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质量检测试题
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质量检测试题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1 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2.古诗阅读
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桃夭
《诗经 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天,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女子出嫁。(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蓁蓁(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在内容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2)《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结合诗句,赏析本诗中的手法。
4.拓展阅读
观刈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释】(yì):割。(fù)(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hè)(dān)(shí):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惜:盼望。岁晏(yàn):一年将尽的时候。晏,晚。尽日:整天,终日。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叙事诗,虽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带有强烈的讽喻彩。
B.诗歌描绘了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三幅画面。
C.“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D.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生活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指什么?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个什么样的官员?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本诗每一节开头都写景,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6.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写出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山光鸟性________余钟磬音________
2)尾联两句运用________手法,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表现了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诗人通过欣赏幽美的景,营造了________意境,表现了淡泊的情怀和遁世绝俗的情趣。
7.阅读《送友人》和《谢亭送别》,完成下列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呜。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两首诗都运用了景物描写来表达离别之情。请你结合《送友人》五六句(颈联),《谢亭送别》后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2)古往今来,诸多文人墨客对于别离总是歌吟不绝。一种别离,多样情思。下面诗句中最能体现旷达乐观情怀的一项是()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作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废园
(清)李葂
谁家亭院自成春,窗有莓苔案有尘。
偏是关心邻舍犬,隔墙犹吠折花人。
1)首句的“________”和次句的窗有霉苔”“________”等与标题中的字呼应。
2)诗歌的后两句似是信手拈来,却尽得题外之意。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后两句的题外之意
10.古诗词欣赏
(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乙)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这两首诗都注重炼字。甲诗首联中的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景象雄伟;乙诗首联中的“________”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________”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共同构成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甲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乙诗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各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11.古诗赏析。
送友游吴越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1)这首诗表现了吴越之地哪些特?
2夜市桥边火,请赏析这个字的妙味。
12.拓展阅读
静女其姝
《诗经·国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________________
【注释】姝:美丽。城隅:城角。爱:同,隐藏。伊人是什么意思④踟蹰:犹豫徘徊。彤管:红的管子,或谓红箫笛一类管乐器。炜:鲜明有光的样子。说怿(yuè yì):喜爱。牧:郊外田野。归:赠送。荑:初生的细嫩茅草。洵:诚然,确实。异:特殊。
1搔首踟蹰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2说怿女美是单纯表达男主人公对彤管的喜爱吗?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歧路的意思是;在歧路点出了题目中的“________”字。
2)请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做简要赏析。
1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初夏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描写了初夏的景物________________,颇具生活风情,意趣盎然。
2)品味闲看儿童捉柳花一句中字的妙处。
1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练习。
别母
沈明臣
老母三年病,儿仍千里行。
秋风吹地冷,山月照霜明。
未别泪先下,问归难有声。
厨头有新妇,数可向藜羹
注释:藜羹:(lí gēng )指用藜菜做的羹,泛指粗劣的食物。
1)请解释诗句问归难有声的意思:________
2秋风吹地冷,山月照霜明这两句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说出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内心感受?
16.诗词赏析:诗中的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17.古诗词鉴赏。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的________,下阕写梅花的________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具体说说。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解释词语一任”“零落的意思。
2)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是什么?
1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颈联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有何作用?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