秋》,就是春秋时代鲁国的编年体的史书。这五部书开始不是经,后来,特别是到了汉朝,大家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列为儒家经典,把“五经”置于官学,设了五经博士,专门进行研究。后来“五经”里面的“礼”一分为三:《周礼》、《礼记》、《仪礼》,这样“五经”加二就变成了“七经”,后来把《春秋》又一分为三,就是《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七经”加二就变成了“九经”,后来又
把《论语》和《孟子》也列为经书,《论语》和《孟子》本来和其它的子书《孙子》、《老子》、《庄子》是等同的,把它列为经书之后,就变成儒家经典了。“九经”加二经就变成“十一经”。到了唐朝,又把“孝经”单提出来,变成经书,这样就变成了“十二经”,又把解释语义的那个《尔雅》也列为经书,“十二经”再加一经,就变成“十三经”,“十三经”就是十三本书,十三本儒家经典的书,多少字呢,共647500字。“十三经”历朝历代很多著名的专家、学者,进行研究、考据、注音、诠释,后来汇总起来,就变成《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注疏》现存的明朝的嘉靖、万历的刻本,清朝有武英殿的刻本,今天我带来个样子给大家看一看,这个就是《十三经注疏》,“十三经”一共这么四函,这就是我们中国儒家十三部经典的总汇。
那有人问是“四书”“五经”中那“四书”呢?“四书”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论语》、《孟子》本来已经列为经书了,到了唐朝就开始提倡了《大学》和《中庸》,特别是到了宋代,“二程”就是程颢、程颐,又把它们单列出来。到了南宋,大儒家朱熹把它章句集注,叫做《四书章句集注》,这样就把“四书”单列出来,作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内容非常广泛,我想今天呢,重点说一说“四书”里面的那个《大学》。
[画外音]“四书五经”中的篇章并不算少,阎崇年老师为什么偏偏远中了《大学》这一篇?他对《大学》有什么特别的感情和体会呢?那么《大学》究竟讲了些什么呢?
二、《大学》是“四书”之首。“大学”两个字怎么讲,朱熹有个解释:“民之俊秀,皆入大学”,就是民众当中的优秀分子上大学,那我讲这个“大学”呢,不是大学那个学校,高等学府,是大学这门学问,《大学》是四书之首,重要。过去科举考试念书“三字经”、“百家姓”通过之后,进入经书,首先要学《大学》,这么一部重要儒家经典,字数很少,《大学》分为经、传两部分,传是解释经的,经一章,传十章,经多少字啊,注意,205字;解释经那个传是十章,多少字啊,朱熹统计了,1546字,我数了一下,1548字,差了两个字,我先生数了五遍,还是1548字,这里差异在什么地方?还要研究。这样《大学》经和传合起来,朱熹统计是1751个字,我统计是1753个字。我们现在写篇文章洋洋万言,它只1753个字,但是,字数虽少,含义深刻,《大学》的含义,用朱熹的话来说,叫做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是什么呢?三纲领就是明德、新民、至善;八条目是什么呢?八条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说一下这三纲。《大学》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什么意思?意思有三层,第一层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个“明明德”是个什么意思,“明明德”前头这个“明”是个动词,是彰明、扬明的意思,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形容“德”的,“德”就是德行、道德,“明明德”这个“德”本来是明的,儒家性善说,“人之初,性本善”,人生下来本来这个德是明的,由于种种原因有一层膜掩盖了,让它明起来,明德,大学之道在于什么呢?明明德,使本来就有的那个德,那个明德,更加彰明、扬明、弘扬,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就是“亲民”,“亲”的读音有两
种说法,一种说法就读亲,宋代程氏说这个地方不能读“亲”,应当读新,新民,“亲民”是什么意思啊,《诗经?大雅?文王》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也是突出一个“新”,“亲民”呢,就是弃旧图新,与时俱进,教化人民,日新其德,就是不停的新。第三层意思就是“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达到完美的境界,实现最高境界。所以大学的三纲领就是三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话是不太好懂,意思也比较概括和抽象,朱熹又作了解释,怎么算“至善”呢?就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什么意思啊?就是国君要仁,大臣要敬,儿子要孝,父亲要慈,朋友交往要信,要诚信。《大学》这三纲最后落实到四个字“止于至善”,要达到至善最高的境界。
[画外音]《大学》里所讲述的这个“止于至善”,对于我们芸芸众生来说,实在是有些费解,那么,研究历史大半辈子的阎崇年老师,既然在众多经典中偏偏选择了《大学》,那么他在这字里行间中,究竟发现了什么?通往“至善”的人生大门又在哪里呢?
