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语文古诗文学案(5):《大学之道》(附练习+答案)
原文解读
大学之道
《礼记》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到达的境界才能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详审,思虑详审才能够处事合宜。每样东西都有根本和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和终结,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次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解读】这一段先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个方面阐明了大学之道的纲领,继而从“止”“定”“静”“安”“虑”“得”六个境界揭示了立德修身的过程,最后以“物”“事”为譬,说明修身做事要循序渐进,慢慢积累,不能一蹴而就。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
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意】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想要使家族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通过对事物原理的推究,才能充分地认识道理;充分认识道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得到修养后,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才能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国家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一国君主,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解读】为了达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境界,这一段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具体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而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人。因此,上达天子,下至庶民,皆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作家作品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
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主题思想
此章是《大学》的第一章,提纲挈领地概述了“大学之道”,即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儒家学者认为这既是修身之道,也是治国兴邦之法。
思维导图
写作特
深邃隽永,哲理深刻
(1)大量凝练而意蕴深刻的语句,使文章呈现出深邃隽永的审美特征。
本文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用语凝练,言简义丰。这些凝练而意蕴深刻的语句是博学的儒者对思想加工锤炼的精神产品,也是他们艺术思维的智慧结晶。
(2)顶真的使用,使文章逻辑更加严密。
《大学之道》属于议论文,说理时使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使逻辑推理性强,论证条理清渐,表达周密准确。如文章在阐述治国平天下与修身正心之理时,先
连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从“天下”“国”“家”到“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由社会治理到个人修养,层层深入、句句推进、环环相扣,周详严密地论证了深刻的治国之理。句与句首尾蝉联,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和不容置疑的说理气势。
常识积累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五经”翔实地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
重点难点
1.本文第一段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答案】第一段将三纲领依次展开之后,紧接着用一连串的逻辑推理,论述了“知止”,也就是说明了明
确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在思想道德修养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但殊途同归,他们最终的目标应是“止于至善”。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成为随波逐流的过客,碌碌无为,虚度此生。
2.“三纲”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层递进的?
【答案】“三纲”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明明德”,就是要彰显人性中美好的品德,这是儒家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根本要求。“亲民”,有一种解释就是要使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强调只有不断革新,永不停滞地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使人性中美好的品德得以弘扬。“止于至善”,就是要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告诉人们要明确自已的目标是什么。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过程。
3.本文阐述了什么道理?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作用?
【解析】本文第一段阐明“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这告诉人们要明白每件事物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第二段从明德修身和治国理政方面层层推进,最终推到人要学习并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知识建立自已的道德人格,修养自己的品性,仁德修养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本文阐述的是“修己以安百姓”的道理,将“大学之道”阐述得非常透彻。本文深刻地体现
了儒家学派“内圣外王”的思想,打通了个人与社会、道德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带有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彩。这一思想经宋明理学的大力提倡,对以后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课后练习
1.文学常识填空
《大学》是一篇论述______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文章,原是《______》中的第四十二篇,相传为________所作。《大学》和《______》《______》《孟子》并称“四书”。
2.选择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