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九鹿 解读3
《九鹿》的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教学实录与评论
 
民间故事《九鹿》教学。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九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落水人发誓用不说出九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落水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九鹿,最后受到了惩罚的故事。此文的主题词可以概括为:契约与诚信,文明的规则。根据这一思考,我有一个初步的教学设想:
首先设置认知冲突,(1)民间故事交流,引入;(2)读文,指导读通,理清条理;(3)思考,故事真实吗?(当然不真实)(4)为什么虚构的故事,还会代代相传?
其次引导悟境,(1)课文写了那些人?主要写谁?(2)读文,思考,九鹿幸福吗?(3)交流,救调达——宽慰(并不幸福);被出卖——愤怒(更不幸福);惩小人——欣慰(幸福吗?引起争议)。(4)交流朗读,设疑:起誓的背后——为何不相信人类;出卖的现实——为何现实如此严峻;严惩的结局——呼唤什么。
第三、审视,(1起誓的文化解读,(古人起誓情节:一手拿枝条(在武侠中一般是宝剑
等兵器),一边起誓,最后把枝条折断说,若违此誓犹如此枝条。)(2)想像,朗读调达的誓言。(3背信弃义的文化审视:在课文中背何信弃何义,朗读交流;引进——我流氓,我怕谁(王朔),我就见利忘义,鸟为食忘,人为利死,何错之有?(4)引进文本:新闻(例如宝马案),谈感想。(5)感情朗读九鹿的义正严辞。
最后是意义建构环节,(1)读最后一段,国王为何惩罚调达?与先前皇榜的承诺而言,国王也是失约,是不是也是背信弃义?(2)人们为何赞赏国王的举动,背信弃义的再次深思?(3)感想发散:前面问题的回答与文明的逻辑的引申。
这样一个思考与设计,供大家批判。
[干国祥,原初中语文教师,新教育研究中心专家] 我想重点在于:公正与感恩;难点在于:国王为什么不猎杀九鹿?如果王妃或者他坚持要猎杀呢?主要问题:调达为什么错了?如果调达没有起誓,他能够这样做吗?为什么?王妃想要九鹿做衣服对不对?(如果没有保护动物的观念,如森林猎人,这样想对不对)让国王放弃猎杀的内部原因可能是什么?——或者,如果国王坚持要杀,假设你是九鹿或者一位认为不该杀鹿的大臣,你该如何说服国王?在此文中,矛盾颇多。国王食言(是否分国而治已经注定必须食言),
这又当作何解?所以原本的文本的意思不在此处,乃是人心念念无常的意思。然而后人看重此故事,则并非在本意,而在于公平与报恩上。还有,作为一个比喻的文本,其实原意并没有人与自然的思考,而且作为寓言也不能将九鹿视为我们意义上的动物,所以如果以此为重点,必定走上歧路,虽然有所关涉是应该且可以的。
[魏智渊,高中语文名师] 绝大多数教师和张康桥老师一样把文本理解成一个背信弃义的故事,但张老师的理解更深刻一些,这种理解本身就没有错,教给学生更没有错,不能简单否定。这个故事还有没有其他的更深刻的解读,当然是有的,而且至少有两种,一种可以沿干兄的思路走,还有一种,在佛经里已经明确地显示了路径--它本来就是对一个佛经道理的寓言化描述。
[干国祥] 佛经的思路是不妥的,因为九鹿目前的故事,与最初的故事已经完全不一样,只有放弃当前文本,才能返回佛经式理解。但是,这就放弃了人的研究,而进入了经的研究。在结构主义式的解读中,通过分析文本自身的结构(包括文本结构在翻译中的变化过程,包括人们喜欢这个故事的表面原因与深层原因),来获得对存在的描述。也就是说,不能上成佛经知识课,只能从当下的存在来思考文本的意义。我上面有一帖已经否定
了把文本理解为对背信的谴责,但未否定对弃义的谴责。虽然是一个重要的道德内容,但就文本而言,恰恰不能这样来简单理解。文本有的内容,而且是很重要的内容,必要展开对话。将会得到什么,不知道,但肯定不是寓言告诉我们不能违背誓言这样简单。
[张康桥] 作为语文教材来说,首先是读的材料。下面,结合具体语境再谈谈我的想法:
[1]突然,耳边传来救命啊,救命!的呼喊,只见一个人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九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
    [思考]这里汹涌的波涛立即呈现出救人之险救人之勇,问题是要透过现象思考,九鹿为何如此?来自其神的力量,结合后文九鹿被国王围困,就不难明白,九鹿更来自于内心之。可见,语句之义为勇,语境之义为善。这样的理解不可能一步到位,可在解释学循环的理论指导下指导朗读。
[2] 落水人名叫调达,得救后连连向九鹿叩头,感激地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意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
    九鹿打断了调达的话,说: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快回家吧。只要你不向任
何人泄露我的住处,就算是知恩图报了。
    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鹿的住处,然后千恩万谢地走了。
    [思考]首先是调达的的读音问题,一般教辅材料音同,并以调兵未达目的解释之,也有人认为应读音,教材编写者之一高林生认为皆可。教而知困,这是一个翻译的问题,《九鹿》的故事发源于恒河两岸,显然,根据翻译学原理,有其明确的读音,但恐怕要问季羡林先生去了。但教学时一旦涉及这个问题,可作为问题引申。
其次是连连叩头感激打断的对比。打断别人说话,并不十分礼貌,但九鹿实在不想再听下去,一可能认为自己做了应该做的,并不需要别人报恩;二是觉得调达的感激有点过头,以不泄露住处为恩,免调达再作不必要的承诺。突显了九鹿。解读这样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可用想象体验的策略。
    第三是调达的起誓。从文字学角度而言,字的构成与演变本身就包含着信守承诺的密码,教学时可以展开采用原型启发的策略。在从接受美学角度,这段话留出了许多空白点,这是对阅读者想象与创造的召唤,这样一种召唤结构,赋予了行善和向善的建构空间。
[3] 九鹿非常气愤,指着调达说:陛下,你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
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道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来滥杀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三有保护动物是什么意思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