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原王庄学校陈媛媛
【教材说明】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第20课中的两首诗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帆影消失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义托付江水,陪伴行舟,讲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感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友谊,不言而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宴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连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进一步感悟诗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幻灯片首页图片。
同学们,图片中的这座高楼叫——黄鹤楼。目前我们看到的这座黄鹤楼是1980年以后重新修建的新楼,这座楼位于湖北武汉市,关于黄鹤楼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播放幻灯片)
师:请一个同学来给大家读这个传说。
黄鹤楼是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有“天下绝景”的美称,因为有这个仙人驾鹤远去的传说,所以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在这里驻足停留,李白就曾在这里送别了好友孟浩然,还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板书课题)
二、同时呈现,比较题意
1、第20课一共有两首古诗,编者把两首不同诗人的诗放在一起,必有很深的用意。我们就一起来比较一下这两首诗。
2、自读诗题,感悟节奏,领悟诗题之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3、比较诗题,谈发现。
预设一:都有一个“送”字,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凸显主题。)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离别远行就意味着天各一方,很难有再见面的机会。因此,古人对离别的感受特别深,他们写出来的诗也特别精彩。]
预设二:都有地名,“广陵”和“安西”。(引导学生利用注释来理解。)
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一个风景优美的都市;安西在现在的新疆的
最西边,(出示地图)那时是唐朝的西域边关。从首都长安出发,要穿越几千公里的戈壁沙漠,才能到达那里。
预设三: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提示人物。)
师: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元二是王维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
4、区别题目中“之”和“使”的意思。
(“之”是“去”的意思;“使”是出使,是朝廷派元二去戍守边关、保家卫国的。)
师: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课件出示第一首古诗,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3、借助字典和注释,并仔细观察插图,理解并交流古诗的大概意思。
4、诵读古诗。要求读得有节奏,读得有韵味。
四、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师:你们刚才把诗的节奏韵律读出来了,但是古诗一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果你能把文字读成画面,那就了不起了。自己轻声读古诗,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预设一:烟花三月──赏一幅风景
1、烟花三月──阳春三月,杨柳花开,风一吹,远远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
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
2、在这百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却无法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里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令人神往。)一齐读读这两句。
预设二:孤帆远影──品一个“孤”字
1、“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什么意思?(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过尽千帆皆不是”,此时此刻,他眼里只有友人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
2、是啊,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此时此刻,诗人能看到的,只有那──孤帆远影;只有那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孤帆远影;只有把他的那颗心、那个眼神牵得远远的──—孤帆远影。
3.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孤帆”,你还会觉得它仅仅是“一条小船”的意思吗?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
(作者因朋友远去而感到孤独、孤单、伤感……)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生齐读全句。)4、想象相聚画面
孟浩然坐着小船,顺江东去了。李白伫立江边,思绪泉涌,他与孟浩然的交往还历历在目: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
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
幸福快乐的日子就这样被这无情的“孤帆远影”带走了……
(生齐读全诗。)
预设三:碧空长江──赏一个“尽”字
1、“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
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2、滚滚长江水,流不尽心中情啊。唐人写送别诗,往往寄情于水,就像这两首诗里写到的一样,读(屏幕显示):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韩琮《暮春铲水送别》”
3、水流无限,别情无限。可如今这种别情离恨只能化成滚滚的东流水,向天边流去,向扬州流去。一齐读全诗。
4、送上祝福的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5、让我们把诗人的这种离愁别绪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吧。
练读──个别读(配乐)──齐读。
四、归纳升华,课外延伸
诗人就这样送别了朋友,朋友远行了,诗人还在反复吟诵着这首诗──这节课我们走进了古人的离别世界,见证到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友谊,感受到他们为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今天我们学了一首送别诗,还有很多的送别诗我们以后还会学到,老师为大家搜集了几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播放幻灯片。
一起分析诗中表达的诗人的情感以及是一种什么样的送别方式。完成板书。
五、课后小练笔。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