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导游词:渼陂古村讲解词
渼陂的红古緑
  渼陂古村于南宋初年从陕西夏阳迁徙过来,夏阳是⼀个古称,现在⼤概在陕西韩城⼀带。那⾥也有⼀个叫做“渼陂”的地⽅。唐代⼤诗⼈杜甫到过那个地⽅,并写下了《渼陂⾏》这⾸诗,“渼”指波光鳞鳞的⽔,“陂”指岸,因为渼陂村座落在⽔的岸边。  渼陂古村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个融祠堂⽂化、明清建筑、雕刻艺术、红⾊遗址为⼀体的古村落。永慕堂是渼陂古村的⼀个总宗祠。这个祠堂始建于南宋初年。元末毁于⼀场兵燹,明朝正德年间也就是1519年重建,清朝加建的,是明清结合式的风格。重修的时候正好是慈禧执政,上⾯的飞檐翘⾓是“凤在上,龙在下”,这个是⼀个“官帽”式的结构,⼀般出了⼤官才可有这样的结构,整个总祠⼀共有三个这样官帽式的建筑,上⾯每⼀个圆圈⾥都有⼀个字,从右边看起有“诗书门第”“⽃门阀冠”等字样。正⾯是“翰林第”牌,“翰林”是⼀个科举名,梁家璋是⼀⾝奋⽃在科场直到69岁考取功名。全村⼈敬仰他的精神,为了激励后⼈,这个“翰林第”字匾放在总祠的⼤门。⼤门两侧有⽯狮,它们有公母之分,摆在这⼉有避邪装饰之⽤。⼤家可以猜猜哪只是公狮,哪只是母狮。在我们右边是母狮,左边是公狮,⼀般有三种区分⽅法。第⼀种从⽅位上讲。平常我们讲男左⼥右,在这⼉就要说公左母右了。第⼆从它们的神态区分开来。母狮⽐较含蓄,双唇紧闭,古时候的⼥⼦讲究“三从四德”,笑不露齿,公狮就⽐较威风,仰天长啸。第三就是母狮怀抱⼩狮,很可惜这个⼩狮在*的时候破坏了,所以看不清楚,公狮踩绣球,再看⽯狮旁边有⼀对红⽯柱,象⽵节,也是那个时候⼈们祈盼⼦孙后代的⽣活能象芝⿇开花节节⾼。
  上⾯镶嵌对联,上联:肇基于斯喜紫瑶左峙芗城侧横本地名⼭钟灵秀,下联:发祥有⾃看渼⽔南来王江北绕中流砥柱汇渊源。这副对联就很好地说明了渼陂古村的地理位置和⼈杰地灵。在村的左边有座芗峰,右边是紫瑶⼭,另外还有⼀条王江,也叫富⽔河环绕整个村庄,还有⼀条渼⽔⾃南⾯绕村⽽过,门前这对⽯⿎的摆放是很有讲究的,它⼀般只有出了举⼈以上才有这样⼤的⽯⿎,整个祠堂有三进,第⼀进,共有⼗七双⽯柱,⼆⼗副对联。每副对联都是嵌字联,上联嵌“永”字,下联
嵌“慕”字,因为这⼉叫“永慕堂”,就是永远仰慕⾃⼰的祖先,据说以前当地过年时,村⾥的族长为了考验家⼈的才学,以
嵌“永“慕”⼆字作对联的,写的好的便镌刻在⽯柱上,所以当地⽂风⿍盛,代代相承。正对⾯是抱厦且于园林设计,说明当时渼陂祖先思想开明开放,那个宝瓶上的标志叫“⽅天化戟”“戟”是古代⼗⼋般兵器的⼀种,放在这⼉是有镇邪避雷之⽤,旁边有个鱼状的东西,那不是鱼,是“鳌”,传说母⽣九⼦,第⼀是鳌,第九才是龙,不是有独占鳌头的说法吗,“鳌”就是第⼀,也说明这⼉出了⼤官,中间有⼀条道,古时候叫官道。进⼊第⼆进,整个祠堂⼀共有三个这样的⽅块,第⼀个⽅块是以前渼陂读书⼈在科场上取的功名或在外⾯谋得功利之后,⾐锦还乡之后落轿的地⽅,也是以前⼥⼦出嫁或⼊嫁时落轿的地⽅。头顶有⼀