三、止于至善,达到四合。一说天合。天,什么意思,天,天帝、天时、天意、天道等等有多种解释,我在这里侧重说是天时。司马迁说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就是探究、探索、研究天和人之间的关系。汉朝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过,“天人之际,合二而一”,通常说的就是天人合一。看来,从汉朝的司马迁、董仲舒等等一直到今人,也都在探讨天和人的关系,怎么来做到天合。天时,有大天时,有小天时,魏源在《圣武记》中说过,“小天时决利钝”,器械,利和钝,刀刃,利和钝,“
大天时决兴亡”,一个人做事情,小于时做小事情,大于时做大事情,成大事业者,必有大于时。怎么做到天合,我想有两点值得注意:“察知于时,顺应天时”,你要顺应天时,首先要察知天时,大家都很熟悉一句话:“知时务
者为俊杰”,什么知时务?知时务那个时就是要察知天时。大的天时,臂如说元明之际,明清之际,清民(民,民国)、清民之际,这是三个大的天时。也有小天时,我举我个人一个例子。十年“”,我回顾起来,主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我即不参加“保皇派”,也不参加“造反派”,我是“逍遥派”,利用这个时间,也就是利用这个天时,看书,写书,写出了一个《努尔哈赤传》的书稿,“”刚一结束就出版了,当时书很少,所以发行很好,最近又重印,北京出版社又重印,重印几次都卖完了,台湾提出来要在台湾再印。第二件事情就是“大串联”,我就利用这个小天时,从北京骑着自行车沿着京杭大运河,一直往南骑,骑到京杭大运河的终点杭州。后来回顾起来,在“”期间,这两件事情对我研究明清史,对我学习历史,了解社会,可以说是收获非常之大。就是同样是一个天时,这个天时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就是怎么样顺应天时,怎么样利用天时,做一点事情。所以四合第一条是天合,一个人要做一点事情,首先必须要天合,怎么天合,是察知天时,顺应天时,在这里面要做事情。
二说地合。《大学》讲“止于至善”,“止于至善”要处理跟天的关系,天合,还要处理跟地的关系,地合,人不是悬在半空,是两脚落在实地上,所以观察问题、处理问题就要地合,地合关键是两条,“察
知地利,利用地利”。我先说察知地利,地利对于一个单位,一个企业,甚至于一支军队,太重要了。举个例子来说,大家都知道清太宗努尔哈赤从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就是赫图阿拉这么一个山沟里头起来打天下,他占了一个地利,地合,地利当然多方面因素了,包括地理位置,山川形胜,物产资源等等。就以地理位置来说,赫图阿拉离当时明朝的京城不远不近,大家想想看,如果努尔合赤起兵在黑龙江的漠河,他能成事吗?如果努尔哈赤起兵不是在赫图阿拉,是在通州,你稍微有一点动静,就把你扑灭、剿灭,也不可能成事。所以成大事,要有大地利,成小事要有小地利。我再举我个人一个例子。我在北京读书,在北京想要看点书,做点研究,我就不认识地利,你身在北京,不了解北京的地利,我曾祖父、祖父、父亲、我这四代在北京了,你怎么还不知道北京呢?这是起码的常识,我不知道这个地利。我开始要学先秦史,学先秦史哪儿有利,你要学商,那就安阳有利;学周,陕西有利;学秦,也是陕西有利,那你学先秦史,在北京你没有考古那么多考古材料。一个老先生杨向奎先生跟我说,“你在北京,你不能学先秦史,你要在西安,你就学先秦史”,那我学什么呢?“你在北京,你要学清史,因为清朝都城在北京,清朝的宫廷、坛庙、皇家园林在北京,清代大量的宫廷档案在北京,清朝的文献集中在北京,还有北京众多的专家学者”,我一想有道理,道理是什么,就是地利,身在北京,没有看到北京地利,杨先生给我指出才知道,利用北京这个地利研究清史,条件自然会比其它地方好一些。后来我回想过,我学习清史,学习满学,如果说有一点点成绩的话,我想“地合”是一个重要因素。
[画外音]正是因为顺应了“天时”和“地利”,让阎崇年老师在特殊的年代,获得了特殊的收获。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那么当阎老师面对更为重要的“人合”与“己合”之时,他究竟又有过怎样的人生经历?在中国历史上,究竟又有过怎样生动的范例,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呢?
