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到“天人合一”就能达到与天地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_百度文 ...
从“道”到“天人合一”就能达到与天地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第八个层次:道通。
道执天下,天下以何为道?这是个未明的问题。
什么是道?道是什么? 历史上第一个解读《道德经》的韩非子在《韩非子·解老》中给我们说得很清楚:道,道理,物理,事理。“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无不能成者,大能成天子之势尊,而小易得卿相将军之赏禄”,“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可惜很多人没有去读《韩非子》,可惜很多人读了《韩非子》却又不认同与采纳,还在那里自己瞎弄什么是道?道是什么?
《道德经》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难倒了古今中外众多名人名家和读者,不知道说什么。要搞懂这一句说什么,首先必须搞懂什么是道?道是什么? 
什么是道?道是什么呢?通观全本《道德经》,在老子看来,万物有它的物理或原理,万事有它的事理或道理,万事万物都有它自身固有的属性——道,万事万物的性质或性状、特点
或特征、规律或规则、实质或本质、核心或真相、前因和后果、信息和数据等一切内涵与外延,就是道。
因此,“道可道,非常道。”应当是:道,万物的物理或原理,万事的事理或道理,万事万物(所有的事和物)自身固有的属性,万事万物的性质或性状、特点或特征、规律或规则、实质或本质、核心或真相、前因和后果、信息和数据等一切内涵与外延,就是道。
张其金在《本源纪》中指出:“道是万事万物自身固有的属性,我们人类有能力认识、研究、发现、掌握、运用它,有的甚至还可以改变它。”
的确,道作为万事万物自身固有的属性,有它恒定的一面,我们必须遵循,不可违背。道又有它不恒定的一面,即变化的一面,我们必须顺应其变化趋势。道变化的一面怎么变化呢?随着时间、空间、环境、气候、趋势等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与势俱进)是万事万物的显著特征。我们人类呢?也应当与时偕行,体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奉献于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和谐而有所作为。
道的本质是什么呢?道的本质不是自然,也不是没有来由的自然而然。道的本质是感知,
道是感知的法则,道是感知形成的自然秩序,道是感知事物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和整体平衡之力,道是感知运动的规律和感知存在的根据。不从感知解释自然,自然就无法解释;不属于感知的自然,自然就不可能存在;除了感知之道,自然便无道可依。非要从自然解释出物质之道和生命之道,这便是人为的执着,只能是人为之道,是非道。老子的“天道”和“道法自然”显然是会错了意,道在感知,道法感知。
“道”在孔、老哲学产生前已被广泛使用,“道”的引申义及合成词逐渐成为春秋时期知识分子所认知,“道”也成为了中国哲学最独特的范畴之一。
“道”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独有的重要概念。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本土化思想莫过于孔、老为代表的儒道两家学派。一般而言道家的产生要早于儒家,儒家旨在探索伦理观浓厚的人伦之道,道家对自然之道更加重视。
孔、老思想博大精深,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个性与风格,同时他们又存在很多共通之处。两人同处变革动乱的春秋时代,恢复社会的有序和是他们“道”学的终极情怀。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源头,同时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及性情风格的基因。
何为道?道有大道、中道、小道。大道可以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可以是宇宙物质的存在形式等。中道可以是地球运行规律等,比如牛顿的三大定律 ,比如月球的引力就跟地球的不同。小道可以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知识。小道要符合中道、中道要符合大道,小道最终也要符合大道的规律。比如万有引力的规律、比如元素周期律、比如人体结构DNA。大到无穷而无外,小到无穷而无内。
所以说,学习道就是要顺乎规律。不管是天和地,还是人。各个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无不是道中道,大道理包含了各种各样的道(规律)。把道的本质局限起来是悲哀的。把道转化成科学,那么科学就是一种卫道。