副“太狮少保”图,“太狮”是皇帝的⽼师,说明当时渼陂村学识很⾼的⼈特别多可以和皇帝和太⼦的⽼师
相娉美。由此可见,当时这⼉出了皇帝和太⼦的⽼师,同时可以看出当时这⼉的⼈学识相当的渊博,也有师塾世家的意思。
  另外,前⾯还有⼀块“教授”的牌匾,渼陂古村以前出了⼀个“江州教授”和“太常博⼠”,这也说明当时这⾥的⼈们“学富五车,才⾼⼋⽃”我们看旁边这个⿎,它的摆放是很有讲究的,⼀般有三种摆法,第⼀种摆法是朝天摆,出皇帝、出天⼦只有皇宫⾥才有,民间是不允许,第⼆种摆法也就是与墙⾯平⾏,表明这⼉出了⼤官;第三种摆法是⿎⾯与墙垂直就是⼀般祠堂的摆法。这个⿎平常是不可以随便敲的,只有村⾥发⽣重⼤事情才可以敲。这⾥有四个⼤字“忠”“信”“笃”“敬”,以前是挂有四幅这样的字画,经过很多年的沧桑,就有⼀些毁坏,后⼈把这四幅字画保管起来,并临摹了这四个字,也是那个时候的⼈希望后
⼈“忠”对国家要有忠⼼,“信”就是要讲信誉,“笃”就实事求是,“敬”就是尊敬他⼈,这也是渼陂⼈的座右铭,渼陂村光清朝就出了六个⼆品,从哪⾥看得出这⾥出了⼆品呢?从建筑上看上⾯的横梁,⼀共有五根横梁,⼀般出⼀品是七根,因为没有出⼀品,所以只有五根,但在两⾯墙壁的下⽅分别留了⼀条没有加横梁的红线,就希望后⼈能够出⼀品,⽐较⽅便的加了两根横梁。第⼆个⽅块是祭祀的地⽅,因为这⼉供放的是神坛,也是当时村⾥族长落坐的地⽅,他坐在这⼉对全村发号施令。⼀般进⼊第三进有三个门,这个中门平常是不开的,它只有在举⾏重⼤活动的时候才开启,两个侧门,⼀个中门两旁各有⼀个侧
门“左通”“右达”。
  从“左通”进⼊第三进,第三进是清朝同治⼗年加建的,这⾥是朱伯儒先⽣的家训格⾔,以前是烫⾦字,很可惜*时候⽤它来搭戏台,全部都磨损掉了,这上⾯的字是后⼈临摹的,也是那个时候的⼈们希望后⼈按照朱伯儒先⽣的家训格⾔为⼈处事,头顶上有幅画,“当朝弍品”。刚才说了这⾥没有⼀品,为什么有个弍字呢?其实这个弍乍看象个“弍”字但是在古⽂⾥的确是这种写法的,也是那个时候的⼈们希望后⼈能够出⼀品,对⾯的官帽式结构“对越在天”“对越”出⾃于《诗经》,在诗经⾥的意思是:遥对周⽂王在天之灵,在这⾥的意思是遥对祖先们的在天之灵,因为对⾯是“孔寝安”,也就是安放祖先灵位的地⽅。
  我们⾛进来看这⾥有幅“官上加冠”图,看这个“官上加冠”图⼀般站在这个⽅块⾥⾯看(⾛进⽅块),取“天地吻和”之
意,“官上加冠”图就是公鸡踩在鸡冠花上,取“官”上加“官”的谐⾳,对⾯是⼀个官帽式建筑,所以说站在这⼉看有“官升三级”之意。永慕堂在*的时候拍了⼀部电影—叫《决裂》也叫《马尾巴⼯⼈》部分镜头就在这⾥拍摄的。永慕堂的⾯积是⼀千⼆百⼆⼗平⽅⽶,建筑不费⼀钉⼀卯,横梁全部是⽃起来的,穿⽃扶架,这个总祠是举⾏重⼤活动的地⽅,同时也是祭祀的地⽅,⼀般摆酒席在房祠⾥摆,这个永慕堂曾经是红四军军部旧址,⼆楼是团级以上⼲部当时住的地⽅。
  曾⼭旧居
