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暑期实践报告
五台山暑期实践报告
文章摘要:五台山是中国最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不管是佛教信仰者还是佛教学者都对这里充满关注。作为宗教学专业的学生,来到这里实践并且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此次社会实践的最大特就是使我们深入僧侣的日常生活中,来切身理解佛教教义。
前言
盛夏的八月,我们的实践队伍深入到五台山地区,进行社会实践,同时也开始了为期一周的体验佛教生活之旅。寺院的建筑、僧侣以及信众的生活都让我们好奇,激励着我们去验证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也激发着我们发现从没有听闻的实地调研获得新知识。本主要以实践队伍为主题,以实践队伍的行程为线索,来浅谈此次实践的收获。
一五台山与文殊菩萨
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与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胜地,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而五台山又以建寺历史悠久和规模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故有金五台之称,在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尼泊尔等国享有盛名。是当今中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文殊菩萨,音译文殊师利或曼殊师利。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之一。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他们合称为“释家三尊”。又此二菩萨与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佛毗卢遮那如来在一起时被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智慧、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被称为“大智文殊菩萨”。
二日常生活中的佛教
(一)关于斋饭
实践队伍的第一站是碧云寺,我们第一次在寺院里吃了斋饭,正如照顾我们生活起居的达云师傅所说,吃饭是也一种修行,是对法的恭敬心。
吃斋饭与平时吃饭有很大的区别,我们用了好几天才适应这样的方式:首先,进五观堂(斋堂)要排队进入,从凳子后面的间隙尽量快点入座,并且每个人要对应桌子上的钵
入座。其次,吃饭前将两个钵与桌边对齐放好,筷子整齐的放在桌上。第三,等师傅门进斋堂时,要全体起立以示尊重。第五,师傅们会诵经,以表对菩萨的感激之情。这时每位在场的僧人都得哼唱,大约需要五分钟。这才能开始吃饭,吃饭还是有很多规矩,比如:吃饭时不可以说话,要把碗端起来吃不能趴在桌子上吃;斋饭一般必须吃完,因为佛教讲:“佛斋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师傅也讲,如果
不吃完就是不珍惜自己的福报;饭的多少或需要不需要都可以比划告诉师傅们。诸如此类的规矩还有很多,使我们理解了为什么“吃饭是一种修行”的说法,因为这么多的程序和规矩是出家人每天都必须遵守的,而且需要习以为常的。试想,仅仅吃饭一件事要如此花心思,那还有送经、做法事那么多的事情,如果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对佛、对法没有感情没有恭敬心的人,肯定是无法坚持这样的生活的。
最后,我们还做了一次义工,帮助斋堂师傅们洗碗,非常的累但是很有意义。
(二)关于住宿
我们的作息时间大致是这样的:4:00打板;4:30早课;6:00早斋;10:50午斋;17:00晚课;18:20药食;21:00熄钟。住宿的注意点也是零碎繁多的:不得对佛,师傅刷牙洗脸;男众女众不得串房聊天等;
(三)关于佛堂礼仪
一般进佛堂从旁门进入,不要踩门槛。不得吃东西和大声喧哗,不得高视和溜达观赏。入寺应念阿弥陀佛。别人礼佛不得从前面经过。别人领经时不得围观拍照。
三聆听大师的教导
这次的实践我们依次听了三位师傅的教导,总结起来说就是以下几点:
(一)破除我执。
“我执”是佛教用语,又名“我见”。所谓“我执”,是指人们对“虚幻不实、五蕴和合的身心”,固执的认为存在一个“能自在主宰的实我”;由于本来无我,却妄生执着,处处以我为中心,便产生了种种烦恼。用更简单的话来说:“我执”就是把“我”当真了,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心里安立了一个独立的“我”、单一的“我”、恒常不变自在的“我”,由此引起烦恼障。《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
和“我执”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法执”,“法执”的意思是说:固执一切诸法,以为实有,不知一切事物都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由于执著于“我”,便成烦恼障,招感六道流转的分段生死。由于执著于“法”,便成所知障,招感三界的变易生死。用更简单的话来说:“法执”是把外在的一切事物当真了,这就产生了分别心、爱憎心,符合自己心意时就产生贪心,与自己心意不符时就产生嗔恨。《唯识论》云:“由执我法,二障俱生。”学佛就是要化除这二种执著。
(二)心诚则灵。
佛是智慧觉悟的意思,求佛就是求自己,你觉悟了你就到佛了.佛说.若人以音声求我,以见我,是
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拜佛供佛那都是在供自己,拜自己,佛只是担名而已,为什么呢?人还是为了自己得到利益才有各种举动,所以开悟的人不会有这些动作。心诚可以生智慧,有智慧那肯定灵了.有觉悟肯定干什么,什么顺,这就是佛说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做好事做坏事,因果报应如影随行。
(三)放弃嗔心。
嗔恚是杀业的根源,也是堕地狱的根本业因,所以,不断除嗔心,难逃堕地狱的厄运。嗔心起于嫉妒、贡高我慢,起于自私自利,起于“我执”。要想断除嗔心,首先要明白事实真相,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与自己本是一体,对众生起嗔心就是对自己起嗔心。嫉妒、我慢,就是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看到别人有成就,心里就难过,就嫉妒憎恨。别人伤害了自己,那更是会怀恨在心。恨到极点就会造杀业。这是嗔心的事实真相。
要断除嗔心,就必须破“我执”,要把“我”放下,把嫉妒、憎恨、我慢放下,把自私自利放下。看到别人有成就,应当视同自己的成就,应生欢喜心,应随喜赞叹;对于别人对自己的伤害,应做还债想,应明白这是一报还一报,别人是不会平白无故地来伤害我们的,这是在消我们的业障,我们应当感恩,要以德抱怨才是。同时这也是在修“忍辱波罗蜜”。菩萨六度中的“忍辱”就是专门对治“嗔恚”的。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在做忍辱仙人的时候,被歌利王割节身体,不仅没有嗔恨,连丝毫的怨恨都没有,甚至还发心成佛后第一个度他。这是何等的心量?!这么大的伤害都能忍,那世上还有什么不能忍的呢?所
以,要断嗔心,一定要拓宽心量,佛语讲,量大福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明白整个虚空法界就是自己,哪里还会有嗔心起来呢?
参考文献
[1]赵青槐. 漫话五台山. 农村读物出版社, 1984
[2]佛光星云. 佛教常识.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3]赵朴初. 佛教常识答问. 中国佛教协会,1983
[4]止湖. 法海慈航:佛教典籍·法系宗派.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5]罗伟国. 花雨缤纷:佛教与文学艺术.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6]苏浙生. 神州佛境:佛山·佛寺·佛塔.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7]赵慧珠. 晨钟暮鼓:清规戒律·节日风俗·法器僧服. 上海古籍出版社中,200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