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目标导航] 1.了解玄武门之变,把握唐太宗登上皇位的条件和必然性。 2.通过了解“贞观之治”以及唐太宗时期采取的和对外政策,理解唐太宗的历史贡献。 3.结合唐太宗的历史贡献及其晚年的反省,理解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其历史启示。
一、玄武门之变
1.背景
(1)李世民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隋朝,为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统一后,设立“文学馆”,收罗人才。
(3)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联盟,反对李世民。
2.经过
(1)李世民收买太子府心腹人员,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
(2)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李建成、李元吉,最终登基。
[历史认识]
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
1.唐太宗的措施
(1)吸取隋亡教训,深信“民本”道理。
(2)政治上:选贤任能,虚怀纳谏,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能谋善断的房玄龄、杜如晦。
(3)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4)律法上: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制定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原则的《唐律》。
(5)文教上: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历史认识]
“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1.背景
(1)唐初,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唐高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2)唐太宗巩固统治后,开始经营中国边疆。
2.措施
(1)武力征讨:先分别讨伐,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2)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在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3)册封后嗣:630年,接受“天可汗”的尊称,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后嗣。
(4)和亲通婚: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和亲。
3.影响: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使少数民族首领愿意“世为唐臣”。
[史论要旨]
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
(1)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四、开放的对外政策
1.政策
(1)开放的对外政策
①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②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③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界性的大都会。
(2)宽容的宗教政策
①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的政策。
②召见去天竺取佛经的玄奘。
③召见朝鲜、日本僧人。
(3)重视传播唐文化: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朝鲜、日本深受汉文化影响。
2.作用
(1)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彩。
(2)朝鲜半岛大量吸收汉文化;推动日本“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过程。
[史论要旨]
唐太宗对外政策的特点是对外开放,兼收并蓄。这一政策体现了大国、强国的气派,对待东西方文化十分大度和宽容。
五、晚年的反省
1.晚年的过失:鲜有纳谏,大修宫殿。
2.反省与自我评价:撰写《帝范》,反省过失;评价自己“功大过小”。
[知识图示]
主题一贞观之治
史料一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①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唐太宗言论节选
史料二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魏征),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征,欲尽其言。征语不时尽,鹞死怀中。——唐笔记小说集《隋唐嘉话》
[史料解读]
(1)由史料一①可知,唐太宗认为欲使百姓不失农时,君主必须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史料二中,唐太宗因听魏征进谏,导致爱鹞死于怀中,说明其具有虚怀纳谏的优良品质。
[问题思考]
(1)依据史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治国思想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二反映的本质问题。
(4)出现史料二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与民休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出现社会、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为唐朝的繁荣奠定基础。
(3)唐太宗虚怀纳谏,实行开明政治。
(4)皇帝的个人品质;唐朝建立,注重吸取隋亡教训。
[史论总结]
“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
(1)隋的统一与发展经济的措施为唐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政治上,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重视法律,颁行《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3)经济上,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继续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使唐初社会经济
逐步复苏。
(4)文化上,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5)上,实行开明的,正确处理了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
(6)对外关系上,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增强了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7)广大劳动人民在较为的环境里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精神财富。
主题二评价唐太宗
史料一武德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攻克隋朝东都(洛阳)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禁感叹道:①“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
史料二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李世民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下令重修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李世民遂接管过来,①“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连同“飞山宫”在内的庞大建筑,豪华气派,极尽奢靡。整座工程,都是黄金白银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来的。
史料三李世民28岁登基,在位23年,①文治武功,千古罕有。
[史料解读]
(1)由史料一中①可知,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穷奢极欲的暴虐统治是其灭亡的原因。
(2)史料二反映了唐太宗统治后期追求豪华,大兴土木的情况。由①得出,唐太宗大兴土木,劳己伤财,奢侈浪费的结论。
(3)由史料三中①可知史料全面肯定唐太宗。
[问题思考]
(1)依据史料一指出,李世民从隋亡中得出的认识是什么?为此,李世民执政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2)与史料一相比,史料二中李世民的主要变化是什么?有何影响?
(3)史料三对李世民的评价是否全面?结合上述材料简述理由。
答案(1)实施暴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措施:任用贤能之人;善于纳谏;轻徭薄赋;注重民族团结等。
(2)劳民伤财,大兴土木,奢侈浪费。影响:加重了百姓负担,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激化了社会矛盾,影响了社会稳定。
(3)不全面。李世民前期统治贤明,推行德政,但未能贯彻始终。
[史论总结]
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1)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这就为社会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加强了同周边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与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
繁荣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唐盛世
(4)唐太宗善于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他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1.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
答案 A
解析唐太宗主张军国大政“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旨在消除皇帝一人决策易出现失误的弊端,说明他重视发挥大臣参政议政的作用,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叙述与皇权至上这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不符。
2.唐太宗时期开始设置的羁縻府州,是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这一制度( )
①是唐政府对民族地区实行直接管理的基本形式
②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③得到了少数民族首领的拥护
④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在羁縻府州,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都督、刺史,并且这些官职子孙世袭,因此,该制度是唐朝对民族地方的一种间接统治形式,①说法错误,排除含①的选项。
3.晚年的唐太宗曾自我评价道:“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唐太宗的主要功绩有( )
①重用人才,善于纳谏②文德治国,完善科举③不夺农时,轻徭薄赋④修筑驰道,统一文字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④是秦始皇的活动,可直接排除,故答案为A项。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