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备课-教学设计模板
课题名称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
执教教师 | 学校名称 | |||||||
年级 | 四年级 | 科 目 | 语文 | 课时安排 | 一课时 | |||
一.学情分析 | ||||||||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古诗,也掌握了一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诗的意思基本能理解。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理解诗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词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诗词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学生无法理解,这需要教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弄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情。 | ||||||||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
1、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重点说明信息技术应用在支持教学优化与支持学生学习方式创新中的教学 | ||||||||
我曾对我校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现状做过一次抽样调查发现:不喜欢古诗文的约占55%,喜欢的约占25%,无所谓的约20%,其中不喜欢的主要原因有:①古诗文本身难学;②教师填鸭式教育,无法激起学习兴趣等。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件中努力创建与古诗文内容相符合的情境,借助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形式,通过对学生的多感官刺激,将学生引入课堂中来。这样的话,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又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就不再畏惧古诗文,学习起来水到渠成。在讲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先播放诗人李白的相关资料,拉近学生与诗人之间的关系。在讲解“西辞”的含义时,为了让学生明白是面向西辞别向东去,播放了动画演示一条小船由黄鹤楼出发向东去往广陵,学生能清楚明白掌握这一词语的含义。为了让学生能更有感情的朗读诗文,给他们配上《阳关三叠》的背景音乐,这些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更好的服务于语文教学,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 ||||||||
四.信息化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 ||||||||
1.信息化教学环境分析: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 2.教学资源准备情况: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 | ||||||||
五.教学过程 |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信息技术支持优化教与学的情况分析 | |||||
多媒体是什么意思激趣导入,理解诗题 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分步解读,理解诗意 重点赏析,渐入诗境 想象画面,体悟诗情 | . 说古诗题目 《赠汪伦》、《山行》,引出送别诗。进而导入课题《黄鹤楼送孟浩之广陵》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把课下注释也读一读。 检测朗读情况,指名读古诗(1-2人) 简单讲解古诗停顿划分,之后教师范读古诗 要求同学们合作交流,结合自己的预习,小组内说一说每一句的意思,把解决不了的字词圈出来。 抓住“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碧空尽”等重点赏析。 运用激情昂扬的语言为学生做铺垫 | 背诵诗句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题的意思 学生朗读诗文 读古诗 配乐再次齐读古诗 学生小组合作,说诗意。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体会 想象李白站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对好友的惜别之情流露其中。 | 配乐《阳关三叠》,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 动画演示“西辞”,让学生明白是船面向西辞别往东去。 运用多媒体出示烟花三月的美景和孤帆远影的落寞,让学生在心理上形成落差,更能体会到诗人依依不舍的感情。 播放画面,滚滚江水东流,岸边唯独剩下诗人自己,想象自己曾经和好友的快乐日子一去不复返,伤感之情无以言表。 | |||||
六、教学评价设计 | ||||||||
本节课教师采用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范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渐入诗境,教师适时点拨重点词语,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人的感情,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总之,这节课学生基本能够体会诗人和好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 ||||||||
七、课后反思 |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又有一种阔大深远的意境。这是唐代时期非常盛行的送别诗中的佳作,读来很有韵味。《新课标》对三、四年级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古代诗词语言精美,生动,本节课我采用解诗题、知作者、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六个步骤进行教学,让学生以读促悟、入境悟情,从而领悟诗意,体验诗情。 导入之后由于诗题较长,所以除了读正确之外还要读出节奏。而对于诗文,先做到正确、再读出节奏,而重点是要读出韵味。如何进入到诗的情境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再读出诗中情。我想这也是这节课做得最不够的地方。学生都知道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依依惜别”“恋恋不舍”学生能够说出我们老师要的和考试要的标准答案,可是这种情却进入不了学生的内心。也就是说学生不是有感而发的。 有人说:诗歌是无声的音乐。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享受古诗的韵律美,画面美以及整体美,以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我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要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要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教师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进而入情。在 “悟诗情”教学环节时抓住两个主要意境点“烟花三月”和“故人西辞”,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调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流淌的是诗意的语言,涌动的是真实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但是这里比较遗憾的是我的操作太快,没有给学生更多的品味的时间。 | ||||||||
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机器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收集诗人,黄鹤楼及广陵等有关的资料,做成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哪些?《山中送别》,生齐背。
2、在古代,由于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送别诗)
3、请大家打开书本第100页,第20课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都是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今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解诗题—知诗人—读诗句—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板)
(一)、解诗题
1、生一起把课题读一遍吧。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要求回答完整)
师:很好,你读懂了送的地点。
生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你能从题目中知道那么多,真不简单呀!
3、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到广陵)
(二)、知诗人
1、谁来说说李白是一个怎样的人?
李白是唐代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酒仙、侠客,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李白就是其中最亮的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
2、谁来说说孟浩然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也是唐代诗人,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他比李白大12岁,但两人一见而故,成为知己。我们学过他的诗有哪些呢?《春晓》《过故人庄》
(三)、读诗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