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阅读考前专项练习
2022年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阅读考前专项练习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阅读宋词,完成练习。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③。
料峭④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⑤萧瑟⑥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⑦。
元宵节的诗句 古诗
注释:①吟啸:吟咏长啸。②芒鞋:草鞋。③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④料峭:微寒的样子。⑤向来:方才。⑥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⑦也无风雨也无睛:意思是风雨天气和晴朗的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B.“竹杖芒鞋轻胜马”写出了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的豪迈与喜悦
C.“一蓑烟雨”既指自己身处风雨之中,也象征着所经历的人生风雨、政治风雨,“任平生”写出了词人面对各种风雨的无所畏惧,体现了他坚强、乐观的精神
D.“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传达出词人对万物失去兴趣、心灰意冷的情绪
[2]本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所作,从中你能读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完成练习。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是由______代词人_____所写的一首词。“________” 是词牌名,______是词题。
[2]首词中“见”字的读音为_________, 它的意思与“_______”相同。
[3]这首词描写的是______季的景,从“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词语可以看得出来。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嗅觉和听觉描述了丰收在望的喜悦。
[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了词人对乡村夏夜的宁静和优美的喜爱,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B.表达了词人旅途的忧愁孤寂、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课外阅读。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的韵脚是____________,描写的季节是__________。
[2]给下面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乱花”的意思是(________)
A.指花朵大小不一,显得很杂乱。
B.各种颜的野花。
(2)“渐”的意思是(________)
A.渐渐。 B.进。
(3)“欲”的意思是(________)
A.副词,将要。 B.欲望。
[3]解释下面的诗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本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漫步西湖所见到的明媚风光。(________)
(2)本诗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诗歌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孤山寺和白云。(________)
(3)“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________)
(4)“早”字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之情。他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情态,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________)
[5]诗人抓住了哪些具有春的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江上渔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读到这波涛滚滚的江水,你想到的是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后两句使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正月十五日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暗尘:__________________  (2)逐人:__________________
(3)游妓:__________________  (4)金吾:__________________
[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描写了什么景物?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写两句描写元宵节的古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中庭地白树栖鸦”中“地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清美的意境让我们联想到学过的李白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委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下列没有表达思念之情的是(______)
A.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C.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下列对古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树栖鸦”以动衬静,既描写了鹊鸦栖树的情形,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B.朗读时,“冷露无声湿桂花”可以读得轻柔一些,读出其中的静寂、幽美之意
C.“人尽望”说明中秋月夜景奇特,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D.整首诗塑造了一个孤独无眠、望月苦思的游子形象,诗人的心境是孤寂的
7. 古诗文阅读。
春光好・天初腰
(五代)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竟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1]从文学体裁上看,《春光好·天初暖》是一首词,“春光好”是这首词的________,句末押_____________韵。
[2]词人笔下的初春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花偎雪坞浓香”中“偎”字用得极妙,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古诗词阅读。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这首诗是描写作者春季寻花的情景,向我们描述了   、花压枝头、   、   等几个画面。
(2)对于这首诗,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句描写作者在黄四娘家赏花的情景,表达了对美好春光的热爱和赞美。
B.诗中“压”、“低”用得准确生动,描绘出繁花把枝条压弯了的情景。
C.第三句写彩蝶时时舞,间接写出花的芬芳鲜艳,使诗人也“留连”起来。
D.诗中“时时”对“恰恰”,表达诗人留恋花蝶之时,忽被莺声唤醒的不快与失望。
9. 阅读理解。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①,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金络脑:一种贵金的鞍具,借指马受到重用。
[1]先解释画线字的含义,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秋: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的第一、二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的三、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代)诗人 。
[2]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好像 B.等闲:平常 C.浑:浑浊
[3]解释下列词语。
(1)吟:____________________ 。
(2)千锤万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若等闲: 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首(   )诗。
A.借景抒情 B.托物言志 C.借物喻理
[5]诗句_______________写出了石灰的特点。
[6]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_________)千锤万击,(_________)烈火焚烧,(________)粉骨碎身,我(_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