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的形成与发展
齐元涛以徐铉本《说文解字》的收字为范围搜集材料,从中提取出新附字、篆文重文以及正篆,获取到10422个字样,并将此作为测查目标,以穷尽式方式从不同方面统计了小篆构形系统,并将小篆构形的不同种类属性表绘制了出来。周晓文参考齐元涛的研究成果,将10018个字样确定为小篆样本集,成功统计出小篆的直接构件量为2443个。周晓文曾于《汉字构形属性历时演变的量化研究》中引用土宁在《汉字构形学讲座》里的观点:“一级构件也可以称之为直接构件,如此称说的缘由是其直接可以构成全字,直接构件能够直接将全字的造字意图体现出来。”上述内容中提土宁提及的直接构件,从含义上讲和偏旁并无区别。可见能够认定,齐元涛与周晓文分析出的小篆直接构件无异于小篆的偏旁体系。据不完全统计,远在秦汉时期小篆偏旁就达到了2443个。
值得一提的是,保留小篆的董老大多是《说文解字》的,众所周知,作为中国的首部字典《说文解字》在收字方面一向都强调全面性。正因如此,保留在《说文解字》当中的理应为小篆的所有字形。东汉距离秦朝并没有多远,史料显示西汉时人们依旧在用小篆,由此推理许慎时可以完全将小篆的所有字形收集到的。由此推论,不出意外的情况下以小篆为依据进行分析得出的偏旁体系,囊括了从秦朝实现统一之后的所有正统汉字,它的数量和实际值不会有太大差距。
第六节部首的发明
“部首”是一个针对汉字进行排序分来的时候以形体结构为依据将字符归类的概念。在古代汉字拥有庞大
的数量,属非线性文字但缺乏一定的秩序。试想数以千万计的海量字符,既缺乏顺序又缺乏门类,势必会令编排字数、编撰课本遇到极大的困难。那时候,古人长期困扰古人的就是汉字顺序这个问题了,正因如此,古代学者的目标大多是给汉字排序并对其进行分类。
许慎(东汉学者)客观总结了先人对汉字的研究情况,发现偏旁带有的与生俱来的串联字能力后,参考那时候可以收集到的9353个小篆形体结构,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对汉字依表义偏旁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类。其分类共计540类,任何一类均有代表字,即这些字通有的偏旁,并以此作为此类字的称说依据,上边提到的代表字其实就是现在的“部首”。不过对于上述代表字来说,“部首”还是相对单纯的一个概念。假设在字书编排当中运用到上述代表自,那么自
然而然就引出了“部首”排检法。这种方法和所有方法一样,均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如此说来,在《说文解字》里许慎拆个酿造出的“部首”,是一项当之无愧的影响深远的伟大发明。
一、“部首”概念与“部首”术语
从产生情况来看,部首和偏旁并无二致,都是先出现概念,此后才有术语的。就“部首“来说,其概念最早于西汉时期出现在《说文解字》,至于“部首”这个词是到了清代才第一次出现的,其出现之处为康熙字典》,可见,其概念和术语首次实现结合,竟用了上千年。
从某种意义上讲,“部首”为一个存在于辞书编纂领域的概念。不过由于诞生于前人分析汉字结构的过程中,故而我们习惯得把它视为和偏旁同类的概念,将其理解为构成汉字的一部分。严格来讲,“部首”属于字代表自,其含义为许慎出因受偏旁概念启发,出于编撰字书的目的,在对汉字排序分类方法进行探寻时设立的字代表字。
前文已提到,“部首”是许慎在总结了前人经验后通过编撰《说文解字》等实践活动首创出来的。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得不对在此以前中国字书的发展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
从严格意义上来看,在《说文解字》诞生以前,其实中国还不存在字书,那时候中国有的不过是一些带有字数特性的识字课本和词书。前者往往是对文字的编次,几乎不会涉及到说解文字;后者则为《尔雅》等以义序为标准进行排列,主要用于对词义进行解释的词书。不过许慎在编撰《说文解字》的时候,均吸取了上述两类字数的精华,不过客观来讲,上述两类书并没有启示许慎创立新的排序法,对其创立排序法起推动作用的,还是识字课本。东汉著名的字学者班固于《汉书·艺文志》里面提及的“小学”类著作当中,包含了10家45篇,均属于识字课本。大部分学者觉得,对字书而言,识字课本为其雏形。
