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分类练习及答案(中)
(五)官职任免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47.“征、辟、任、除、拜、授、迁”都是指任用官员,用法相同。(×)
点拨 “征”是皇帝特聘;“辟”是官府或高官聘用;“任”又称“保”,指高官保任其子弟为官,也指委任官职;“除”有“除旧官,任新官”之意,就是改任;“拜”“授”是正常授官,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迁”一般专指官阶提升。
48.“转、徙、出、入”这几个词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
点拨 这几个词都指官员调动,其中“转”“徙”泛指调动,“出”专指调离京师,有时有贬官之意,“入”专指调入京师。
49.古代任官,还有摄官、兼官、加官的制度。“摄”是代行职守;“兼”指兼职,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或“平”。(×)
点拨 汉代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而到了唐宋,以低职兼高职为“守”,以高职兼低职为“行”。加官,升官,于原有官职外,兼领其他官职。
50.“罢、免、解、黜、夺、放、贬、谪、左迁”都是指官员的降级免职,其中“罢、免、解、黜、夺”指解除职务,“贬、谪、左迁”指降级。(√)
点拨左迁,降级使用,贬官。古代,右表示高贵的位置,左表示较低的位置,故“左迁”为贬官降职;“迁谪”侧重于“谪”,即降官远调。“罢、免、解、黜、夺”指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指因过失而降级。“放”有流放、放逐义,从彩上讲,是贬职。
褫夺chǐ duó:剥夺衣冠,革除功名。
5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任用,回到原职。(×)
点拨 “起复”是指古时遭父母丧的官员守制尚未满期而应召任职,或是降职、革职及致仕之后被重新任用;
“夺情”是指官员服丧期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而任职,或指朝廷要员经皇帝特准,不必去职在家守制,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52.“缙绅”同“搢绅”,指官绅的装束,也用作官宦的代称。(√)
点拨 缙绅 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缙,也写作“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
类似的还有“簪缨”,是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定在头上,因此也用作官宦的代称。还有“冠盖”指仕宦的冠服和车盖,也用作仕宦的代称。
53.“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父母或祖父母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点拨 如《陈情表》中的李密就是因祖母病重而“愿乞终养”。
二、古代礼仪
我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礼仪还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类。
(一)政治礼仪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冬至之日,最高统治者都会祭天,因为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一直延续到清代。(√)
点拨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的“上帝”崇拜发展而来的。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为对月亮和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便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2.夏至之日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土神、谷神、社稷等。(√)
点拨 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3.在古代,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点拨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4.“封禅”指在都城的城郊祭天、祭地的盛典。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都给予特别的重视。(×)
点拨 “封禅[fēng shàn]”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史记·封禅书》:“在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在泰山下小山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5.“相见礼”是我国古礼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相互见面时的礼节。常见的有趋、拜、拱手、作揖、唱喏、长跪、鞠躬、寒暄、叉手等。(√)
点拨 相见礼中,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yī]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
6.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因此“北面”有臣服于人之意。(√)
点拨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
7.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仪式称“朝仪”,是体现一代帝王之尊及典制完备的重要标志,具有强烈的政治彩。(√)
点拨 各朝对朝仪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等级区别。一般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并以东为上,其他臣子面向北站在西。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泛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8.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礼,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礼,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点拨
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三者均为九拜之一。
稽首(qǐ shǒu),九拜中最隆重的见面礼节,施礼者跪下后头碰到地面并且要停留一会。 (稽:停留;迟延)
顿首,施礼者跪下后引头至地,稍顿即起,是拜礼中次重者。
空首,施礼者跪而拱手,头至手而不至于地。
9.古代诸侯会定期朝见天子,叫“朝聘”。每年派大夫朝见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为“朝”。(√)
点拨 朝聘,古代诸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朝是诸侯国君主朝见周王﹔聘是诸侯国间有事故﹐彼此派遣卿大夫存问。朝见或聘问有一定仪式。
(二)生活礼仪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0.古代官员遇父母之丧,必须请假回家守孝,这叫“丁忧”;服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阙”。(√)
点拨 守孝又称“守制”,官员在这期间(三年,实际为二十七个月)必须离职。“服阙”的“阙”是“终了”之意。
11.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要在宗庙中行冠礼。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但体犹未壮,所
以称作“弱冠”,后“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点拨 古代的“冠”不同于现在的帽。古人留长发,平时把长发在头顶盘成发髻,冠是用来笼结头发的。先秦时期,冠是贵族头衣(即帽子)的统称,老百姓没有资格戴冠,只能用巾。
12.古代女子年满十五要行“笄礼”结发加笄,取“字”。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上,以区别童年时代。(√)
点拨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
13.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称为“家祭”。(√)
点拨 唐代即有人制定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有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4.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独居,以示虔诚。这些活动叫“斋戒”。斋戒时要求“五思”,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点拨 致斋三日,宿于室内。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戒”又称“散戒”,
散戒七日,宿于室外,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悼丧礼,以防止“散思”。
三、姓名称谓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点拨 有三种情况直称姓名:自称;用于介绍或作传;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2.号,与名和字没有根本区别,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点拨 名和字是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是由自己取定,这是其根本区别。号,又叫别号、表号。
清朝的历代帝王3.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点拨 谥号分官谥和私谥。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等死后朝廷追加的称号叫官谥。一般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隋炀帝的“炀”。官谥不授予平民。私谥是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