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乞巧》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元宵节的诗句 古诗
《古诗两首》《乞巧》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等四个生字。
2、能有节奏、有韵律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增强语言文字学习的兴趣,培养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深入情境,富于节奏、有韵律的朗读,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乞巧是本诗教学的难点。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教师讲述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2、刚才老师讲的故事与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知道是什么节日吗?(乞巧)巧》教学设计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认读音节,强调读音。
指导书写:乞、巧。比较:乞与气。强调两个字最后一笔的区别。
[设计意图:由故事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关注乞与巧的音节,让学生注意两个三声字在一起时音的变化。]
过渡:同学们,乞巧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二、解新题,知作者:
1、理解课题
出示资料袋:相传织女美丽无比,心灵手巧,她能用丝织出特别美丽的锦锻。人间的女子们都盼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美丽灵巧。于是,她们纷纷在七月七日牛郞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向织女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思考:从资料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
小结:乞巧是人间的女子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
[设计意图:加深了解乞巧的来历及含义,为下文学习诗句作铺垫。]
2、认识作者。
出示林杰的简介:林杰,字智周,唐代诗人。小时侯非常聪明,六岁写诗,出口成章。他还精通书法、棋艺,有“小神童”的称号。
过渡:看了作者的简介,想不想学习他写的诗?
三、明诗义,悟诗情:
1、初读古诗,认读节奏
(1)、自由朗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诗。评价读诗。
讲解:7个字的诗,我们称它为七言诗。读诗时要有节奏感,这首诗的节奏是2-2-3。
(3)、师范读。
提示:按节奏读诗。同桌间你读我听,我读你听,熟读古诗。
过渡:通过读诗,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汇报。
小结:我们读诗,只读准字音是不够的,还要边读边想像,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诗的意思,品出诗的滋味。
[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要读准节奏,这是理解诗的第一步。让学生初步感知本诗的脉络。] 过渡:请大家再读古诗,读一句诗想像一下诗中的画面,理解它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大家做出记号。
2、再读古诗,品悟意境
(1)、出示:七夕今宵看碧霄
①、思考:这句诗中有两个字音相同,能区分吗?
学生交流。
出示:宵——霄。
指导学生区别字形、字义。引导理解:“宵”组词~元宵节“元宵节”是新年后的第一个节日,在晚上过。“宵”是晚上的意思。“霄”,是“雨”字头,从天上来。指天空。
②、想像诗境,谈谈自己的感受。
小结:七月七日夜空星光灿烂,诗人写下了美丽的的诗句:七夕今宵看碧霄。这样优美的情景,怎不叫人想到牛郞织女在天上相会的故事?
板书:天上相会
过渡:牛郎织女在喜鹊的帮助下每年才相会一次,人们在“看碧霄”的时侯怎好意思打扰他们?所以我们读“看”字时,要轻一些。
③、指导朗读:七夕今宵看碧霄
过渡:是啊,牵牛织女千盼万盼,终于盼到了相会的时刻,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 设计意图:由满天星星,过渡到牛郎织女,需要学生有很好的想像力。指导朗读,是让学生静心感受时空变换带来的心理体验。通过读与想像,达到理解诗境的目标。]
(2)、教师范读第二句:牵牛织女渡河桥
指导朗读。
小结:牛郞织女见面是多么喜悦,多么激动。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前面两句诗。过渡:天上牛郎织女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
[ 设计意图:由天上到人间,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拓展。本句诗不必详细讲解,学生通过分享前面的资料能明白含义。] (3)、出示: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①、自由读诗,想一想:从诗句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家家都在做什么?
指名交流。
出示:古时,在民间七月七日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年轻女子对这一天兴趣最大。她们穿新衣,拜双星,并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
讲解:其实,不管人们采取哪种方式乞巧,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乞求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
板书:人间乞巧
过渡:七夕在古代也称为“乞巧节”“女儿节”。其实,小孩子、老人也喜欢乞巧节。我们认识一下这个节日。
②、出示资料袋:乞巧节
七月七日,俗称七夕、七月七,相传为牛郎、织女双星相会之日,故亦称双星节、情人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荆梦岁时记》的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晋代周处《风土记》中记述乞愿有乞富、乞寿、乞子等内容,此后才以乞子和乞巧为主,故又称为巧节、乞巧节、女儿节等。
思考:读了投影,你明白了什么?学生交流。
过渡:读了资料,我们知道了人们乞求的东西可真多。你能从诗句中看出乞巧的人多吗?指名回答。
汇报交流。
小结:七月七日晚上,家家户户都在看月。他们有的在茶楼,有的在河边,有的站在院子里,有的在花园里,凡是能看到月亮的地方,人们都对月乞巧。还有姑娘拿着红丝线,穿针引线,穿了一根又一根。这真是“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讨论:这两句诗中哪些词说明姑娘们“穿丝”多?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交流汇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