根据文献资料来看,西周宣王时的《史糟篇》是最早出现在中国的识字课本。《汉书·艺文志》载:“《史糟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宣王从整个西周发展来看,宣王是一位大有作为的中兴之
王,他深知将纪念明确下来的重大意义,对文字的认识也更加透彻。在他的命令下,史官糟着手整理了那时候通行的大篆,将识字课本编定了出来,这有助于加大规范字体的力度,减弱童蒙认字的
难度。《史糟篇》整书共十五篇,可惜流传至西汉末年后渐渐失传。如今我们看到的223个糟文,是许慎以那时候残余的几篇为依据将其整理至《说文解字》里边的。就字形来讲,其与西周晚期宗周故地文字十分接近。根据有关考证发现,《史糟篇》的编排是以字义关系为依据的,一句四字,隔句进行押韵,习诵相当方便。从实际情况看,上述体例已经成了后世识字课本的基本样式。
中国被秦统一之后,曾大力推行“书同文”的政策。西周故地也在秦朝的统治范围内,文字自然得以传承,李斯等人在参考了《史糟篇》之后,将小篆这种规范统一的字体整理了出来,并编撰了七章《仓领》、六章《爱历》,七章《博学》。上述三篇就是后世人口中时常提及的“秦三仓”,它们不单单是童蒙识字所用的课本,还是小篆推行过程中的范本,又是童蒙识字的课本。它们是对《史糟篇》承袭,不仅有深渊的影响还有重大的意义,是《说文解字》当中秦篆部分的主要参考对象。
西汉初年的民间,有人为了方便开始把“秦三仓”合三为一并加以运用。《汉书·艺文志》序有云:“汉兴,间里书师合《仓领》、《爱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仓领篇》。”根据考证发现,汉《仓领篇》开始时小篆到后来发展成隶书,将重复字进行了删减,收留的总字数为3300个。在汉初,该书是识字课本中的核心与关键,其流行了很久,到唐之后才彻底消亡不复
存在。从1930年到如今,在中国不同地区有部分汉简先后被考古工作者发现,其中还出现了《仓领篇》残简。经过精心的整理,令俨然与世隔绝上千年的汉《仓领篇》重现人间,后人也得以窥见汉《仓领篇》的部分面貌。根据相关研究发现,汉《仓领篇》在编排分类时的主要依据为字义,在字义方面,存在相关或相同、以及相近或相反的字则会编到一起,一句四字,隔句押韵,而且就每章而言,都是一韵到底的。因为字义范畴相同的字偏旁也大抵一致,所以如此编排会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偏旁一样的汉字往往一起出现。
从西汉中期开始到东汉初这段时期,汉朝统治者加大了对汉字教育的重视力度,编撰识字课本的编撰的浪潮日渐高涨达到了巅峰。那个时期代表性较强的识字课本包括:西汉的《凡将篇》(司马相如)、《急就篇》(史游)以及东汉的《谤喜篇》(贾妨)等等。后世经常提到的“仓领七篇”即秦三仓与《训纂篇》、《元尚篇》、《凡将篇》和《急就篇》的合集。直至东汉,许慎成功编撰《说文
解字》,人们对识字课本的编撰势头才变得不再那么猛烈,进入到逐渐平息的阶段。
概括地说,《史糟篇》为识字课本中颇具影响力的代表作,随后出现的《仓领篇》、《急就篇》、以及《谤喜篇》等等,即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出自于秦汉的识字课本。遗憾的时上述课本由于种种不同的缘由有很多没有流传下来,也就仅有《急就篇》不但沿用至了隋唐时期,还成功流传到了如今。