三说“人合”。“人合”大家都很熟悉,也很重要。我想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人合”做多大,事业做多大。我再举一个例子。康熙皇帝过年,怎么来促使“人合”,我就讲正月初一这一天,康熙皇帝都做什么:丑时,起床准备,两点左右起床准备;寅时,四点左右,率领王公、
贝勒等到堂子祭天,什么意思呢,促使宗室、觉罗合;卯时,六点左右,康熙带领内大臣等等向皇太后宫叩贺新年,什么意思,家庭合;辰时,就是八点左右,在太和殿,用我们今天话来说,举行团拜,什么意思,就是君臣合;巳时,就是十点左右,在保和殿接见使臣,外藩蒙古诸王等等,在这里朝贺、交谈、喝茶,什么意思,就是促进民族合。就是说从早上两点到晚上十点钟,忙活一天,开始我不太明白,这么烦琐的礼仪,后来我想,就是一个字,利用正月初一,新年,促使家庭、君臣、官民和谐,合,就是人合。人合,我再举我个人一个例子。六十年代,““前,我下放,下放一个农场劳动,劳动的时候我就看书,看线装书。看这个线装书,包书皮,还写上“祝万寿无疆”,有一天领导我谈话:说你看“封资修”“封”字那个线装书了?我说是的。你知道到这个地方做什么来了?我说我知道,八个字,“下放劳动,改造思想”,那你不好好改造思想,你怎么看“封资修”“封”字的线装书啊?我说我是学清史的,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没有洋装书,所有书都是线装的,他说你回去吧,
我想坏了,肯定要开批判会,拿我做典型批判。一周以后又我了,说仔细考虑了,说你这种学习精神是可贵的,但是这么做在众中造成不好影响,你这样子吧,给你排夜排,晚上值夜班,农村不是看瓜的草棚吗,你到那里值夜班去,白天大家都下地了,你在屋子里头你看书可以看,这样你既可以看书,保持你这个优点,又避免在众中造成不良影响。不容易,当时这样的领导,的确是不容易,我很感谢这位姓马的一位先生。后来我想了,也可以借这个机会开你的批判会,当时说实在话,我就有一句话,叫做夹着尾巴做人,处处很谦虚,尽量少说话,干活卖力气,众关系比较好,领导对我呢,觉得我这个人也不调皮,也在那儿改造思想,所以这件事情就这样处理了。所以我后来想,处理周围的人事关系,这个人合是很重要的,同样一件事,人合一个结果,人不合又一个结果。
[画外音]“天合”、“地合”、“人合”之后,人生四合中剩下的一合就是对我们当代人更为重要的“己合”了。在过去《清十二帝疑案》节目中,阎崇年老师已经提到过“己合”,而这一次,在《大学》的研读与体味中,阎崇年老师会不会有什么不同于以往的发现和感悟呢?
