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学习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文意,准确翻译。
3.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2.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课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解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
二、文学常识
《礼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
三、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1.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2.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明、彰显。第二个“明”是形容词,美好。
3.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是“新民”,使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4.止:至、到。
5.知止:知道目标所在,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6.静:心不妄动。
7.安:性情安和。
8.虑:思虑精详。
9.得:处事合宜。
止于至善[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方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则性情安和;性情安和,则思虑精详;思虑精详,则处事合宜。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结有开始,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先后顺序,就接近《大学》的道理了(也译为“就接近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本
指事字,从木,“一”标明树根。
《说文解字》:“本,木下曰本”。
草木的根——根本、根源——本来、本意——本钱——自己方面的。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根本、根源)
本厂、本国(自己方面的)
末
指事字,从木,从一。木指一棵树,上面一横表示树梢所在的位置。
《说文解字》:“末,木上曰末。”
树梢——微小的、不重要的(树梢细微)——粉末——末端(树梢在顶端)——末尾(时间上在后的)
本末倒置(树梢)
细枝末节(微小的、不重要的)
强弩之末(末尾)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
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注释]
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
齐,使……整齐有序。
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3.正:使……端正。
4.诚:使……真诚。意:心意。
5.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6.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格:推究。
7.庶人:普通百姓。
8.壹是:一律,一概。本:本源、根本。
[译文]
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的人,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德行。要想修养好自身德行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要想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先要使自己的心意真诚。要想使自己心意真诚的人,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事物的原理推究明白后才能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的事理认识充分后才能心意真诚,心意真诚后才能心思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德行,德行修养好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一律要把修养德行作为根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