《急就篇》还有一个名称是《急就章》,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为了简便也会将其称为《急就》,其作者是为史游,在西汉曾担任黄门令。该书的名字有速成的意义,它也确实属于“速成识字课本”。该书包含了32章,每章63字,其收录字数共计2016个,书内不存在重复字。对不同名物的叙述都是分章进行的,涉及到的内容相当广泛,比如衣物、庐舍、姓名、臣民、锦帛、车马、祭祀以及动植物等属于常识性的内容。从编排所用方式来看也是相当丰富的,兼用了七言、四言、以及三言等方式,几种方式相互交错,七言句句押韵,其余形式隔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还尽可能将相同偏旁的字放到了一起。该书把上千字的内容依据某些意义进行排列,不仅通俗易于理解,还十分简练,将西汉王朝生活当中的各个方面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出来,再教学里传授教育知识,或许正是受此影响,该书才可以流传下来。该书深刻影响了后世对字数的编排和对识字课本的编撰,其作用不容小觑。
再古代识字课本中,时不时会出现一个句式里类聚了许多同偏旁字的情况,这势必会给对汉字“部首”排序法的诞生产生推动作用。从汉《仓领篇》到《急就篇》,这种现象已经逐步实现了从不自觉向自觉行为的转化。
就许慎而言,其对象为整个汉字系统,他把全部汉字都依照偏旁表意进行了类别的划分,同时还将表意偏旁的地位突出了出来,令其统领作用日益凸显,其贡献就在于成功完成了中国古代字书的首个“部首”系统的建立。
客观来讲,许慎的《说文解字》内容中并不存在“部首”这个词。他仅仅是按照编排字书的需求,依据小篆形体把9353个汉字归为540类,同时用“部”来称呼它们,任意一部的代表字就是它们统一拥有的偏旁。那时候所有的偏旁均可单独成字,音义皆有,都什么就可以称之为什么部,比如“一”部、“亥”部等,正因如此,显得完全没有为其设立术语的必要。
唐代时期,部分学者开始以《说文解字》本体为对象展开研究,再诸多的研究中,以其540个部类代表字为对象的研究是最多的,一时之间称为了热点。随着汉字的发展慢慢地,人们开始觉得有必要为其540个部类代表字设一个统称。篆书大家李阳冰是唐代著名的学者,他不仅一度将《说文解字》刊定成三十卷,还就其部分内容进行了适度的调整与改动。后来,李腾将《说文解字》540个部类代表字称为《说文字原》。所谓的“字原”指的便是540个部类代表字,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开启了尝试给“部首”概念命名的大门。五代时期林罕著《说文字原偏旁小说》,此书排列的次序依旧和《说文解字》保持一致,字体方面为先篆后隶。其于白序中首次提及了“偏旁”,而且经过研究可以确定,他所说的偏旁就是“部首”概念。就此来看,唐之后,用于称呼“部首”这一概念的有“字原”以及“偏旁”。宋初,梦瑛著也曾于其著作中提及“偏旁”与“字原”,当然其指向也是“部首”。
自宋以后,人们对《说文解字》本体进行的研究逐渐减少,甚至有消沉迹象,影响比较大的仅有《说文字原》(周伯琦)。不难看出到了元朝时期,不少人都再提到“部首”这个概念时,都会用“字原”称呼它。
清代《康熙字典》的“检字”表是最早出现“部首”这个词的地方。其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新词,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编撰者陈廷敬等觉得指称“部首”时用之前出现的词不够妥当,于是他们努力去领会《说文解字》的精神,将“建首”与“部居”二词整合进行了再创造。许慎曾在《说文解字》叙中率先将“建首”说法提了出来。而“部类首字”无异于“部首”。存的部首
清代时期,几度掀起了研究《说文解字》的热潮。那时候,虽然已经出现了“部首”这个词,但时其概念非但没有明确下来反而出现了日渐混乱的情况。有人将其称为“字原”,比如蒋和的《说文字原集注》;有人将其称为偏旁,比如吴照的《说文偏旁考》;有人将其称为“部目”,比如胡澎的《说文解字部目》;也有人将其称为“建首”,比如杨沂孙的《说文解字建首》等等。分析对比可以发现,上述种种称呼都没有部首更加准确。进入现代以来,“部首”被广泛接受,被确定为表“部首”概念的专门术语。
二、部首的性质和特点
需要强调一点,部首并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词汇,它已经是一个专业术语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