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需求的小学校园户外活动场地设计 2019年文档
基于儿童需求的小学校园户外活动场地设计
  2012年发布的《中国城市儿童户外活动蓝皮书》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合肥等5座城市的5441位小学生进行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儿童课余时间静态活动时间是户外活动时间的3.7倍,25%的儿童每天户外活动不足一小时,而小区空地替代了校园成为儿童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在儿童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校园作为承载儿童教育的主要空间之一,应为儿童行为发展提供自主、快乐的学习、感知、实践和活动场所。在校园景观中如何合理安排活动设施,如何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如何保护儿童的活动安全等等问题,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本文将结合江阴?山湾学校的景观设计,从景观中活动场地设置的角度,来阐述景观活动场地的设置对儿童全面发展的带动作用。 
  1 我国中小学校园景观活动场地现状 
  通过实地走访与调研发现,我国中小学现状校园户外活动场地的设计思路通常还停留在数十年前的模式,除了格式化的攀爬设施和配合体育课教学设置操场外,校园景观却很少能够
提供儿童交往、探索和体验的机会,缺乏新时期少年儿童喜爱的活动场地。具体总结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功能分区存在交叉与互相影响,彼此之间又缺乏整体  连续的户外活动空间有机串联,空间场地缺少秩序和节奏感。.
  (2)校园建筑与景观缺乏特,且建筑风格、彩与造型常常缺乏统一与协调;雕塑小品等也缺乏新意。 
  (3)景观设计缺乏人文精神的体现,同时忽视了学生在场地中的活动参与性与主动性,校园缺乏空间活力。 
  (4)过分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模式使得校园活动中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一些体育运动场地为了避免破坏常采用封闭管理制度,导致虽然有气派的运动场地,但开放度与利用率都不高,很多学生不得不去校园之外寻运动及游戏空间。 
  2 儿童的行为特殊性及活动需求 
  小学校园的主体使用者是7-12岁的儿童,另外还有教职工与家长等成人,小学校园景观设计不仅要识别儿童和成人的共同需求,更重要的是配合儿童的特殊需求。笔者通过对高、中、低三个年龄层的小学生、教师及家长进行网络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分析总结了儿童、教师以及家长从不同角度对于小学校园户外活动场地的需求。 
  2.1 儿童对小学校园活动场地的需求 
  2.1.1 生理层面 
  考虑到塑造儿童活动景观空间对象主体的特殊性,就需要关注到儿童生理尺度与儿童心理尺度。儿童生理尺度是指儿童自身生理发育的绝对尺寸与周边环境及设施尺寸的关系[2]。儿童在户外活动时所接触的场地、植物、小品、台阶、走道、设施都应从儿童的身高、眼高、坐高、臂长、步幅等出发来进行设计,例
如灌木的遮蔽高度、旱池的下沉深度、户外桌椅与娱乐设施的高度及安全度等都需要配合儿童的活动尺度。 
  2.1.2 心理层面 
  小学生年龄较小,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自信心逐渐增强,希望受到表扬与肯定。他们尚没有准确的判断能力,面对自己喜爱的新鲜有趣的事物十分积极并善于模仿,而对不喜欢的活动抵触心理明显。同时,对活动性强、变化多样的课程较有兴趣,朋友的重要性提高,开始团体活动。但克制力有待训练,存在自我管控意识薄弱的问题,接纳事物广度加大,反而无法集中注意力。而不同年级的儿童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偏向与直观与零散信息,中年级学生较喜爱参与活动与彼此交流,高年级学生则有更多的逻辑观念与主动选择性。  网球场地标准尺寸
  2.1.3 社会层面 
  时代的发展使得当今的儿童又更多直接或间接的机会和渠道接触社会。因此在校园设计中应与时俱进,促进校园中的儿童与社会在学校的正确引导下进行接触与互动,增强校园与家长、老师、社区、媒体的互动,需要有满足班级、年级、学校社区等不同人数体单位的多样化活动场地。同时也通过校园的对外展示让社会对学校有更多的关注和了解。 
  2.2 教职工及家长对小学校园活动场地的需求 
  教职工是校园环境的组成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小学校园中所以在设施比例上教职工的尺寸是儿童的数量远在教职工之上,
要迁就学生的。小学校园内的座椅,石桌等等都会比成人用的小。如座椅的设计,一般来说成人的正常坐凳高度为40cm到50cm,而小学生的坐凳高度大概在20cm到30cm。而另外一些设施如廊架尺寸就用正常的尺度,既面对成人又面对孩童[4]。此外考虑到家长有接送孩子上下学的需求,就应在校门口设置一个等候与停车区作为缓冲空间,以缓解上下学高峰期的交通拥堵。 
  3 小学校园户外景观活动场地设计的要点 
  基于上述分析,小学生往往对机械性的活动没有持久性,常常表现为对游戏的兴趣大于课本知识的学习。校园户外景观应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与实践氛围,通过生理尺度上、心理需求上、功能配套上的协调塑造良好的交流共享空间,加以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开朗乐观的性格,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寓教于乐。 
  3.1以人为本 
  儿童行为在认知、情绪、兴趣、人格、道德的发展中,随年龄的改变有许多成长。在景观规划中,校园户外活动空间应结合不同年龄层设置多样化的广场、绿地、花园、游戏场等,使儿童在校园中的活动可以有多元的选择,即开放的、围合的、动态的、静态的。如可为低年级学生设置趣味科普墙、读书廊等,培养孩子对学校和求知的兴趣;对中年级学生可是遏制英语角、种植园等,培养集体观念和动手能力;对高年级学生可提供积极规范的  社团交流空间等。.
  设计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特殊的行为规律和视觉特性,通过自然、轻松、富有趣味的景观设计来增进学习兴趣,缓解学习过程中的压力,积极调动其参与性。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安全问题,在小品的造型设计与材质选择、水体设计、植物品种选择中都要精心避免安全隐患。 
  3.2整体效能 
  在设计过程中强调外部空间的整体性,塑造流畅、多元化、个性化的空间。利用建筑在校园中配置后的剩余空间,通过统一整体的硬质铺装图案和视觉元素,使其形成完整的校园外部景观,使零碎无意义的空间消失,空间利用达到最大的效能。使儿童在校园外部空间
的每个角落都可以活动。让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体可以自由进行不同内涵的连续性行为[6]。 
  3.3多层复合 
  外部空间的层次变化,会使空间丰富有趣,同时提高空间可达性。在有限的空间场地设计中,不仅考虑了地面环境,同时增加了“屋顶花园”的空间利用,使校园空间的层次更为多样化,活动场地连通性、使用度与绿化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其次,校园设计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兼有两种以上功能的复合型场地。这不仅有效的解决了学校活动场地较少的问题,同时也使空间更具活力。如教学楼周围主题花园不仅是认知教学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课间活动与休息场地;校园中轴广场则是集学生活  动、交往、集会、休憩和景观等多重功能的户外空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