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代诗歌中的比兴手法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诗歌的巅峰,可谓名家辈出、精品如林、盛况空前。唐诗以其卓越的思想性、艺术性永载中华诗歌艺术史册,千古流传。唐诗在艺术性方面继承了先秦、秦汉、魏晋等的诗歌创作的精华,将诗歌中的比兴表现手法提高到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本文拟在综述唐之前诗歌中比兴成果的前提下,对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诗歌的比兴艺术成就进行初步的探索研究。
一、唐之前的艺术成就为唐代诗歌运用比兴奠定了基础
我国的古代文论中多次论及在诗歌创作中应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例如,《论语》的“兴、观、、怨”说,《文心雕龙》的“比兴”说,《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诗品》的“诗有三义”说。其中,“兴”,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是指诗歌要有含蓄蕴藉,意在言外,余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比”,比喻,即“因物喻志”,指的是诗人的情志要曲含在物象的描写之中。比兴是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衡量诗歌品位高低的主要标准。
《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多用本义,比较单纯。例如,兴的运用:“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
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郑风·野有蔓草》)。前两句写绿意浓浓、生机盎然的景物,继而写清秀妩媚的少女,就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一样清新可爱。最后写诗人与少女邂逅相遇的喜悦心情。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交相辉映。
至魏晋,诗中比兴的运用则隐晦曲折。例如,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堪称比兴佳作,全诗用比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曹丕称帝后迫害异己势力,杀死曹植的好友丁仪等人,此诗是在诗人无力营救,异常悲愤的情况下写的。诗中用“见鹞自投罗”的黄雀来比喻自己和友人的处境十分危险,幻想有一个“拔剑捎罗网”的少年来解救自己和友人逃出困境,以质朴恳挚的语言,哀怨与激昂交织的情调,表达了对友人遇难无力救援的悲愤心情。再如,正始诗人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多用比兴手法。其中的第一首中“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以“明月”、“清风”、“孤鸿”、“翔鸟”的形象描写,渲染深夜凄凉的气氛,衬托诗人孤独的心情。
二、唐代的诗歌创作继承与发展了比兴艺术
初唐的诗坛,摆脱了齐梁诗风的影响,举起了诗坛革新的大旗;至盛唐,诗歌繁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晚唐诗歌虽然不及盛唐繁荣,但也出现了杜牧、李商隐许多著名诗人。唐代诗人的创作,各有其风格和特,但大部分有艺术成就的诗人,都创造性地继承了前世的比兴艺术表现手法,并将其运用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一)初唐时期诗坛中的比兴艺术手法
初唐“四杰”中的王勃,首先继承了前世诗歌创作的比兴艺术手法,他在《咏风》中写道:“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 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 为君起松声。” 本篇所咏的“凉风”,正如宋玉的《风赋》所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 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风本来都是自然现象,但诗人用 “驱”、“卷”、“寻”、“出”、“有情”、“为君”等将其拟人化,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作者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意在以风喻人,托物言志。“四杰”的共同特点是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诗人渴望在政治上建功立业,但屡遭打击,壮志难酬,因此,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另外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因比喻贴切,深蕴哲理,也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骆宾王在侍御史任上因向武则天进谏而遭诬入狱,写下了著名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的一、二句是对偶句,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引起客思。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己,高唱的秋蝉两鬓乌玄,而自己却增添了白发,“白头吟”是双关语,一指白发,一指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巧妙用典,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了诗人对国家一片忠爱之心。五、六句纯用“比”体,以蝉喻人,“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第七、八句仍用比体。秋蝉居高树,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诗人品性高洁,含冤入狱,又有谁来替诗人雪冤呢?只有蝉能为我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长吟。此诗譬喻贴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大唐盛世继“四杰”之后,陈子昂举起了诗坛革新的大旗,他在其文论《修竹篇序》中对齐梁诗歌“兴寄都绝”提出了批评,并提出了著名的“兴寄”说。所谓“兴寄”,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这正是对前世比兴手法的弘扬。他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并且兼有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例
如,《感遇》其二:“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这首托物感怀之作,前四句赞兰若的秀美与幽独,正是写自己的怀才与高洁;后四句感叹兰若的凋谢,是写自己在现实中备受摧残与理想破灭的悲愤。全诗物我融合,寓意深婉,风格清新,生动感人。
(二) 盛唐时期诗歌创作中的比兴手法
边塞诗派的比兴具有清刚之美。唐代疆域辽阔,为维护和平统一,安边性质的战争时有发生,因而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尤为繁荣。岑参是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其诗作笔力雄放,擅长用比,且多用明喻。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以花喻雪,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新颖贴切,颇富有浪漫彩。又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比喻与夸张连用,极写唐军的声威超于自然之上,仿佛冰冻的雪海亦为之汹涌,巍巍阴山亦为之摇撼,胡兵亦必将败如山倒,出神入化之笔表现出一种所向无敌的气概。。再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火山”即今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岩石红如火,尤其时当盛夏五月,气候炎热。在
写出了火山赫赫炎威之后,接着便写刘判官过人之勇,使读者如临其景。在断绝人烟的原野上,一马飞掠而过,向火山扑去。以鸟比马,极写其疾如飞,形象地歌颂了刘判官一往无前的气概。王昌龄是边塞诗派中专攻七绝的高手,诗风雄浑跌宕,爽丽自然。例如《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首句以无边的烟雨起兴,第二句以孤峙的楚山自比,后两句临别叮咛以冰心玉壶自喻以蔑视谤议,从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将精巧的构思融化在清空明澈的意境中,余韵无穷。
李白堪称为大唐盛世的歌手。他的诗歌除了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之外,运用新奇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抒写炽热情感也是其突出的艺术成就。首先,他的诗歌常用比喻。如在《古风》其三十九中,用“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比喻社会不公;《古风》其三十七中“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和《送裴十八图南归蒿山》中“风吹兰芳折,日没鸟雀喧”,都是用来比喻腐朽黑暗的统治者黑白颠倒,贤愚不分的。其次,李白诗歌中的 “比”,不只是比喻,也包括比拟。例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前两句中的“尽”与“闲” 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寂寞的心情与寂静的山景忽然冥会,灵性相通,浑然一体。实际上,
诗人写山的“有情”,是为了表现世态炎凉和人的“无情”,并以此表述其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心境。又如,《劳劳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把无知无情的春风化为有知有情,为抒写感情服务。他更善于以月拟人寄托情怀。例如《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把山月写成有情的同伴;《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明月当成可以解答问题的挚友:《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怀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同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拟人化的手法,把月影化成知己,以寄托自己的感情。
盛唐的李杜在比兴的运用上均有突出的艺术成就,但李白注重用比,而杜甫善于用兴,抒发不忘故国和忧时伤事思的情感时,多半通过感物兴怀来表述。例如,杜甫的旷世之作《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前四句托物寄兴,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寄兴的目的是极力渲染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后四句抒情。三联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全诗哀切之极,悲怆沉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