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面的小升初修辞手法知识点
小升初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1、辨析小学阶段常见的九大修辞手法
2、能领会并理解九大修辞手法的作用用于答题
3、运用修辞手法写句子
教学重难点:1、常见修辞手法判断
2、运用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一、导入
月亮是爷爷的枕头
老师在上课之前给同学们小卡片,让同学们用修辞手法形容月亮,同学们交上来有“弯月像是被嘴馋的天狗咬了一口的月饼”、“弯弯的月亮像小船”等精彩的句子,可是老师最后看到了一张卡片上写的是“月亮是爷爷的枕头”,并对这个比喻句深表怀疑。课后老师在了解情况后才
知道这位同学的爷爷去世了,他认为爷爷在天堂长眠,月亮是爷爷的枕头,彼此离的很近。为此,老师深受感动,并以此句评为“最美修辞”。
问:
1、以上列举的3个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XX比做XX)
2、通过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修辞手法更生动具体,更能抒发情感;对亲人的怀念)
二、教学内容
1、比喻
定义: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甲事物与乙事物的关系:本质不同;具有相似点(必须同时满足这两个关系)
1、小明长的像他爸爸。(小明与爸爸虽然长相相似,但是都是属于人类,本质相同)
2、这天气看起来好像要下雨。(只是表示推测)
三要素: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
喻词 (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
喻体 (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
(注:一个比喻句一定会有喻体,但是不一定有喻词和本体。)
比喻的分类:明喻,暗喻,借喻。
①明喻: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
1、秋天好像一个穿着金衣裙的仙女。
2、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馆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
3、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者。(林海音《窃读记》)
②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1、鹅毛般的雪花从天空飘落下来。
2、小明是奶奶的掌上明珠。
3、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冰心《荷叶母亲》)
③借喻:只出现喻体。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
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后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
此处本体与比喻词均不出现,用喻体(后障壁)直接代替本体(之间的距离)。
【作用】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特点,渲染氛围,侧面烘托。
2、拟人
定义:拟人就是使某个事物具有人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等,使事物人格化。而不是像童话形式(童话是想象)。
特点: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不能出现比喻词
1、花儿在风中笑弯了腰。
2、天上的星星在对我眨眼睛。
3、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作用】厉内荏是什么意思呢感情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表意更加丰富。
比喻与拟人的区别:
(1)比喻是用喻体同本体作比(明喻和暗喻),或用喻体替换本体(借喻);拟人用描写拟体(实际上是暗含的喻体)的词语去直接描写本体。
2)在比喻里,喻体必须出现,本体可以出现(如明喻和暗喻),也可以不出现(如借喻);在拟人里,本体必须出现,拟体并不出现,只是拿适用于描写拟体的词语(即适用于描写人的词语)来描写本体(即事物)。
3)在比喻中,喻体是确定的:在拟人中拟体(人)没有出现是虚指,可据描写拟体的词语去推断,所以拟体往往是不确定的。
简单的说,拟人就是把事物作为人看待,就是具有人似的特点,例如有感情,有动作以及语言,但是不出现具体的人。比喻也就是打比方,用甲事物或情节来比乙事物或情境,一般有关键词犹如、有如、像、好像、好似、如、仿佛等等,但是一定出现喻体。
3、排比
定义:一定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结构的句式才能够成排比。(语气一致,意义相关)
1、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是您,引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是您,和我们一起参加“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是您,为了指导我们科技小组搞发明,利用星期天跑图书馆,查阅资料。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4、反复
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①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1、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作用】更加强烈的表达某种感情。
排比与反复的区别:
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都含有相同的词语,形式上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其表达的侧重点不同。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
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
5、夸张
定义: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它能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夸张的分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1、“桃花潭水深千尺”。(将“水深”扩大了)
2、教室里安静得连一颗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将“安静”扩大了)
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如:她在巴掌大的阳台上写作业。(将“阳台”缩小了)
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1、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就嗅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2、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作用】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6、设问
定义: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1、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水向东流。
3、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7、反问
定义: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
1、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
2、我们怎么能忘记老师的谆谆教诲呢?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增强说服力。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加强烈,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与反思。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3)设问后面有对提问的回答,反问则没有回答。
8、对比
定义:把两个正反事物或一个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对照比较的修辞手法。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2、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作用】鲜明地显示出事物间的差别或者能突出说明某一方面,从而增强说服力。
9、对偶
定义: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达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而一种修辞方法。
①正对:上下句意思相近、相似、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②反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如:革命家赤胆忠心,虽死犹生;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
③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如: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作用】形式对称,音节和谐。使表达的内容相互补充、相互映衬,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对偶与对比的区别:
(1)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称,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2)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
(3)有的对比也是对偶(即反对),就意义内容说是对比,就结构形式说是对偶。
三、常见题型及习题
(1)判断句子中/成语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一、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对偶)
2、我的爷爷发起怒来,房屋都会抖三抖。(夸张)
3、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对比 
4、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比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