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新人教版...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开始逐步吞并其他六国,由此而展开了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唐雎便是一位载入史册的外交英才,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他的外交风采。(点击课件,显示课题)
师: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本文的出处,谁来把大屏幕上的内容给大家读一下。
(点击课件,显示如下内容: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pèi)(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 )
生:(起来读)
师:读的声音很宏亮,其他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要向他学习。
二、分析课文
1、请同学们先齐声朗读课文一次。 (学生朗读,板书难读、易读错字词)
(朗读完毕,正音。雎jū、与yú、怫fú、冠guān、跣xiǎn、傀guī、要yāo离、休祲jìn、挠náo)
2、提问:文章一直围绕什么问题而争论、什么矛盾而展开?
(学生回答:安陵易与不易)
3、提问:假使安陵君同意易地,请发挥适当想象力给我们描述一下,安陵会面临怎样一个处境?
(学生回答:秦军可能会在安陵收拾行程的时候突然发动攻击;秦国可能诱使安陵搬去一个理想的五百里之地,等安陵举国搬迁途中要他们搬去偏远的五百里之地;秦军可能在半途截杀……)
同学们的想象很丰富,当时的情况也可能是这样的,当时秦国已经灭韩亡魏,安陵只不过是魏国的一个小小附庸国,在秦国看来不过是个指甲盖大小的地方,秦国甚至懒得发兵去攻打它,只想派个使者过去吓唬一下,安陵就会乖乖搬到偏远地方俯首称臣。
且让我们一起读一下秦王使者说的那句话。
(学生齐读:“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4、提问:“其”的作用是?加强语气。那么加强了什么语气呢?这句话体现了秦王怎样的口气呢?
(学生回答:霸道、骄横、霸气外露)
那么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怎样才能读出这种霸气的语气呢?
(学生朗读,点评,适当重读“其”和“许”)
5、提问:安陵君是否看出了秦王的阴谋?
(明确:看出并明确地拒绝了)
那安陵君是以什么理由来谢绝的呢?
(明确:受地于先王)
理由充分吗?
(明确:先王留下的国土,若是保不住,死去无颜面对列祖列宗)
而安陵君却先说了“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加惠”“虽然”什么意思?
既然理由充分,为什么安陵君不直接说“不易”,还说了“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又战战兢兢地说“弗敢易”呢?
(学生回答:安陵君措辞委婉,因为秦强安陵弱,怕得罪秦。) 回答地非常好,那一起读一次安陵君的这句话。 (学生齐读:“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6、提问:由于安陵君的拒绝,引发了“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因”、“使”、“使”分别什么意思?
唐雎使秦,第二段就开始了秦王与唐雎面对面唇舌剑地交锋。
(板书:秦王、唐雎(上下并列))
7、提问:这次秦王的口气有没有发生变化?是否依然骄横霸道?从哪些话可以看出来?
(学生自读秦王的话,体会语气)
(学生回答:依然霸道,“安陵君不许寡人,何也?”“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并试着读出其中语气)
点拨“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与”通“欤”,相当于“吗”;朗读时适当重读延长“何”“与”,读出责难的语气。
(板书:秦王:骄横)
8、提问:然而秦王霸道之余却有这么几句话值得注意: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秦王似乎在奉承安陵君,是真心的吗?
(明确:不是) 既然不是真心的,秦王为什么要说这么几句话?
(学生回答:软硬兼施,恩威并加,更能让人屈服)
这体现了秦王怎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阴险狡诈)
(板书:秦王:狡诈)
9、提问:面对狡诈的秦王,唐雎被诳进去了吗?
(明确:没有)
那唐雎是怎样回答的,又怎样一个特点?
(明确:简单直接明了的说“否,非若是也”)
理由呢?
(明确:依然是“受地于先王”)
在阐明看法和理由之后,唐雎却又说了一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虽”字是什么意思?唐雎这句话有什么意味在里面?
(学生回答:使态度更加坚决强硬;针锋相对地揭露秦王狡诈的面皮) 唐雎地回答体现了唐雎怎样的性格特点?
(板书:唐雎:沉着冷静,不卑不亢,有胆有识)
10、嗯,回答地相当好,现在由男生扮演秦王,女生扮演唐雎,我读旁白,读出其中语气。
(表演朗读)
唐雎揭开了秦王虚伪的面容,秦王怫然怒,露出更凶恶的獠牙,他说:君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11、提问: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天子发怒会有怎么样的严重后果呢?
(明确: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或者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为什么要提出天子之怒?
厉内荏是什么意思呢(明确:暗示不服从的话,要血洗整个国家,生灵涂炭„„)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夸张,使气势更为强大)
12、提问:那么唐雎是以什么应对“天子之怒”的?
(明确:提出了“布衣之怒”)
秦王认为的“布衣之怒”是指什么?
(明确: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翻译,秦王说的时候带有怎么的语气?
(学生回答:轻蔑,嘲笑;示范朗读)
那唐雎认为的布衣之怒是什么?他举了哪三个例子?
(学生回答: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13、这句话还列举了三种自然现象,有什么作用呢?这三种自然现象又分别用“袭”、“贯”“击”体现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这三种自然现象在自然界中气势博大,尤其是前两者是自然界罕见的壮观景象。这些稀奇的自然现象在古代通常被赋予更神秘的彩,预兆上天的给与的凶吉。)
(学生回答:三个并列排比,更加强了其中的语气,在气势上压倒了秦王。)
14、提问:唐雎又说: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这句话暗示了什么?
(明确:唐雎将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这句话气势和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四字短语,押韵流畅,富有气势,读得时候应该语速稍快,气势如虹)
(学生齐读: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表现了唐雎什么精神?
(明确:拼了,同归于尽,视死如归)
好,同样由男生扮演秦王,女生扮演唐雎,表演朗读这一段落,要求读出语气。
15、提问:最后秦王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明确:秦王屈服,秦王挠)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解释长跪,古人席地而坐,长跪指直起身子,表示郑重。
秦王由一开始的骄横狂暴经唐雎挺剑而起却吓得脸发生变化,说明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板书:秦王:厉内荏)
课堂小结:本文通过秦王与唐雎地唇舌箭交锋,塑造了骄横狂暴、虚伪狡诈又厉内荏
的秦王形象,而唐雎为保护弱小安陵据理力争,衬托出唐雎冷静果敢,不卑不亢,有胆有识的形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