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季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含答案)
2023年春季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20分)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3题。(6分)
读《社戏》,十几个少年,“撺 duō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让人领悟到孩子间纯真美好的友谊;读《安塞腰鼓》,“它震憾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让人感受到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读《大自然的语言》,“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让人了解到大自然的奥秘;读《大雁归来》,“当一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让人体味到动物世界的美妙……徜徉在语文园地,我们收获多多。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撺duō( )____________雾霭( )
2.文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出来,并订正。(2分)
“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对应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4-6题。(6分)
①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在语文课上学习语文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学习语文。②只要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③漫步公园,一句“小草梦正酣,请君勿打扰”的标语,让人发现标语也可以如此诙谐______步入教室,一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条幅,让人领略古诗中的哲思妙趣;连接互联网,“点赞”“给力”等生动易记的网络流行语,让人感叹网络语言的别样魅力。④要学好语文,还要多读好书。⑤只要有一双慧眼,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蕴含着语文的智慧!
4.第①句中有一处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第③句画横线的地方应填入的标点符号是。(2分)
6.第______句偏离主题,应删去。(2分)
阅读朱自清《经典常谈》选段,完成7-8题。(4分)
江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甲】《汉书》的名称从《尚书》来,是班固定的。他说唐、虞、三代当时都有记载,颂述功德;汉朝却到了第六代才有司马迁的《史记》。而《史记》是通史,将汉朝皇帝的本纪放在尽后头,并且将尧的后裔的汉和秦、项放在相等的地位,这实在不足以推尊本朝。况《史记》只到武帝而止,也没有成段落似的。他所以断代述史,起于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共十二世,二百三十年,作纪、表、志、传凡百篇,称为《汉书》。班固著《汉书》,虽然根据父亲的评论,修正了《史记》的缺失,但断代的主张,却是他的创见。他这样一面保存了文献,一面贯彻了发扬本朝功德的趣旨。所以后来的正史都以他的书为范本,名称也多叫作“书”。他这个创见,影响是极大的。
【乙】《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表、志由曹大家和马续补成;纪、传从昭帝至平帝有班彪的《后传》作底本。而从高祖至武帝,更多用《史记》的文字。
这样一看,班固自己作的似乎太少。因此有人说他的书是“剽窃”而成,算不得著作。但那时的著作权的观念还不甚分明,不以抄袭为嫌;而史书也不能凭虚别构。班固删润旧文,正是所谓“述而不作”。他删润的地方,却颇有别裁,决非率尔下笔。
7.根据甲、乙选段,概述班固编撰《汉书》的原因。(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甲、乙选段,班固编撰的《汉书》有哪些独创之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一)(共6分)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明清之际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乌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中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义,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③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宣传,这首诗便被传诵
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容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的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改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
⑤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⑥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
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蔟。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⑦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有删改)
9.作者从唐宋大诗人的诗中发现了物候变化的哪些规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面的语段可以放在文中的哪两段之间?为什么?(2分)
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文阅读(共20分)
(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2.下列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平”“涵”“混”等词富有表现力,写出了秋天洞庭湖湖水上涨、水和天空浑然一体的宏伟阔大景象。
B.颔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洞庭湖澎湃的磅礴气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