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教案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三纲”“八目”的内涵及关系。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追求。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理解“三纲”“八目”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三纲”“八目”的内涵及“三纲”“八目”的内在关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几张图片,这些图片拍摄的都是不同大学的校训,你们知道这些校训分别是哪所学校的吗?那你们知道这些校训出自哪里吗?
生:出自《礼记》。
师:是的,就是出自《礼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这些智慧结晶直至今天依旧对我们的个人成长、社会发展起着极大作用。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选自《礼记大学》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
二、文学常识及作品介绍
(一)四书之首
《大学》本出《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
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二)“大学”与“小学”
“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大人: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
“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十分之一左右,但是《大学》的总纲,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
(三)了解曾子: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 ,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三、研读活动
(一)标注读音,并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标注读音,自主朗读,把课文读通顺。
(二)疏通文意
1.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下方注释,回忆所学过的文言文翻译方法,自主进行文章大意的疏通。
2.划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与同桌思考探究。
请同学们勾画出难以理解、无法自主翻译的字、词、句,和同桌共同讨论探究。
第一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动词,彰明
明:形容词,美好的
亲:亲近。一说“亲”当作“新”,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止:达到
至善: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知道
止:达到的“至善”境界
定:志向坚定不移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祥
得:处事合宜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近:动词,接近
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第二段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齐:使……整齐有序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修:修养
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正:端正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诚:使……真诚
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获得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庶人:平民百姓
壹是:一概,一律
本:根本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三)问题导学
问题导学一:
1、大学之道(宗旨)是什么?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2、“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明明德:彰明美德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新民: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3、如何看待“三纲”之间的关系?
明明德 | 完善自我,改进自我 | 对己 | 立德 | 止于至善 |
亲民 | 爱民顺民,引导百姓自我完善。 | 对人 | 爱人 | |
朱子认为大学之道的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王阳明则认为三者构成大学之道的整个体系,上下一贯,不能并列为三纲。此三者虽不能并列为三个纲领,至少亦可说是构成大学之道的三个要则。
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问题导学二:
1、欲明明德于天下,应该怎么做呢?
格物:探究事物原理
致知:获得知识
诚意:使心意诚实
正心:端正内心
修身:修养自身
齐家:整治家庭
治国:治理国家
平天下:使天下归于太平
【认识“八目”】(根据班级情况选择讲解)
·格物、致知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正心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修身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齐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 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治国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平天下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2、“八目”中哪一条是核心?
“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
“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
“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格物、致知 | 知 | 内修 | 修己 | 独善其身 | 修身立德 |
诚意、正心、修身 | 修 | ||||
齐家、治国、平天下 | 用 | 外治 | 安人 | 兼善天下 | 致用亲民 |
“八目”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目”即“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接“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条目连在一起,是“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条目连在一起,是“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这“八目”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其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问题导学三:“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是为实现“三纲”而必须经历的八个由浅入深,由低至高的阶段。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