卫道何处不在?何时不在?愚昧不只在古代,也在现代。今天的人也会成为以后人眼中的古人。今天的科学也许以后叫做“爻”。 而正如古代的科学叫做“道”。不管我们叫道,还是叫科学,还是叫爻,还是叫过去、现在和未来,它都在那里等待着智慧者来认知。
古代我们不懂得道,今天我们不懂得科学,未来我们不懂得“爻”,还谈什么呢?这就像云南昭通人把土豆叫洋芋,其他很多地方叫土豆,还有的地方叫马铃薯。不论叫洋芋,还是叫土豆,或者叫什么马铃薯的,其实都是那个东西。就如同科学这个词是西方的叫法,我们
东方古代的叫法“道”。
从文字学上来看,根据现已掌握的文献,“道”这个字(词)在古汉语中共有40多个义项,指道路、水道、种类、方法、技术、规律、政治主张及讲述、施行、引导等。
“道”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金文中,一般是道路的意思。由于甲骨文并没有全部破译,现在并不能确定道字与甲骨文的关系。
我们曾经发现在春秋战国时的器物铭文上有道字,这两处金文道字在形体上看上去与西周道字很相似,由此推测这可能是从西周金文道字沿袭下来的。后来“道”的写法就出现了好多种,我们可以推测“道”在这一时期已流传到各个不同的区域。
“道”之本义在人们生活实践中逐渐引申出许多衍义,概括起来有:目的、规律、规则、道理、方法。这些具有普遍意义、抽象性的认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前人无数次的生活实践过程中而不断地思考、摸索和总结中逐步归纳出来的。通过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使用引申义的频率增高可以判断,“道”开始实现其从生活名词向哲学抽象的重大转变。“道”是“生成万物而又为万物的最终归属的精神本源”,所以,老子的天道观类同于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
在春秋时期以前,作为“道路”之意义的“道”早已是人们言谈间常见的字词,并见诸经书,春秋时期出现了一个论“道”的社会潮流,以谈“道”、论“道”为时尚,可见“道”已是春秋时期社会通行的用词。后来,在“道路”意义的基础之上,“道”的含义发生了转变,这一点从《诗经》、《尚书》和《易经》的记载可以明显看出来。
把上述古籍中的“道”的含义归纳一下,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路。就是以明确方向所到达的路视为“道”,这在《诗经》、《国语》、《易经》中较为常见。
第二,言说。道之言说义,出现在《诗经》中比较常见.
第三,道理。出现在《尚书》、《国语》中频率极高。在上述古籍中,“道”基本不再以单独的方式出现,而是以“道心”、“天道”、“人道”、“王道”这样的词出现。
第四,公正、正直。值得注意的是,在“道”被用于公正、正直之义时,往往是“道”与“德”连贯使用,如大禹以“反道败德”为罪名惩罚有苗的誓师之言,这时“道”的含义隐含在“德”之中,没有上升到形而上的高度来谈论“道”。
通过对“道”在中国哲学史上演变历程的回顾,在孔、老之前,“道”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前哲学形态的概念演变过程,“道”的观念已经涵盖了春秋时期的自然、社会、历史、人事等各个领域,显而易见,“道”已成为春秋时期知识分子所共同认同的规则和范畴。
这一切也为孔子与老子提炼各自“道”的哲学内涵,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思想基础和实践经验,借助于这些思想基础和实践经验,孔、老之道的哲学思想体系才能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孔子和老子对“道”都是极其重视的,在《论语》中出现了72次,在《道德经》中出现了73次,其内涵十分丰富。无论是孔子还是老子对于“道”字的运用是符合其时代所赋予的意义(引申义)基础之上开展的,不外乎是“人道”与“天道”延续。
在春秋时期,人们把天体运行的轨道称之为“天道”,人行事遵循的法则称之为“人道”。如《左传·昭公十八年》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意思是说行星运行的轨道和人事变动的法则一远一近,互不相干,天道并无干预人事的神意。
人道符合天道有何不好?人体是个小宇宙,外界是个大宇宙,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宇宙的规律制约着我们,顺则昌,逆则亡。所以,我们在有生之年,就非常有必要去了解自己吧,
天什么地什么
去了解我们所生存的世界。这就是科学在追求的东西,也是道在追求的东西,也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个动力是什么呢 ?就是追求真理。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好解释天人合一了。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道家最有名的哲学思想,也是古人一直追求的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