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二高分校高三往论述类文本阅读
——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规律
一、客观选择题考查内容及命题特征
选择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就是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的信息;“整合”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把握各个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做选择题时可分“索检原文 →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出信息来源区域(即索检原文)一般不难,关键在于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之后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
命题总特征: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部分错误,包括定语、状语或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二、设误的常用六种方法:
1.删:删减。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5.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注: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三、选择题的设错陷阱的规律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以偏概全
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特征是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例:P1《围棋与国家》第1题C“围棋····东汉时已深受人们·····”
原文是“东汉中后期···”,扩大了范围。
解题对策: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重点关注: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以偏概全题型特别强调范围和程度,不能题题都考虑以偏概全,同学们不要神经过敏。
2.强加因果:
强加因果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 “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在中华文明的语境之内考虑,中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经过了正确、高明、有效、证实的检验。在理论上,中医有着自己完备的有足够生长能力的思想体系,在某种意义上,这套体系与西方现代医学目前所基于的还原论、机械论、决定论的“科学方法”是水火不容的。在实践上,中医拥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依据和经验依据,这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远在西方现代科学诞生之前,就已经完善成熟了。为什么要等西医出现、在获得了西医的证据之后,中医才能获得价值、获得意义、获得生存的权利呢?
相反,按照刘易斯·托马斯的说法,现代西医作为一门年轻的科学,只有一百年的历史。也就是说,现代西医虽然有科学依据,却没有充分的历史依据。比如四环素,相信上市的时候也经过了临床实验,获得了科学依据,但是十年之后发现,小时候有幸享用这种科学产品的孩子长出了一嘴四环素牙。还有那个著名的“反应停”,只用了几年功夫,就导致了上万名婴儿畸形。当然,科学卫士们会说: “反应停”之所以酿成悲剧,恰恰是因为它上市的时候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如果我们把“充分”理解成足够的时间长度,那么,又有哪一种医术比两千年的中医更加充分呢!
选项: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医和仅一百年历史的西医,因历史的巨大差距而势成水火。
原文:造成中医和西医 “水火不容”的原因,是两者的“思想体系”与“科学方法”不同,而不是因历史的巨大差距。
比较选项与原文,选项把不是原因嫁接为原因,是强加因果。
再例如:选文《风格的多样性》(下一个问题的例文)
选项:伟大作家的创造才能具有多方面的适应性,是因为其作品反映的生活包括了广阔的
天地。
原文:伟大的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包括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他的创造才能具有多方面的适应性。
比较选项与原文,原文前后是并列关系,没有因果,选项是强加因果。
P1《围棋与国家》第2题C,把原文的部分结果当原因,也是一种强加因果。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3. 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可能与必然)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故意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例如,P1《围棋与国家》第1题A 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比较原文,“围棋极可能源自
上古时期····”,选项故意漏掉“极可能”,把推测语气变成了肯定语气,把可能当成必然。
再例如:《风格的多样性》
少数民族高考加多少分风格的多样性不仅表现于不同的艺术家的作品中,而且也表现于同一艺术家的作品中。伟大的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包括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他的创造才能具有多方面的适应性。他所创作的作品虽然有着一种主导的、占优势的风格,但并不排斥他创造出具有多样风格的作品,布封曾说:“随着不同对象,写法就应该大不相同” ,“一个大作家决不能只有一颗印章,在不同作品上都盖上同一的印章,这就暴露出天才的缺乏……”胡应麟对杜甫的艺术风格的评价是:“正而能变,大而能化,化而不失本调,不失本调而兼众调。”这里所说的“本调”与“众调”的关系,体现了艺术风格的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一般说来,沉郁是杜甫作品中占主导的风格,但并不能用这一种风格来说明杜甫全部作品的艺术特。杜甫的艺术风格是丰富多采的,有“欲倾东海洗乾坤”那样的豪放,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样的深沉,也有“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那样的悲壮和“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那样的轻灵……尽管杜甫作品中的基调还是那种积极的忧国忧民的沉郁的精神。其次,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的发展,常常包括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不同时期,由于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生活经历的变化,构成了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的可能性。
选项:一个作家艺术风格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间当然会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
原文:由于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生活经历的变化,构成了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的可能性。
分析:比较选项与原文,主要差别是选项有“······当然会产生···”,原文有“······的可能性”
判断这类选项错误,只需出一个反例即可。
重点关注: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4.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例:到宋代,内地茶叶生产飞跃发展,其中一部分茶叶用于博马,实行官营,在四川的名
山等地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茶马司”。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选项:在宋代,“茶马互市”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原文: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解题对策: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
5.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例:以上这些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全面、有机 与动态几项,只是从不同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几个思考的角度。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日中则仄,月盈则亏” “盛极则衰,否极泰来”。有了这些对变化形势的理解,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者,却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自已调整命运。这是一种乐观的命运观,正如海边冲浪的弄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潮头,调整自己的动作:在满潮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机。这种智慧不能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始能浓缩为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
选项: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全由直觉获得,没有有深度的哲学探讨。
原文 :这种智慧不能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
比较选项和原文,原文是“必须有···”,选文是“没有”,选项是典型的混淆是非。
6.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例P4浙江卷:《国学》中A项“····在没有小学功夫的情况下····”原文没有提及朱子、二程等人的没有小学功夫,是清儒说他们空谈义理。典型的无中生有
解题对策:考生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7.混淆充分、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只有……才,充分条件:只要……就
例:《围棋与国家》第3题D,
选项:对围棋······,只有把···作为···出发点,就能·····地位。
原文:文章最后一段开头,“应当是”强调了立足点、前提条件,从行文看,这是指必要条件,而本项的表达变成了充分条件。
8、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
例:中国人还有对于“动态”的注意。《易经》一书全是讨论变易的过程;五行相生相克,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 “文化”一词的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这一命题,又与上述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陈述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
选项:太极图与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显示出中国人的思考方式的特点。
原文:文化”一词的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