止于至善
四说“己合”。一个人的修养,要“止于至善”,光有“天合”、“地合”、“人合”还不够,更重要的“己合”,“己合”什么意思,我想三个平衡,一心理平衡,二生理平衡,三伦理平衡。先说心理平衡,人的心理往往不平衡,所以有苦恼,有烦闷,人在逆境、在坎坷、在困难的时候,特别需要产志,特别需要“己合”。古人有先例,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运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底圣人,发愤而为之作也”。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被囚在羑里,现在河南安阳还有羑里,相传他作了周易,《易经》;仲尼厄运而作春秋,相传孔子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屈原如果天天吃了喝酒很高兴,没有《离骚》啊;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左丘失明相传他作了《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才有《孙子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吕不韦迁到四川了,才有《吕氏春秋》;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这是《韩非子》里面的两篇,才有《韩非子》这部著作;诗三百篇,大底圣人,发愤而为之作也,所以困境、坎坷,可以使人消沉,也可以激励人,做出一番事业来。“己合”一个很重要的难题,就是碰到对手,碰到敌人怎么办,对手很重要,你比赛没有对手,你怎么前进,你五千米长跑,你处在第二位,你没有那个第一位,你不超过他,你怎么去创记录,所以要感谢对手。对敌人怎么办,我讲一个故事。故事说,古印度有一个王子,率兵出去打仗,打胜了,凯旋而归,在他凯旋的盛宴上,王子非常高兴,举杯致感谢辞,首先感谢他的王父,其次感谢诸位将领,再次感谢广大的官兵,最后感谢他那个马夫的贡献,说完了大家鼓掌。他父亲老国王说,孩子,还有一个人你要感谢,王子说感谢谁我都说到了,说要感谢你的敌人,没有你的敌人,你有这次凯旋吗?有这次武功和胜利吗?宁远之战,袁
崇焕打胜了,应当感谢努尔哈赤,没有努尔哈赤这个敌人同他作战,他不会取得宁远大捷,也就不会成为明朝著名的英雄,如果他在福建邵武做知县,怎么会成为这么大的英雄。反过来说,皇太极应该感谢袁崇焕,因为在宁远之战、宁锦之战都打败了,皇太极从失败中学习研制红衣大炮,并且使用了
反间计,皇太极这个智慧历史流传下来,从这种意义上说,皇太极要感谢袁崇焕。所以,从历史的经验来看,要学会感谢对手,感谢敌人,这样心里就平衡了。就不会碰到对手,碰到敌人,心里央烦躁不安,就会笑待这些困难,这些坎坷。
[画外音]在我们每一天的紧张生活中,在做到心理平衡的同时,究竟又该怎样做到生理平衡呢?生理平衡在我们的事业中,究竟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但是一般的人,往往不注意生理的平衡,特别是年轻事业奋进的时候,想事业,想工作,而对生理的平衡不大注意。司马迁在《史记》里有一句话很重要,他说: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性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神,精神;大用,用过分了;则竭,枯竭了;形,身体;大劳则敝,也是不平衡的;形神骚动,身体和精神都不安;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没听说过。就是说,神,要用,不要过用;形,身体要劳,不要过劳,要劳逸有度,饮食有节。
[画外音]“己合”中的心理平衡和生理平衡,我们觉得非常容易理解,但是刚才说到,“己合”的第三个平衡,是“伦理平衡”,这个说法,着实让我们有些困惑,伦理平衡与我们的人生又有什么关系呢?阎崇年老师究竟会做出怎样的解释?
《大学》的中心点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中心还是那个心,诚意也是心,正心还是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核心是修身,修身重点是道德的修养,伦理的修养,所以,八条目那个核
心就是修身。这样嘛,就不断达到“止于至善”这么一种境界。总体来说,达到四合,止于至善,天合,地合,人合,己合,要注意,不合是常态,合是个过程,来实现四合,来止于至善。
我前面说了“四书”、“五经”,但是有一点,我建议大家注意,就是《大学》和《中庸》、《论语》、《孟子》,和“十三经”一样,(儒家经典)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盘抛弃,而要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这样不断地实现“天合”、“地合”、“人合”、“己合”,从而达到一个“止于至善”的这样一个最高的境界。
谢谢大家!
[百家讲坛讲稿][我读经典系列][毛佩琦]毛佩琦读《中庸》
画外音:在浩瀚的中国古代典集中《中庸》是一部非常独特的书,千百年以前它就被奉为四书之一,一代又一代学子们将其奉为经典,穷极一生进行研读,那么《中庸》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它在数千年之后能带给我们什么呢?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为您一一破解其中种种的迷团,为您奉献我读经典之毛佩琦七解《中庸》。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