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学期诗歌鉴赏模拟语文综合试卷带答案
初二下学期诗歌鉴赏模拟语文综合试卷带答案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本诗每一节开头都写景,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俄顷风定云墨,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诗句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的是________这一历史事件。
2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3)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愉悦闲适(悠闲、自在等)
2)【示例1】微风吹来,池水波光晃动,把蔷薇香气吹满院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微风吹动倒映楼台的池塘比作微风吹动水晶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亭环境的幽静和美好,表现了诗人的高兴心情和闲适自在。【示例2】微风吹来,池水波光晃动,把蔷薇香气吹满院子。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写,写了作者看到眼前微风吹动的池塘,闻到了风吹满院的蔷薇香,生动细腻地写出了山亭小院的幽静和美好,表现了诗人的高兴心情和闲适自在。
【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风格的概括评析。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诗歌所描绘的内容加以概括。
2)同样是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5.阅读《送友人》和《谢亭送别》,完成下列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呜。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两首诗都运用了景物描写来表达离别之情。请你结合《送友人》五六句(颈联),《谢亭送别》后两句诗,作简要赏析。
2)古往今来,诸多文人墨客对于别离总是歌吟不绝。一种别离,多样情思。下面诗句中最能体现旷达乐观情怀的一项是()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6.古诗阅读
(甲)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 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释】渭川: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墟落:村庄。雉雊:野鸡鸣叫。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像睡眠一样。
(乙)式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王维诗中字与《式微》中字意蕴有何不同?
7.古诗文赏析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田家三首·其一
·柳宗元
蓐食徇所务,驱牛向东阡。鸡鸣村巷白,夜归暮田。
札札耒耜声,飞飞来乌鸢。竭兹筋力事,持用穷岁年。
尽输助徭役,聊就空自眠。子孙日已长,世世还复然。
【注释】蓐食:坐在床席上吃早饭;耒耜:农具。乌鸢:鸟鸦和老鹰,泛指鸟类。
助读资料:前人多认为,柳宗元的诗文与陶渊明相似,宋代学者陈善曾说:白乐天、柳子厚俱效陶渊明作诗,而惟柳子厚诗为近。其又云柳宗元学陶诗是语近而气不近。可谓一语中的。
1)这两首诗的内容主要围绕________展开。
2动静结合是这三篇古诗文共用的表现手法,请从其中摘出一例,并阐述它的作用。
3)根据材料,陶诗和柳诗都借助这一意象来抒怀,请简述这两处带给你的不同感受。
4)面对眼前所见的景象,柳宗元和陶渊明的心境是不同的,请结合上述诗文简要分析。
8.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蒹葭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每章的开头都以景起兴,渲染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下文人物活动提供背景。
B.诗中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又或许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的幻觉。
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暗示了地点的转换。
D.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显示出主人公的情感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述。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废园
(清)李葂
谁家亭院自成春,窗有莓苔案有尘。
偏是关心邻舍犬,隔墙犹吠折花人。
1)首句的“________”和次句的窗有霉苔”“________”等与标题中的字呼应。
2)诗歌的后两句似是信手拈来,却尽得题外之意。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后两句的题外之意
10.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展现的画面。
2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描绘出伊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伊人是什么意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3.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对这首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蒹葭》可以看做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两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B.第一章写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笫二章、第三章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相同,但是感情均比前章进了步。
C.“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因此他上下追寻。
D.全诗一唱三叹,充分表现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之情。
2)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表现了人生的无奈与爱情的虚无。
C.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
D.这首诗三次运用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
1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诗人感情有什么作用?
2红笺为无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5.阅读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頂,一览众山小。
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
16.阅读《卖炭翁》,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诗中驱将的意思是________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________的心理。
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既是讽喻诗,又是叙事诗,它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