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这句话出自李叔同的《送别》词。
李叔同大概不用过多的介绍,凡是对文化有点兴趣的中国人,大概都知道。出身富家,学问渊博,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又是新文化的倡导和传播者,他是音乐家,美术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37岁时出家为僧,即弘一法师。
《送别》一词,是李叔同送别好友时有感而作。这个好友是许幻园,当他面临破产,面临人生的大转斩。这首词从创作之日起,就在社会上被广泛传唱。它之所以能感动人,与他的创作背景关系并不大。也就是说,我们不必要知道这首诗是弘一法师写的。也不别知道他的起历是由于和许幻园的分别。而是因为分别本是人生的常态,谁也摆脱不掉。而分别是总难免有些伤感与惆怅吧?这首词写出了人们面对分别时的普遍情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
好的文章,总是能感动人的。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首词名为《送别》,全词无送别二字,然而又字字句句尽道送别之事,送别之情。让人读后兴起无限感慨。这首词流传很广,现在唱它的时候却并不多。关键在于他所表达的是人生自古伤别离的情感。而我们唱歌大多数时候是为了高兴。
长亭外,就是送别的地方。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三个字一出口,心中不免涌起李白的名句“平林漠漠烟如织”,不免就想起,“何日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古道边,长亭送别之处,必在古道之边。而人生的离别,又非起自今日,自古而然。大概从有这长亭,有这古道之日起,这长亭的送别就开始了。“芳草碧连天”,随着这长亭古道的向前延伸,路边的荒草随着古道一起向前延伸,直到天的尽头。芳草连天的意境,又很容易把人引到范仲淹的名句中,“碧云天,黄花地,秋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在沿着连天的芳草,目光投向不可知的远方后,又迅速把回到眼前。“晚风拂柳笛声残”,晚风轻轻的吹来,柳丝在晚风里依依相留。折柳送别,是中国人千年的传统,柳者,留也。柳丝轻扬,便是依依惜别。周邦彦曾说:“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漂绵送行。年去岁来,
天什么地什么应折柔条过千尺。”笛声是清亮的,欢快的,愉悦的。而现在,这笛声也残了。杨柳依依笛声已残的意象一过,镱头又转向遥远的天边,“夕阳山外山。”欧阳修的句子又在耳边响起:“平芫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而这行人,不就是送别的对象吗?
李叔同的送别,是他自己在内心为朋友的送别,而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的一种送别。所以,他词中的意象既是近的,又是远的。既是现实的,又是想象的。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代的。所以,他又极其简单的句子,就把古往今来送别的情绪一起调集过来。使它产生强烈的感动人心的力量。这种感动,不是因具体的事情而起,它表达的是人人都有体验的一种情怀。
上阙侧重写的写的是送别的情景,下阙侧重写别后之情。而最后两句,既可以理解为别后之情,又可理解为别时之景。这就是诗的妙处。“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天涯海角,是用来形容极远之处的。这里的极远,是不可量化的。这个远,不是现实中的距离,而是心的距离。分开之后,就是天涯海角了。知交半零落,这一句说明,此词虽因与许幻园的离别有感而作,但其中的“知交”并不是指他一人。而是曾经的朋友与相知,如今许多都是天隔一方,想要回到之前的生活是不可能了。人生不就是这样吗?曾经的朋友同学,在某一次的分手之后,可能一生再也不会相见。人生就处在永远的分别之中。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这句的妙处在于,它没有主客的差别。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主人劝客。而李叔同的,一杯浊酒是谁喝的?主人吗?客人吗?都可以,对象是模糊的。正因为这种模糊,才使它有了更普遍的意义。无论是送人的,还是被送的,“一杯浊酒尽余欢,今霄别梦寒”。这里的“寒”,不是寒冷之意,而是孤独之意。我们现在不还说“抱团取暖”吗?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心里是暖和的。朋友走了,离下的只是孤寒。连做梦的时候,都是孤独的。
李叔同大概从送别之中,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他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最真挚的感情。既表达了送别的淡淡忧伤,又不过分。是送别词中的精品,可与唐诗宋词并列而毫不逊。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