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大靖初级中学赵楷平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古文知识积累,反复诵读,读准多音字;。
2、初步体会课文大意,理清故事情节,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的勇士形象。
3、学习文章通过对话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体会文章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选材和写作写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2、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课型:讲授课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在国家和民族在遭受外敌入侵、面临危机的时候总是有许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的热爱。小国之臣唐雎,面对强秦的寻衅威胁,奉命危难之间,同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折服秦王,不辱使命,保全了国家的领土。这需要何等的气魄胆识和智慧!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二、作者、背景简介。
1、《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3、辱:辱没。
三、教师范读课文
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jū)怫(fú)跣(xiǎn)抢(qiāng)祲(jìn)缟(gǎo)傀(guī)挠(náo)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疏通课文,教师点拨。
2、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
3、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
1、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呢?唐雎与秦王的较量分几个回合?
1
明确:起因——秦王因易地的没有得逞而不悦;
开端:秦王不悦,——唐雎使秦
发展:质问施压——断然回绝(否千里不易,岂直五百里哉?”)
高潮:武力威胁——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结局:秦王挠——不辱使命唐雎折服了秦王。
2、第一段中写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这样做的实质是什么?秦王在这里耍的是什么手段?
吞并安陵;欲擒故纵。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①第二段中“且秦灭韩亡魏”一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安陵君如果敢违抗我强秦,那韩魏两国的灭亡,便是你安陵国的下场。
②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③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4、揣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思考问题:
(1)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的话是何居心?语气是怎样的?
—是以易地为借口设,但秦国势力强大、故语气强硬,是命令式的。
(2)安陵君是以怎样的方式回答的?语气是怎样的?
—安陵君因为国势衰微,所以说话语气委婉,以退为进,据理守土
(3)秦王对唐雎说话时语气有怎样的变化?唐雎的回答与安陵君有怎样的不同?
—因为唐雎为臣,所以秦王说话盛气凌人,有质问性的。唐雎的回答首先是直接否定,然后是反问,语气比较硬朗。 厉内荏是什么意思呢
(4)遭到回绝后秦王的反应任何?唐雎是怎样回应的?
—秦王佛然怒、以武力相威胁;唐雎不畏强暴、挺剑而起、针锋相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