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10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六年级下册语文10古诗三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六年级下册语文10古诗三首教案第 1 篇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魂”字,重点指导书写“魂”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正确读写“牧童、遥指”词语,并注意“遥指”的“遥”。
  2.背诵课文,并会默写。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春天》)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设计意图: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元宵节的诗句 古诗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纷纷”、“行人”“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quot;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境界。】
  学生齐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默读古诗,学习生字
  多媒体出示“欲、魂、借、酒、牧”5个生字,老师讲解“欲”字与“浴”区别来记,“酒”和“洒”区别来记。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理解古诗内容,画出自己体会的诗句的内容,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四、小结
  教师提问: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小结。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板书设计:
  清明
  画面:雨纷纷→欲断魂→杏花村 六年级下册语文10古诗三首教案第 2 篇
教学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
描绘大自然美丽景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ldquo;zhai”,不要读作“cha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a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