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银川二中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统练三
历 史 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37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2.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
第Ⅰ卷
选择题:本题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先秦王位的传承途径具有相对的复杂性,并不是开始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史书记载,西周建立以后,宋、鲁、吴等诸侯国除了父死子继之外也存在兄终弟及的现象,甚至有“一继
一及,鲁之常也”的说法。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诸侯王国破坏宗法体制 B.传统观念影响政局变迁
C.异姓诸侯沿袭殷商旧制 D.边疆封国恪守分封制度
2.有学者认为质朴、务实、外向、功利是秦文化的主要特征,相较于六国文化而言,秦文化是落后的,用相对落后的文化来兼并和统一先进的六国文化,终为其所累。学者重在强调
A.先秦文化的多元并存 B.文化对统治的重要性
C.法家思想的时代局限 D.秦朝灭亡的主观原因
3.湖北江陵张家山247 号汉墓出土的汉简《二年(吕后二年)律令·金布律》载:“诸私为卤盐煮济汉,及有私盐井煮者,税之,县官取一,主取五。”据此可知,当时
A.釆取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 B.盐铁专卖政策已有所松动
C.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 D.诸侯王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4.汉代名臣黄霸在任职颍川太守期间“力行教化而后诛罚”。治颍川八年“田者让畔,道不拾遗,养视鳏寡,赡助贫穷,狱或八年亡重罪囚”。据此可知,汉代
A.社会治理渗透德治教化思想 B.确立了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
C.地方治理形成了统一的标准 D.社会道德伦理水平普遍提高
5.西汉农学经典《汜胜之书》是以关中地区作为试验区的农书,代表东汉农学最高成就的《民月令》记述的则是以洛阳地区为主要对象的农耕生活规范。这折射出两汉时期
A.土地耕作方式的重大变革 B.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增强
C.土地占有形式的根本变化 D.政治中心东移的历史变化
6.
段灼曾对晋武帝说“今台阁选举,徒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途)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闭)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据此可知,段灼旨在
A.剖析选官制度的弊端 B.论证士族制度的合理性
C.指责中正官徇私舞弊 D.认同世袭门阀垄断朝政
7.唐代,即使家道破落人们也会在传记和墓志中追溯远祖如何显赫;宋代士大夫却不觉得贫贱是耻辱,反而会回顾当年的艰难,激励自己和清贫士子,如范仲淹就有“断齑画粥”的故事。这种变化
A.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明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C.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体现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8.唐太宗重视儒学发展,先后令颜师古校订《五经定本》,孔颖达负责编撰《五经正义》,以此作为教材颁行天下,同时将国子学改为国子监,使国子监再次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唐太宗此举意在
A. 推动儒学的学术发展 B.加强儒家正统的地位
C. 维护思想的一统局面 D.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
9.下表为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变反映出当时
制度 | 征收方式 |
租庸调制 | 租:政府授田的男丁,每年须交纳粟二石 庸:每丁每年须为国家服劳役二十日 调:每丁按照当地的出产,每年输纳绢二匹、绫二丈、绵三两 |
两税法 | 全国各地的人民,一律以现有男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划分等级,规定税额,分夏、秋两季交纳,其税额概以钱计,再折合绫绢缴纳 |
A. 封建剥削减轻 B.货币经济发展
C.人身控制加强 D.实物地租消失
10.“欲富贵而恶贫贱,人之常情”“设言富若可求,则虽身为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据此推断,朱熹主张
A.合理调节物质生产与利益分配 B.追求财富与道德伦理相互统一
C.积极缓和田主与佃农之间关系 D.存理灭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1.元世祖时期,政府将北方一些农户为生产互助而自发组成的“锄社”加以推广,并规定:凡民户五十家为一社,社长由“高年晓农事者”担任;一边立本牌,上书某社某人,“社长以时点视劝诫”;社中疾病凶丧之家、由众人合力相助;一社内如受灾民户较多,则“两社助之”。这说明“锄社”
A.基层管理职能多样化 B.是游牧经济的真实体现
C.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D.是全国性耕作互助组织
12.隆庆五年(1571
年),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封贡互市。互市时,明朝必派遣僧人赐以经像,并讲解经义,蒙古各部贵族“倾听赞叹,临行哀恋不忍别,厚加馈赠而返”。这反映了
A.蒙汉之间交流方式多元 B.佛教成为蒙汉文化纽带
C.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 D.明朝实现边境长治久安
13.据史书记载,明朝时成都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但“千里无一桑株”,潞安有著名的丝织业,最盛时“登机鸣抒者,奚啻数千家”,“其机则九千余张,分为六班七十二号”,但当地不养蚕缫丝;四川的阆中“家种桑而人饲养”,却不搞丝织业。这反映了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B.长途运输的便利
C.小农经济出现局部解体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4.明清以来,民间修谱之风颇为盛行,甚至出现专门替人伪造家谱的“谱匠”。不少家谱为“光宗耀族”,往往攀附帝王、名臣作为自己的先祖。这类行为
A.意在维护门阀等级制度 B.冲击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
C.表明门第观念根深蒂固 D.是传承家风敬宗睦族的需要
15.明清时期,李时珍十年间多次远行,踏遍青山寻尝百草;宋应星走出书斋,深入民间研习生产工艺流程;顾炎武遍游华北,写下《天下郡国利病书》。这些学术考察活动
A.深受宋明理学思想的影响 B.反映市民阶层的需求
C.旨在总结古代科技的成果 D.体现文人的闲情逸致
16.19世纪70年代,清朝政府内部的一班御史文官和翰林学士,标榜风节,“严义利之分”,内恤民愿,外争国权,以经世匡时为己任,屡上封事,弹劾大臣,一时遂有“清流党”之称。由此可知,“清流党”
A.并不全面否定洋务事业 B.在当时清廷中居主导地位清朝的历代帝王
C.主导了清廷的内政外交 D.遏制了晚清王朝吏治腐败
17.栖流公所本为清初官府设置用于收容乞丐的机构,清末江浙地区特别是上海的栖流公所多为官督商办,除收容流民流丐外还充当租界会审前收押男女犯人的临时场所,此外还履行救助贫困、医治病人、对被收容人员进行初步工业技能培训等职责。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