  曾⼭,1899年12⽉出⽣于吉安县永和镇⽩沙锦源村,乳名洛⽣,号如柏,1926年10⽉加⼊中国共产党先后任赣西特委委员,赣西南苏维埃政府主席,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上海市副市长。解放后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交通部部长,内务部长,1972年因病在北京逝世。这⾥就是“⼆七”会议期间曾⼭⼯作⽣活过的地⽅。他为“⼆七”会议的顺利召开做了⼤量的前期准备⼯作和调查研究,促进了《⼆七⼟地法》地诞⽣。它是《井冈⼭⼟地法》《兴国⼟地法》的完善和发展,为实现武装⼯农建⽴政权,夺取江西的⽬标奠定了坚定的众基础。《井冈⼭⼟地法》:没收⼀切⼟地;《兴国⼟地法》,没收⼀切公共⼟地及地主阶级的⼟地;《⼆七⼟地法》没收⼀切豪绅地主阶级的⼟地和⼀切主要由他们掌管的公共⼟地外,属于他们的⼭林、池塘、房屋也都在没收之列,这就更为全⾯地体现了对豪绅地主阶级⼟地财产的没收分配政策,有利于满⾜⼴⼤贫苦农民的要求。
  《⼆七会议》会址纪念馆
  70多年前,就在这座具有吉安风格的典型民居中,召开了我党历的⼀次会议。
  厅堂即是开会的会场。我们恢复了当年的原貌。
  为了纪念这次的会议,我们以较短的展线,⽤具有代表的⽂物、⽂献、照⽚、图表,分四个部分对会前的形势,会中讨论的主题及取得的成果,以及会后的深远影响进⾏了概述式的陈列。
  第⼀部分赣⽔那边红⼀⾓
  这⼀部分主要是反映了“⼆七”会议前的⾰命形势。1927年蒋介⽯“四⼀⼆”*和汪精卫“七⼀五”*之后,全国笼罩在⽩⾊恐怖之中。1927年8⽉,当时的吉安总⼯会主席梁⼀清在吉安中⼭场被*残忍杀害,⽽梁⼀清烈⼠正是渼陂⼈。同年11⽉,东固⾰命开始。之后赣西特委举⾏了多次农民*,如东固*、万安*。同时赣西特委遭到了国民党的严重破坏,江西省委也曾⼀度陷⼊瘫痪。
  1929年11⽉,赣西特委及时策动了吉安靖卫⼤队长罗炳辉率部起义,这是起义的旧址——值夏。
  与此同时,赣西党内对⼟地⾰命中的⼀些重⼤政治问题和政策策略产⽣了严重分歧。1930年1⽉在遂川于⽥召开了赣西、湘赣边特委和红五军军委联席会议,产⽣的⼀些政治纷争仍不能解决,⼤家⾮常盼望⽑泽东来赣西指导⾰命。
  第⼆部分唤起⼯农千百万
  ⽑泽东率红四军转战赣西南,决定1930年2⽉10⽇在东固召开会议,1930年2⽉5⽇来到陂头村,住在这间民房⾥。
  这座宽敞的梁家⼤祠堂——永慕堂是红四军军部驻地。但因当时的政治形势⼗分严峻,所以会议提前召开。
  1930年2⽉6⽇⾄9⽇,“⼆七会议”如期举⾏,出席会议的各⽅⾯代表,这幅画反映了当时会议的情形。⽑泽东主持会议并作政治报告。。
  “⼆七会议”对政治形势、武装众,建⽴红⾊政权和没收分配⼟地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激烈的争论。在⽑泽东的耐⼼说服和⼤多数⼀会者的努⼒下,取得了重要成果。曾⼭曾经亲历了这次会议。
  这⾥的⽂献资料从各种不同⾓度对“⼆七会议”作了实录。这是近年来学术界对“⼆七会议”的研究著作。
  为了加强对赣西南⾰命的领导,“⼆七会议”决定成⽴统⼀领导红军和⼏块根据地的新的前委。前委常委由七⼈组成,书记⽑泽东,常委曾⼭、刘⼠奇、朱德、潘星元,候补常委黄公略、彭德怀。
