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青年体在民族复兴救亡图存途中的作用
史纲作业:试述近代中国历史上青年体在救亡图存,寻求民族复兴中发挥的作用。
首先,开篇明义;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为止。我们都知道,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在近代史上,青年体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
救亡图存,即拯救国家的危亡,谋求国家的生存。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么从战争,太平天国,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国民革命,国共对峙到抗日战争,都可以算得上是救亡图存。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最具代表性的还要从维新变法开始说起,接下来就看听笔者慢慢道来。
一.戊戌变法
1894年甲午战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重,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先是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随后著书立说,成立保国会,宣扬变法的好处。
1895年康梁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96年梁启超在上海创《时务报》,严复在天津主编《国闻报》。98年,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强学会,创办了《湘报》。变法宣传的新学,抨击了封建思想,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近代思想启蒙开辟了道路。青年体们留下来的一系列的精神财产,即使是在现在也让我们深深受用。
新政的主要措施有在经济上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编练新军,裁减冗官,废除八股,派遣留学生。目的在于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使国家富强。变法是青年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其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在半殖半封的制度上打开一个豁口,给后来的革命派奠定基础。
但是由于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以及听信了袁世凯的谎言,最终以六君子惨死菜市口而告终。虽史称百日维新,我想谁也忘不了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忘不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遗憾。他们在这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成为名副其实的思想启蒙运动。
二.辛亥革命
戊戌六君子的血证明了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于是,中国千千万万的青年又在想另外一种方法来救亡图存——革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了,革命军英勇奋斗,迅速占领武昌城。辛亥革命成功后,革命党人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虽然共和政体在之后曾多次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
望所归的共和国体。历史证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历史的倒车人民是不得人心且有悖于发展规律的。
这次革命在打破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
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打倒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青年体并没有全面的看待儒家文化,而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等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这对名族复兴显然是及其不利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要想救亡图存,民族复兴必须要在弘扬本国文化的基础上。
此外,从辛亥革命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分裂混乱之中,众所周知:长期的分裂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这无疑会阻碍民族复兴的脚步。
因此这个时期的青年体也被称为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分子。
三.五四运动
先说说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吧: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导致了这一运动的发生。北京学生们喊
着“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涌上街头,虽然被捕,任然没有削减他们救国的热情。并且成功的将工人阶级拉入阵营。6月初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全国规模的众爱国运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而在1921年7月23日,以、董必武、李达等代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自此,中国的革命道路焕然一新。值得一提的是:五四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后,发展为全国性的众爱国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这充分说明了它凝聚了广泛的众基础,增添了民族凝聚力。
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爱国学生和知识分子所表现出的爱国热情及时在现在也没有过时。其所宣传的思想,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四,国民革命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全国主要矛盾。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实行“兵谏”,中华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北伐战争的说理进行,离不开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共同努力,正是他们本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心态,摒弃前嫌,才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当然,第一次国民革命失败也是有原因的,毕竟每个政党都有自己的执政理念。至于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四个阶段,在1949年推翻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则是后话。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也就是我现在生活的国度了。
都说读史明鉴,那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体,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就更要以前辈们为榜样。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代代传承!
文- 汉语汉字编辑词条
文,wen,从玄从爻。天地万物的信息产生出来的现象、纹路、轨迹,描绘出了阴阳二气在事物中的运行轨迹和原理。
故文即为符。上古之时,符文一体。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爻)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尚书序》
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说文》序》
仓颉造书,形立谓之文,声具谓之字。--《古今通论》
(1)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2) 同本义[figure;veins]
文,英语念为:text、article等,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为文章、文字,与古今中外的各个文学著作中出现的各种文字字形密不可分。古有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今有宋体、楷体等,都在这一方面突出了"文"的重要性。古今中外,人们对于"文"都有自己不同的认知,从大的方面来讲,它可以用于表示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从小的方面来说它可用于用于表示单独的一个"文"字,可用于表示一段话,也可用于人物的姓氏。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字义
1.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
2.刺画花纹:~身。
3.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
4.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a.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b.错杂艳丽的彩)。
5.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
6.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7.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
8.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
9.温和:~火。~静。~雅。
10.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
存的部首11.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552~言。~白间杂。
12.专指社会科学:~科。
13.掩饰:~过饰非。
14.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
15.姓。
16.皇帝谥号,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如汉文帝。
折叠编辑本段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与字形比较
折叠编辑本段详细字义
〈名〉
1.右图是
“文”字的甲骨文图片,资料来源:徐无闻主编:《甲金篆隶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
“文”字的甲骨文字绘画的像一个正面的“大人”,寓意“大象有形”、“象形”;特别放大了胸部,并在胸部画了“心”,含义是“外界客体在心里面的整体影像、整体写真、整体素描、整体速写”。
许慎《说文解字》把“文”解释为“错画也”,意思是“对事物形象进行整体素描,笔画交错,相联相络,不可解构”,这与他说的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话的意思是一致的。“说文解字”这个书名就表示了“文”只能“说”,而“字”则可“解”的意思。“文”是客观事物外在形象的速写,是人类进一步了解事物内在性质的基础,所以它是“字”的父母,“字”是“文”的孩子。“文”生“字”举例(以“哲”为例):先对人手摩画,其文为“手”;又对斧子摩画,其文为“斤”。以手、斤为父母,结合、生子,其子就是“折”(手和斤各代表父母的基因)。这个“折”就是许慎所谓的“字”。“字”从宀从子,“宀”表示“独立的房子”,子在其中,有“自立门户”的意思。故“字”还能与“文”或其他“字”结合,生出新“字”
来。在本例,作为字的“折”与作为文的“口”结合,就生出了新的字“哲”。
2.
同本义[figure;veins]
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东汉·许慎《说文》
五章以奉五。——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
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
美于黼黼文章。——《荀子·非相》
茵席雕文。——《韩非子·十过》
织文鸟章,白旆央央。——《诗·小雅·六月》
斑文小鱼。——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3.又如:文驾(彩车);文斑(杂的斑纹);文旆(有文彩的旗帜);文绣(绣有彩花纹的丝织品;刺花图案);文织(有彩花纹的丝织品);文鳞(鱼鳞形花纹)。
4.字,文字(“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character]
饰以篆文。——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分文析字。——东汉·班固《汉书·刘歆传》
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二年》
距洞数百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明·魏学洢《核舟记》
文曰“初平山尺”。
5.又如:甲骨文;金文;汉文;英文;文迹(文字所记载的事迹);文书爻(有关文字、文凭之类的卦象);文异(文字相异);文轨(文字和车轨);文狱();文钱(钱。因钱有文字,故称);文状(字据,军令状);文引(通行证;路凭);文定(定婚)。
6.文章(遣造的词句叫做“文”,结构段落叫做“章”。)[literary composition]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孟子·万章上》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