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诗词,妙笔生花
诗词是写作者心灵的歌唱,它简短凝练,意蕴悠长。它的遣词造句、起承转合以及鲜明的意象、悠远的情思,都让人回味无穷。它是人类文明的缩影,凝聚的智慧与情感经过岁月的洗礼,拥有更丰厚的文化内涵。写作者引用诗词时,不仅借用了其字面意义,同时还传承了诗词中的文化韵味,因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作家冰心曾说:“多看古人句子,令自己写好些,一面欣与古人契合,一面又有‘恨不用踊身千载上,趁古人未说吾先说’之叹。”从冰心这段话的字里行间,可见在写作中适当引用古诗词,实乃明智之举。
一以诗词点题
微选段
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癫落脱,麻屣鹑衣,口内念着几句言词,道是: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元宵节的诗句 古诗 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士隐本是有宿慧的,一闻此言,心中早已彻悟。因笑道:“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解注出来何如?”道人笑道:“你解,你解。”士隐乃说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莲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曹雪芹《红楼梦》
微点评
甄士隐对《好了歌》的解注是《红楼梦》提纲挈领的一首词,曹雪芹化用了唐代刘皂《旅次朔方》“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一诗。而“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是化用唐代秦韬玉《贫女》诗:“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曹雪芹袭旧弥新,于苍凉中见深邃,于调侃中见悲切。寥寥数语,展现浮生百态,揭示人生起落都不过是黄粱一梦――“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熊宗红)
微选段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罗贯中《三国演义》
微点评
清初毛宗岗评《三国演义》,将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临江仙》作为楔子,放在了卷首。于是,历史的风云际会、循环往复,人生的潮起潮落、是非成败,都如画卷般铺展开来。该词统摄全篇,提示读者:岁月易老,人生易逝,唯有自然与宇宙亘古悠长。
(熊宗红)
微仿作
尽管古琴有一千个理由值得人们喜爱,但由于种种原因和误会,它越发阳春白雪起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全唐诗》里的诗句反映了千百年来的问题:古琴,这种艺术,真的小众到了大多数现代人不以为然的境地了吗?可我转念一想,这个严峻的问题千年前就已经存在了,古琴能传承到现在,这个问题也不是无解。古琴穿越近两千年的历史,微笑着向我们走来,今后,它们也一定能微笑着、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向未来。
――人大附中初三崔煜梓《古琴》
微点评
这段话是对古琴传承的思考,作者巧用古诗为论据,化解了自己的疑虑与困惑,并点明观点――相信古琴文化会跨过历史长河,走向未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