江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前委于2⽉14⽇发布了第⼀号通告。(《前委通告》)
  “⼆七会议”在《井冈⼭⼟地法》和《兴国⼟地法》的基础上,结合赣西南⼟地⾰命的实践经验,制定⼀部更加完备的赣西南《⼟地法》,亦称《⼆七⼟地法》。(介绍《⼟地法》及说明⽂字)。它的完备主要体现在三⽅⾯:
  ⾸先,在没收对象和没收内容上更明确。相对于前两部《⼟地法》⽽⾔,《⼆七⼟地法》除没收⼀切豪绅地主阶级及公共⼟地外,属于他们的⼭林、池塘、房屋均在没收之列。同时有了没收的时间限制,
这就充分满⾜了⼴⼤贫苦农民的要求,体现了会议提出的“⼀要分,⼆要快”的思想。
  其次,在分配对象上更全⾯。前两部《⼟地法》只规定分配给农民耕种,⽽《⼆七⼟地法》除规定把⼟地“分配与贫苦农民”外,还规定:“豪绅地主及*的家属,经苏维埃审查,准其在乡居住,⼜⽆它种⽅法维持⽣活的,得酌量分与⽥地。”
再次,在废除债务和征收农业税⽅⾯作出了新的规定。前两部《⼟地法》没有各阶级间借债如何处理的规定,⽽《⼆七⼟地法》则对此作出了明⽂规定:“⼯农穷⼈⽋豪绅地主之债,⼀律不还,债券借约限期缴苏维埃或农会焚毁”等。在⼟地分配后征收农业税⽅⾯,前两种《⼟地法》对收⼊多少应征百分之⼏没有法定条⽂,⽽《⼆七⼟地法》⾸先指出征收⼟地税的⽬的和⽤途是“为**的需要,及增加众利益的需要”,必须按分⽥数量分等征收。
  《⼆七⼟地法》是党在*失败后领导⼴⼤农民进⾏⼟地⾰命以来,较为完整和全⾯体现我党⼟地劳动⾰命路线的⼟地法,它表明了⼟地⾰命实践经验的丰富和⼟地⾰命的深⼊发展。
  第三部分⼗万⼯农下吉安
  “⼆七会议”结束后,赣西南⼴⼤苏维埃区域出现了⼀派⽕红的⾰命形势。《⼟地法》得到推⾏和实施。这是⽑泽东在赣西南农村调查写下的报告。
  这些⽂物,反映了当时农村⼟地没收分配的⼀斑。
  这组画从赣西南苏区军民⽣活的⼏个侧⾯,让我们领略到了从封建桎梏下解放了的⼈民的精神风貌。朋友们,你们能感觉到吗?
  根据“⼆七会议”决定,赣西、赣南、湘赣边三特委合并成⽴赣西南特委。
  “⼆七会议”提出了“争取江西”的⼝号,肯定了攻打吉安的决策是正确的。在不到⼀年的时间⾥,赣西南军民发起了⼋次攻打吉安的⾏动。1930年10⽉,红⼀⽅⾯军和赣西南众武装联合作出第九次攻打吉安的决策。这是⽑泽东、朱德发布的进攻吉安的命令。这是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关于攻打吉安的部署(《命令》《通知》)。
  攻打吉安态势图:吉安守敌邓英4个团,还有警察⼤队和省保安团之残部,兵⼒⼤约五千余⼈,但⾃螺⼦⼭经真君⼭到神冈⼭挖有⼀个半圆形深壕沟,壕沟内外布了七道通电铁丝,并建有⼋个碉堡,⽤邓英的话说:吉安固若⾦汤。敌⼈还封锁了江⾯,集中了所有船只在⽩鹭洲北,这是作好了逃跑的准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